近來一週一直在為"正手快帶"苦惱著,一直沒有那種正確快帶的手感存在。昨天雖經教練一直練和講解仍不得其門而入。
不過在經多次的不同心得改變練習姿勢後大致得到一個擊球手感,而這手感仍再需多加練習才行。
快帶:
一、擊球點還是要比以往都要提早一些在球的上升期是最好的,但要要在這時擊球就必須保持在前檯才行,或從後往前站到檯前擊球。
二、依目前的練習法,快帶的擊球點略靠近右下角非正中間(或許以後再調整到更中間的位置)會較有壓到球的感覺。
三、擊球的線路偏向檯中間,這是最大的改變,之前一直要打斜線對角但都打不到,偶然間改變拍形和擊球路線後進球率就提昇了,這是要記得的,但不是指正確就是瞄中間而是目前是如此的打法較容易感受到。
四、快帶的動作要小,用身體壓球,但拍型還是需要有直立到壓拍的過程,不能直接就是"壓拍"的拍型。
這週練習重點:
一、快帶的感覺。
二、不退檯。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學球心得一:
一、沒有放鬆:外顯就是肩膀要放下,原以為是大小手臂已下垂就是放鬆,但是和教練拉沒幾球就會酸,後來發覺是肩膀沒放下,要連肩膀放下才算是鬆。
二、拉二三板後,要練習來一次強力拉。這樣才會習慣實戰使用。
三、反手拉先不要練,先練近抬的反撕,這會較實際用到,且能練習近檯球和放鬆:
反手撕或拉時,反手一定要回到原起點,因原來都是拉一或第二板後就會擺到中間;若沒回到原位和肩膀下垂也就是沒放鬆。
四、擊球點在正中間:這還有疑問,還要請教教練。
五、站位要更近檯,不退檯:老問題,要改。
六、檯內挑、搓、劈長的重點:
1、將原本的想要搓極下旋短或長球,改為多劈長(就是不需要旋度)但是要儘量放到球檯二側且靠端線後,就擺好"防守"姿勢但注意不能退檯。
2、挑、搓的另一重點就是要讓身體靠近球。以往都是身體想靠近但實際上沒有靠近,是以伸長手臂來打球。
3、挑的重點:仍是用磨擦的方式,外顯就是沒聲音,不要用撞擊。
4、搓的重點:手腕不要加”晃、拐”的重作,就是小手臂直接切出去。
5、劈長:隨著下旋讓拍形立或平一些,但更重要的是用有點”撞、推”的方式來帶出去。
七、近檯快帶重點:
1、要用腰多一點,用身體帶球、小手臂先不用。原先都沒用腰,都以小手臂打。
2、快帶一樣要有”磨”的感覺,像是小小的拉一下球,也就是帶過去的球仍然會旋轉,以往都是以”撞 ”但自以為是”快磨”,外顯就是聲音會小(如有磨的話)。
八、擋球時拍形不能直立,要似拉球般的下垂:原以為已改善了,還是需要再改變。
九、要帶攝影機很重要。
二、拉二三板後,要練習來一次強力拉。這樣才會習慣實戰使用。
三、反手拉先不要練,先練近抬的反撕,這會較實際用到,且能練習近檯球和放鬆:
反手撕或拉時,反手一定要回到原起點,因原來都是拉一或第二板後就會擺到中間;若沒回到原位和肩膀下垂也就是沒放鬆。
四、擊球點在正中間:這還有疑問,還要請教教練。
五、站位要更近檯,不退檯:老問題,要改。
六、檯內挑、搓、劈長的重點:
1、將原本的想要搓極下旋短或長球,改為多劈長(就是不需要旋度)但是要儘量放到球檯二側且靠端線後,就擺好"防守"姿勢但注意不能退檯。
2、挑、搓的另一重點就是要讓身體靠近球。以往都是身體想靠近但實際上沒有靠近,是以伸長手臂來打球。
3、挑的重點:仍是用磨擦的方式,外顯就是沒聲音,不要用撞擊。
4、搓的重點:手腕不要加”晃、拐”的重作,就是小手臂直接切出去。
5、劈長:隨著下旋讓拍形立或平一些,但更重要的是用有點”撞、推”的方式來帶出去。
七、近檯快帶重點:
1、要用腰多一點,用身體帶球、小手臂先不用。原先都沒用腰,都以小手臂打。
2、快帶一樣要有”磨”的感覺,像是小小的拉一下球,也就是帶過去的球仍然會旋轉,以往都是以”撞 ”但自以為是”快磨”,外顯就是聲音會小(如有磨的話)。
八、擋球時拍形不能直立,要似拉球般的下垂:原以為已改善了,還是需要再改變。
九、要帶攝影機很重要。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學球的人在把球打好的這件事上--心理、行為不一定是一致的
「學球的人在把球打」好的這件事上--心理、行為不一定是一致的
「xxxxxxxxxxxxxxxx做」好的這件事上--心理、行為不一定是一致的
紅字可以替換成想做的任何事情,不過不需扯那麼遠,就聚焦在桌球這件事上。
球場上可見很多人,打球的、好打球的、喜歡打球的、愛打球的、沒球打會癢的人,但在球打得好不好這件事情上,則是和"打球"前面的幾個形容詞都毫無關係的。他可以動作很醜、狂野、亂顫的、自以為是的等等,但就是超愛打球而已,以上這些也不在我們討論教或學的範圍內。
好了,現在我們回到正題了,就是"超"想把球打好的人,到底為何打不好球?
一、打球時間短
二、學球時間短
三、思考時間短
以上都不是最重要之點,
最困難的是,想和做的竟然不一樣,短板理論,想和做都需要一樣,不然會偏向最差的一方喔。而最見的是想得很遠,做得很少。短暫的想、僅依習慣而做。"改變"是最困難的了。
教練如何讓學員改變?
一、多球練習
二、影片觀摩
三、口頭教導
以上易做但難有變化
最重要的是學員自己想改變,所以我們列出為何他不想改變
一、我正在改變中
二、我正在往我能打好的方向好
三、我自己知道我的進度
以上不是最易出現的,不過最不想改變的原因是,他可不想讓你"改變"他呢!!
所以.............................下次再報告
「xxxxxxxxxxxxxxxx做」好的這件事上--心理、行為不一定是一致的
紅字可以替換成想做的任何事情,不過不需扯那麼遠,就聚焦在桌球這件事上。
球場上可見很多人,打球的、好打球的、喜歡打球的、愛打球的、沒球打會癢的人,但在球打得好不好這件事情上,則是和"打球"前面的幾個形容詞都毫無關係的。他可以動作很醜、狂野、亂顫的、自以為是的等等,但就是超愛打球而已,以上這些也不在我們討論教或學的範圍內。
好了,現在我們回到正題了,就是"超"想把球打好的人,到底為何打不好球?
一、打球時間短
二、學球時間短
三、思考時間短
以上都不是最重要之點,
最困難的是,想和做的竟然不一樣,短板理論,想和做都需要一樣,不然會偏向最差的一方喔。而最見的是想得很遠,做得很少。短暫的想、僅依習慣而做。"改變"是最困難的了。
教練如何讓學員改變?
一、多球練習
二、影片觀摩
三、口頭教導
以上易做但難有變化
最重要的是學員自己想改變,所以我們列出為何他不想改變
一、我正在改變中
二、我正在往我能打好的方向好
三、我自己知道我的進度
以上不是最易出現的,不過最不想改變的原因是,他可不想讓你"改變"他呢!!
所以.............................下次再報告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
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
過去:
無法拉直線,整個擊球動作是無法做出,但是很多打球多年的打這個直線都沒問題,雖然看他們的板型都不是正確的,不過打起來倒都能有直線甚至歪斜來來,另還有不會打斜的只能打直的也有,可見得:不論合不合理,打久了也就合自己的理了,但是這可是需要多年的熟練才行啊。
如今打直線在經過測試後,找到一個板型不一定是最正確的,但是和影片中頂級選手的感覺差不多,那就是用外弧打法來拉直線。
打直線的重點:
一、外弧。
二、儘量愈靠身體愈近,例如在右腳的正上方擊球。
這樣打直線球就會很有fu了。
過去:
無法拉直線,整個擊球動作是無法做出,但是很多打球多年的打這個直線都沒問題,雖然看他們的板型都不是正確的,不過打起來倒都能有直線甚至歪斜來來,另還有不會打斜的只能打直的也有,可見得:不論合不合理,打久了也就合自己的理了,但是這可是需要多年的熟練才行啊。
如今打直線在經過測試後,找到一個板型不一定是最正確的,但是和影片中頂級選手的感覺差不多,那就是用外弧打法來拉直線。
打直線的重點:
一、外弧。
二、儘量愈靠身體愈近,例如在右腳的正上方擊球。
這樣打直線球就會很有fu了。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
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是保持重心(前題是已知道重心如何使用了)的另一個議題。
過往:
重心保持的好好的,例在練球時對方擋給你己方拉或攻、這時雖不是發球機的定點,但是來球還是在一個較易打的"範圍"內且"節奏"較固定,在範圍和節奏固定下重心就不易跑掉,但在實際比賽時,則往往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我們一定需要不定點的練球或多球練習。但光加這二項仍有許多學員打得不好,其中大部份原因,就是左右重心較易發現跑掉,所以在糾正上較簡單,但在前後重時特別是只差一步時有些教練會沒有發覺或學員自己是完全無法發覺怎麼就會練個一二百顆的多球時就是有那麼幾顆會擠到身上無法發力或其他感覺就是常造成失誤了。 但又很難改正原因就在於這顆球擠到反手位身上時我們知道腳要退,但此時身體也會跟著退如此原本重心保持的好好的時候(假設此時我們的站位是平行步或左腳稍在前,右腳稍在後面),在身體一退的當下重心就提高了,所以此時就無法順利的打球。
改正:
所以此時這顆來球時,我們的腳可能需要稍退多一點--變成左腳在後,但身體仍儘量維持原來位置,若是從側面來看的影像,若是錯誤的就是整個人變得像是站起來的感覺,若是正確的則仍保持傾斜角度。
同理:
正手位來球大致也是同原理,最易發生的同樣是身體跟著重,重心也就跟著跑掉了。
過往:
重心保持的好好的,例在練球時對方擋給你己方拉或攻、這時雖不是發球機的定點,但是來球還是在一個較易打的"範圍"內且"節奏"較固定,在範圍和節奏固定下重心就不易跑掉,但在實際比賽時,則往往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我們一定需要不定點的練球或多球練習。但光加這二項仍有許多學員打得不好,其中大部份原因,就是左右重心較易發現跑掉,所以在糾正上較簡單,但在前後重時特別是只差一步時有些教練會沒有發覺或學員自己是完全無法發覺怎麼就會練個一二百顆的多球時就是有那麼幾顆會擠到身上無法發力或其他感覺就是常造成失誤了。 但又很難改正原因就在於這顆球擠到反手位身上時我們知道腳要退,但此時身體也會跟著退如此原本重心保持的好好的時候(假設此時我們的站位是平行步或左腳稍在前,右腳稍在後面),在身體一退的當下重心就提高了,所以此時就無法順利的打球。
改正:
所以此時這顆來球時,我們的腳可能需要稍退多一點--變成左腳在後,但身體仍儘量維持原來位置,若是從側面來看的影像,若是錯誤的就是整個人變得像是站起來的感覺,若是正確的則仍保持傾斜角度。
同理:
正手位來球大致也是同原理,最易發生的同樣是身體跟著重,重心也就跟著跑掉了。
習慣難改要記得
1021030
打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打則虛
打而不思則罔(罔然、迷罔)型:多數球員即使專業球手,多是光打而不思的,所以多數會陷入迷罔期,藉著多打有時就跑出來了,但又會陷入另一波的泥淖之中。
嘴泡型:
但一種是嘴泡型這不可不是思而不打型,這就是嘴泡而已沒有歸類就是嘴泡此類型可橫跨歐亞非三洲,且橫越現代人類史--這就不提了。
思而不打則虛:
打球要思考是進階者一定需要做到的,但是有時思考過多,但打的過少時則會呈現形式大過實質,臨場經驗少則再多的想法也無從實踐的。
習慣難改就是"思而不打則虛"的好例子:
對方發長球到反手位,你則長搓到也到對方反手位且是側出檯,此時多數人會打的就是斜線位沒錯他打出了斜線位,但此時己方的防求可以只防斜線位嗎?當然不行,一定直線斜線都得防,這是標準答案。但另一球對方發你 中路短球,你搓到對方正手位且又快要側出檯了又高起來了,此時對方最好的攻擊路線是??斜線位這是正確答案,但對方竟打了一顆直線位,目前總結是對方總共打了二顆都在你的反手位置,無論你是給什麼球,請教下次防守、站位你該防守的位置是?? 當然就是八比二的比例,就是反手:正手=八:二。不要再正、反手皆想要防守了,此時就是"習慣難改要記得"。也是就光思而不打時就會產生這種二邊皆需要防守的觀念,但若是實戰經驗多時就會發現此時的防守觀念就要立刻改變了。
以上只先舉個例子,還有很多下次再談:
打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打則虛
打而不思則罔(罔然、迷罔)型:多數球員即使專業球手,多是光打而不思的,所以多數會陷入迷罔期,藉著多打有時就跑出來了,但又會陷入另一波的泥淖之中。
嘴泡型:
但一種是嘴泡型這不可不是思而不打型,這就是嘴泡而已沒有歸類就是嘴泡此類型可橫跨歐亞非三洲,且橫越現代人類史--這就不提了。
思而不打則虛:
打球要思考是進階者一定需要做到的,但是有時思考過多,但打的過少時則會呈現形式大過實質,臨場經驗少則再多的想法也無從實踐的。
習慣難改就是"思而不打則虛"的好例子:
對方發長球到反手位,你則長搓到也到對方反手位且是側出檯,此時多數人會打的就是斜線位沒錯他打出了斜線位,但此時己方的防求可以只防斜線位嗎?當然不行,一定直線斜線都得防,這是標準答案。但另一球對方發你 中路短球,你搓到對方正手位且又快要側出檯了又高起來了,此時對方最好的攻擊路線是??斜線位這是正確答案,但對方竟打了一顆直線位,目前總結是對方總共打了二顆都在你的反手位置,無論你是給什麼球,請教下次防守、站位你該防守的位置是?? 當然就是八比二的比例,就是反手:正手=八:二。不要再正、反手皆想要防守了,此時就是"習慣難改要記得"。也是就光思而不打時就會產生這種二邊皆需要防守的觀念,但若是實戰經驗多時就會發現此時的防守觀念就要立刻改變了。
以上只先舉個例子,還有很多下次再談:
王強教練vs葉致緯國手---大戰心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3fG1aBX0
感謝游大的影片
二人對戰精彩,要是現場看的話應該更精彩三倍以上。
因王強和周東昱那一戰我就在現場看過,影片和現場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精彩。
這場比賽葉一開始打感覺就是沒有全力的打球,等到勢頭不對想挽狂瀾已太晚了。這樣的打球心態在我前面文章已寫過長篇論打球的心態文章。這不是說因葉沒盡全力王教練才贏的,而是打桌球的態度和實力一樣是短板水桶理論:態度、實力哪個較低整體實力就是偏向低的一方。
但就客觀來說,要是葉一上來就是全力拼戰這也不太符合實際,畢竟這個小比賽一個大國手來了怎知這個地方有這麼強的國手級選手,而且恰好是台灣選手多數最怕的削球手,所以要以結果論來論斷葉一開始就全力就不會輸了,這就有結果論之嫌了。
不過要大力讚嘆王教練,在影片中不論是葉國手還是普通的乙組校隊他都非常的認真打球,這是當教練最基本但也難做到的身教問題,相信一起過去的球館學員、學生在教練這麼認真的打球下一定有所啟發的,這是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
感謝游大的影片
二人對戰精彩,要是現場看的話應該更精彩三倍以上。
因王強和周東昱那一戰我就在現場看過,影片和現場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精彩。
這場比賽葉一開始打感覺就是沒有全力的打球,等到勢頭不對想挽狂瀾已太晚了。這樣的打球心態在我前面文章已寫過長篇論打球的心態文章。這不是說因葉沒盡全力王教練才贏的,而是打桌球的態度和實力一樣是短板水桶理論:態度、實力哪個較低整體實力就是偏向低的一方。
但就客觀來說,要是葉一上來就是全力拼戰這也不太符合實際,畢竟這個小比賽一個大國手來了怎知這個地方有這麼強的國手級選手,而且恰好是台灣選手多數最怕的削球手,所以要以結果論來論斷葉一開始就全力就不會輸了,這就有結果論之嫌了。
不過要大力讚嘆王教練,在影片中不論是葉國手還是普通的乙組校隊他都非常的認真打球,這是當教練最基本但也難做到的身教問題,相信一起過去的球館學員、學生在教練這麼認真的打球下一定有所啟發的,這是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
1021027
技術要寫就得趁熱不然就會忘了當時的感覺,如此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經過一輪的省思才又記起來的。
why
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是很多人入門的打法而直板我看過是最多的,因直板的握法加上從前是38mm小球,不需完整動作加持只要小手臂能擊中甜區就能產生非常大的破壞力,極端的說就連國內最好的直板選手以現在的橫板眼光來看,他的動作並不一定比一些後來的尾端國手還好,這也證明國內的技術還是一直在進步的。
1021029 compare
但是不會小手臂擊球的缺點其實就和不會發力擊球的缺點是一樣大的,只是過去的我忽略不計自以為這樣只要發力即可連檯內也要全身發力才是王道的以管窺天的想法。
但是檯內球的打法若非直板而是橫板打法的話其實以小手臂打球能打得好的業餘選手不多相較於直板而言。這也是因為握拍的關係。
what
這個對個人而言特別是在接發球特別的重要,之前就是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所有的正手球都須
"判斷--站位--引拍--拉或攻"
有這麼多的程序只要有一關延遲整個接發就立刻發生失誤。現在則是
"判斷--站位--拉或攻"引拍大幅減少,使得動作更精簡。
外顯姿勢:
一、肩頭向前 --"肘窩"(相對於肘的另一邊, 不知如何稱呼就暫稱肘窩吧,見諒)就會做正手拉球動作時就會產生超級漂亮類似拳擊手打"直拳的感覺----可見世界級比賽時,如小莊等鏡頭在上往下拍時,他們的正手拉或攻球姿勢,絕不會是"半圓弧"或是扇狀,而是就像我說的他們是打"直拳"式的拉球法,這是研究多年並自己試驗很久的各類姿勢才領會的。
二、光這樣就可以了嗎?還缺個百分之七八十吧!桌球是需要這麼的精細。舉個理論能說明我的意思。
短板理論: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那塊木板決定;桌球質量能擊出多少由最差的那個動作所決定。
所以光是一個肘窩向前是打不好的,還有許多的部份。
三、擊球位置:如果站的位置、重心沒錯的話此時最佳等待擊球位置就在於右前上方。過去可能已在引拍了,而拍子早已放到身後去了,現在則改為右腳上方,重點就在"等球來"不要去"追打"球,這樣重心就能保持著,等判斷球不會來時(不要忘了,我們現在談的是小手臂擊球法,但更要緊的是目前是在說"接發球"的時候,不是攻擊)再往前這樣就能隨時保持重心。
四、小手臂擊球法:當有以上二點時你就可用小手臂擊球了,當然這還得另外訓練才行。
五、放鬆外顯行為:在手掌方面,正手擊球時負責壓拍之食指能夠放鬆的外翻,反手則則內拗,要打球時再瞬間用力讓食指能回到和小手臂一直線的位置。
以上寫得過仔細了,累了,下次再寫。
1021030寫:
技術要寫就得趁熱不然就會忘了當時的感覺,如此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經過一輪的省思才又記起來的。
why
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是很多人入門的打法而直板我看過是最多的,因直板的握法加上從前是38mm小球,不需完整動作加持只要小手臂能擊中甜區就能產生非常大的破壞力,極端的說就連國內最好的直板選手以現在的橫板眼光來看,他的動作並不一定比一些後來的尾端國手還好,這也證明國內的技術還是一直在進步的。
1021029 compare
但是不會小手臂擊球的缺點其實就和不會發力擊球的缺點是一樣大的,只是過去的我忽略不計自以為這樣只要發力即可連檯內也要全身發力才是王道的以管窺天的想法。
但是檯內球的打法若非直板而是橫板打法的話其實以小手臂打球能打得好的業餘選手不多相較於直板而言。這也是因為握拍的關係。
what
這個對個人而言特別是在接發球特別的重要,之前就是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所有的正手球都須
"判斷--站位--引拍--拉或攻"
有這麼多的程序只要有一關延遲整個接發就立刻發生失誤。現在則是
"判斷--站位--拉或攻"引拍大幅減少,使得動作更精簡。
外顯姿勢:
一、肩頭向前 --"肘窩"(相對於肘的另一邊, 不知如何稱呼就暫稱肘窩吧,見諒)就會做正手拉球動作時就會產生超級漂亮類似拳擊手打"直拳的感覺----可見世界級比賽時,如小莊等鏡頭在上往下拍時,他們的正手拉或攻球姿勢,絕不會是"半圓弧"或是扇狀,而是就像我說的他們是打"直拳"式的拉球法,這是研究多年並自己試驗很久的各類姿勢才領會的。
二、光這樣就可以了嗎?還缺個百分之七八十吧!桌球是需要這麼的精細。舉個理論能說明我的意思。
短板理論: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那塊木板決定;桌球質量能擊出多少由最差的那個動作所決定。
所以光是一個肘窩向前是打不好的,還有許多的部份。
三、擊球位置:如果站的位置、重心沒錯的話此時最佳等待擊球位置就在於右前上方。過去可能已在引拍了,而拍子早已放到身後去了,現在則改為右腳上方,重點就在"等球來"不要去"追打"球,這樣重心就能保持著,等判斷球不會來時(不要忘了,我們現在談的是小手臂擊球法,但更要緊的是目前是在說"接發球"的時候,不是攻擊)再往前這樣就能隨時保持重心。
四、小手臂擊球法:當有以上二點時你就可用小手臂擊球了,當然這還得另外訓練才行。
五、放鬆外顯行為:在手掌方面,正手擊球時負責壓拍之食指能夠放鬆的外翻,反手則則內拗,要打球時再瞬間用力讓食指能回到和小手臂一直線的位置。
以上寫得過仔細了,累了,下次再寫。
1021030寫: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打不好球的基本問題群
打不好球的問題很多,但就如打好球有很多的基本技術一樣,打不好也有許的誤謬之處這列
前題是在已有「基本和合理」的擊球姿勢下仍會出現問題。
就是將這些問題一一呈現。
一、擊球的節奏問題
二、不合理的發力。
三、不到位的擊球。
四、忽視發球的重要性。
五、忽視搓球的技巧性。
六、只注意神球忽略基本球的保護。
七、重視擊球強度,忘了進檯率的重要。
八、無法持續改進"想要改"的缺失。
九、乙組練習時易犯錯誤:a:只練平球的攻球. b:只練攻不練擋。c:只練拉或攻不搓。d:站位錯誤練習--站正手位時擋球卻以反手擋。
十、攻擊球的路線過多變化
前題是在已有「基本和合理」的擊球姿勢下仍會出現問題。
就是將這些問題一一呈現。
一、擊球的節奏問題
二、不合理的發力。
三、不到位的擊球。
四、忽視發球的重要性。
五、忽視搓球的技巧性。
六、只注意神球忽略基本球的保護。
七、重視擊球強度,忘了進檯率的重要。
八、無法持續改進"想要改"的缺失。
九、乙組練習時易犯錯誤:a:只練平球的攻球. b:只練攻不練擋。c:只練拉或攻不搓。d:站位錯誤練習--站正手位時擋球卻以反手擋。
十、攻擊球的路線過多變化
接發球技術--近況
單打、雙的接發球是否有不同?
如果非專業選手應該是不同,因為練習的時間差很多,站的位置,接完後的準備動作,接發後球的位置皆不同。
細言:
一、站的位置:單打多數會偏反手位,雙打直接站在正手位。
二、接完後的準備動作和位置:單打接發完後會依自己接完後球到的位置預計對手會發動的位置上而站到適當的位置,但雙打則不用,雙打的重點在接發時"主動"性會更多一些,如挑球-對手發了短而高,適合挑或撥。對手球出檯了,所以可直接拉。或是做被動性放短時,主要的位置是考慮到第二位接球是否好接,而單打則是有時高並沒關係,只要對手不好發力則行。雙打則一高就可能對方就易發動攻擊。
不過以上而言, 對我來說大致單、雙打是一樣的。所以目前的接發狀況是一直在進展中,算是一二年來最好的境況。因為悟了新的檯內或近檯擊球法。會在另一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談到的。
不考慮友誼賽的輸或贏,多數以正手接發球,發球時發較簡單的讓對手易接,但此時也可練習某些球被接以後的位置熟悉度,例如發反手短球時,持直板者多數若強搓或挑就會到己方正手位,若放短則會在己方反手位。
若發對方的反手下旋長球則對方多數還是會以強搓方式回球,不夠多數很少能隨心控制隨時能放二條線,多數會依習慣就是搓斜或直線,這種方式我也會在另一篇「習慣難改要記得」
所以近期的接發球進展,就在小手臂擊球法的支持下頗有進展,對於對方發的正手位的短、長球較能適時發動搓或拉的攻擊。對於反手位時,若對方習慣或無法發出反手側出檯的球時則儘可以完全都以正手回球這樣更簡單。另外腳步的移動、重心的保持會發展出另一篇「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樣正手擊球時重心就不會跑掉會更能以完整姿勢擊球。再來就是「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的新技術。還有「正反手擊球,肩膀的重要性」。
綜觀以上至少還有四篇要說明,且待有時間有更多的領悟再寫。
如果非專業選手應該是不同,因為練習的時間差很多,站的位置,接完後的準備動作,接發後球的位置皆不同。
細言:
一、站的位置:單打多數會偏反手位,雙打直接站在正手位。
二、接完後的準備動作和位置:單打接發完後會依自己接完後球到的位置預計對手會發動的位置上而站到適當的位置,但雙打則不用,雙打的重點在接發時"主動"性會更多一些,如挑球-對手發了短而高,適合挑或撥。對手球出檯了,所以可直接拉。或是做被動性放短時,主要的位置是考慮到第二位接球是否好接,而單打則是有時高並沒關係,只要對手不好發力則行。雙打則一高就可能對方就易發動攻擊。
不過以上而言, 對我來說大致單、雙打是一樣的。所以目前的接發狀況是一直在進展中,算是一二年來最好的境況。因為悟了新的檯內或近檯擊球法。會在另一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談到的。
不考慮友誼賽的輸或贏,多數以正手接發球,發球時發較簡單的讓對手易接,但此時也可練習某些球被接以後的位置熟悉度,例如發反手短球時,持直板者多數若強搓或挑就會到己方正手位,若放短則會在己方反手位。
若發對方的反手下旋長球則對方多數還是會以強搓方式回球,不夠多數很少能隨心控制隨時能放二條線,多數會依習慣就是搓斜或直線,這種方式我也會在另一篇「習慣難改要記得」
所以近期的接發球進展,就在小手臂擊球法的支持下頗有進展,對於對方發的正手位的短、長球較能適時發動搓或拉的攻擊。對於反手位時,若對方習慣或無法發出反手側出檯的球時則儘可以完全都以正手回球這樣更簡單。另外腳步的移動、重心的保持會發展出另一篇「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樣正手擊球時重心就不會跑掉會更能以完整姿勢擊球。再來就是「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的新技術。還有「正反手擊球,肩膀的重要性」。
綜觀以上至少還有四篇要說明,且待有時間有更多的領悟再寫。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近檯--反拉、反撕或是打上旋球時機-
近檯時在拉下旋球時,等球的最高點或下降期這是沒問題的。但是練習拉上旋球時一直注意的是拍形的直立與否,練習一年多仍打不好,試驗多種拍形仍得不到好效果,近來再試驗間突然發現在球的"上升期"打上旋球時以原來的拍形就能簡單的提高"進球率"了,所以這一個小改變可能就是近來的大轉變,不過還是先需要"試驗成功"才能斷定這是一個新技術。
至於為何上升期會更適合擊打上旋球?物理原因搞不清楚?但以loop來講,王夯說過一定要在上升期即擊打因此時旋轉還不強?(至於為何不強呢?)過了最高點後就沒辦法了。
如果中遠檯時,則多數還是只能在下降期反拉是沒問題的,這也是過往為何都沒考慮到,近檯時就得改變成為上旋期就需打的原因。
至於為何上升期會更適合擊打上旋球?物理原因搞不清楚?但以loop來講,王夯說過一定要在上升期即擊打因此時旋轉還不強?(至於為何不強呢?)過了最高點後就沒辦法了。
如果中遠檯時,則多數還是只能在下降期反拉是沒問題的,這也是過往為何都沒考慮到,近檯時就得改變成為上旋期就需打的原因。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科科vs徐晨皓--好看有值得探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EpSswHQoQ
這片的重點是"狀態",有時候就是會出現超級塞亞人的狀態,如2004年柳承敏vs 王皓 ,當時柳就出現了超人狀態。
而這部的徐晨皓也有如小柳般一樣的出現了超人狀態,看了就知道。
另外重點是,科科的反手可號稱世界第一,但國內國手的反手少有如此的模仿,是層級未到還是其他原因。
從
一、反手站位左腳在前還是右腳在前?
二、重心擺放位置:從左腳發出到右,或雙腳一起,或是右腳到左?
三、大臂位置? 大臂+小臂組合的姿勢? 大臂+小臂+腕+掌的組合姿勢?
四、反手擋的姿勢?
五、反手拉的姿勢?
六、板面是壓一些,還是立一些?
七、擊球後甩拍是甩很多還是小?
八、擊球瞬間是哪個部位為主體發力(整體都要發力是一定的,但到底科科的反手拉,最使力的是哪一部位?
我這樣說的原因是、徐晨皓的反手雖和科科不完全同,但相似度七十五以上了,反觀國內的成人國手,看不出有類似的反手,再往下看青少年國手學的技術應該更新,但同樣沒有一樣的姿勢。
意謂什麼?
事實上若不是科科,但和馬龍也不同?
所以我們國內的反手是否出現問題?說實在除吳志祺常用反手外,但若以馬龍、科科的反手來看,吳的反手和他們的姿勢不同,可能說的話較類似小莊,但動作穩定度、質量、進球率來說都遠不及小莊的反手,但至少有五成以上的類似度。其他國內選手的反手就少有和以上提到的相似了。
這值得探討?
這片的重點是"狀態",有時候就是會出現超級塞亞人的狀態,如2004年柳承敏vs 王皓 ,當時柳就出現了超人狀態。
而這部的徐晨皓也有如小柳般一樣的出現了超人狀態,看了就知道。
另外重點是,科科的反手可號稱世界第一,但國內國手的反手少有如此的模仿,是層級未到還是其他原因。
從
一、反手站位左腳在前還是右腳在前?
二、重心擺放位置:從左腳發出到右,或雙腳一起,或是右腳到左?
三、大臂位置? 大臂+小臂組合的姿勢? 大臂+小臂+腕+掌的組合姿勢?
四、反手擋的姿勢?
五、反手拉的姿勢?
六、板面是壓一些,還是立一些?
七、擊球後甩拍是甩很多還是小?
八、擊球瞬間是哪個部位為主體發力(整體都要發力是一定的,但到底科科的反手拉,最使力的是哪一部位?
我這樣說的原因是、徐晨皓的反手雖和科科不完全同,但相似度七十五以上了,反觀國內的成人國手,看不出有類似的反手,再往下看青少年國手學的技術應該更新,但同樣沒有一樣的姿勢。
意謂什麼?
事實上若不是科科,但和馬龍也不同?
所以我們國內的反手是否出現問題?說實在除吳志祺常用反手外,但若以馬龍、科科的反手來看,吳的反手和他們的姿勢不同,可能說的話較類似小莊,但動作穩定度、質量、進球率來說都遠不及小莊的反手,但至少有五成以上的類似度。其他國內選手的反手就少有和以上提到的相似了。
這值得探討?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科科的發球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JaoTSYzhHw
最細膩的發球動作,還有加上慢鏡頭,太棒了。好幾種的發球,要如學跳舞一樣的模仿,完全的學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eh_2sKyLs
和隊友的練習,可看一些平時科科非比賽的發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科科的二種發球,特別的是為使重心往前,所以左腿再前進一步,
而 銜接第三板時的移動,幾乎是二腿一起動就能變成側身的擊球,速度超快,可效仿。
最細膩的發球動作,還有加上慢鏡頭,太棒了。好幾種的發球,要如學跳舞一樣的模仿,完全的學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eh_2sKyLs
和隊友的練習,可看一些平時科科非比賽的發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科科的二種發球,特別的是為使重心往前,所以左腿再前進一步,
而 銜接第三板時的移動,幾乎是二腿一起動就能變成側身的擊球,速度超快,可效仿。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器材簡評: ZLC VS ZLF
ZLC是指水谷和波爾的ZLC
ZLF是指Innerforce ZLF
如果是盲打,我會覺得這把ZLF 可能是山寨拍吧。,非常的沒力。
水谷 ZLC VS BOLL ZLC (1-5分)(目前還沒遇過5分的板子)
速度 3 3.25
手感 4.25 4
做工 4 4.1
ZLF是指Innerforce ZLF
如果是盲打,我會覺得這把ZLF 可能是山寨拍吧。,非常的沒力。
水谷 ZLC VS BOLL ZLC (1-5分)(目前還沒遇過5分的板子)
速度 3 3.25
手感 4.25 4
做工 4 4.1
器材簡評:donic m3
我不太喜歡donic 的皮,這是從donic 白金系列(還有用氮封裝的)和andro plsama 430的明明就430很好打,又不易脆化但是價位又便宜。
直到近來有機會買新皮,買了張donic m3,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就和其他皮差不多,但是就是用到了roxon 500 pro, nittaku g-1 後才覺得這皮怎麼這麼好打啊!!
但別忘了 andro hd系列也是同樣的,只是m3是在這二張皮對照下更有感覺。
直到近來有機會買新皮,買了張donic m3,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就和其他皮差不多,但是就是用到了roxon 500 pro, nittaku g-1 後才覺得這皮怎麼這麼好打啊!!
但別忘了 andro hd系列也是同樣的,只是m3是在這二張皮對照下更有感覺。
器材簡評:內建快速膠系列(不含蝴蝶系列)
這二年下來:
可能用這樣的"內建快速膠"這樣的名詞有點舊了(反正有很多新名詞,請自查),但事實上即使現在這麼多的新皮,價格又是漲新高下,皮的本質實在沒有特別的變化。
大眾喜歡的YASAKA RAKZA7 氣泡式海綿平面膠皮
donic f1 f2 f3系列到現在最新的 m1 m3等
andro (個人總覺得andro 比donic較佳一級)plsama 430 再往上系列 hd等
joola x-plode用過幾種也差不多
大約打個十分鐘就能上手,意思就是即使有比賽時若是臨時換的話,我也不會覺得非常不習慣(如果能打個十分鐘以上時,幾乎就不會有差異的感覺了)
所以我買皮多數就買網上的二手皮,大小沒關係不用貼滿板,因我覺得貼滿板皮跑出板子常會撞到桌子皮就掀起又要重貼。
有啥皮便宜就買,也就是皮用個二、三個月就換,一年大致就換個十幾張(還要含打不習慣的,買到不好的,過期的等)。
不過近來有一張我覺得是神皮的,再特別另篇說一下。
可能用這樣的"內建快速膠"這樣的名詞有點舊了(反正有很多新名詞,請自查),但事實上即使現在這麼多的新皮,價格又是漲新高下,皮的本質實在沒有特別的變化。
大眾喜歡的YASAKA RAKZA7 氣泡式海綿平面膠皮
donic f1 f2 f3系列到現在最新的 m1 m3等
andro (個人總覺得andro 比donic較佳一級)plsama 430 再往上系列 hd等
joola x-plode用過幾種也差不多
大約打個十分鐘就能上手,意思就是即使有比賽時若是臨時換的話,我也不會覺得非常不習慣(如果能打個十分鐘以上時,幾乎就不會有差異的感覺了)
所以我買皮多數就買網上的二手皮,大小沒關係不用貼滿板,因我覺得貼滿板皮跑出板子常會撞到桌子皮就掀起又要重貼。
有啥皮便宜就買,也就是皮用個二、三個月就換,一年大致就換個十幾張(還要含打不習慣的,買到不好的,過期的等)。
不過近來有一張我覺得是神皮的,再特別另篇說一下。
器材簡評-- nittakt g-1 + andro roxon-500
g-1廣告說是石川佳純用的。
這是近來用過的內建快速膠系列的皮,我習慣打的 r7 donic 全系列,andro全系列
另外andro roxon roxon-500 pro(andro plasma 430 已打十張以上了)和430是完全不一樣的皮的。
這二張真的很硬(面皮還不是最硬的、但海綿有硬到)我真的想不到,還有我覺得超硬的皮(內建快膠系列的,不是指大陸皮、bryce等這種原本就硬的),所以若不是撞得很好的人,可能這二張皮可以先略過的。
個人覺得難用的地方在二處,而這二處是我常用的技術:
一、慢速時球就拉不住,如反擰時,判斷稍慢想打一點安全過度球時,原本球很易拉起來,但這二張是感覺得球進不去皮裡,所以拉不起來。
二、正手拉球時,原本在檯內低球時,從後到前時稍稍有點時間不夠時,球板無法很立的打球時,往常還是很易拉起的,但這二張要是球板不夠立,不夠亮,那就下網了。
這是近來用過的內建快速膠系列的皮,我習慣打的 r7 donic 全系列,andro全系列
另外andro roxon roxon-500 pro(andro plasma 430 已打十張以上了)和430是完全不一樣的皮的。
這二張真的很硬(面皮還不是最硬的、但海綿有硬到)我真的想不到,還有我覺得超硬的皮(內建快膠系列的,不是指大陸皮、bryce等這種原本就硬的),所以若不是撞得很好的人,可能這二張皮可以先略過的。
個人覺得難用的地方在二處,而這二處是我常用的技術:
一、慢速時球就拉不住,如反擰時,判斷稍慢想打一點安全過度球時,原本球很易拉起來,但這二張是感覺得球進不去皮裡,所以拉不起來。
二、正手拉球時,原本在檯內低球時,從後到前時稍稍有點時間不夠時,球板無法很立的打球時,往常還是很易拉起的,但這二張要是球板不夠立,不夠亮,那就下網了。
科科近期之比賽--乒超、直橫大戰 、wtt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lZjOISGKaQ
約0:40:00開始有馬琳 vs 科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aqKd0SGszo
直橫大戰:主要為歡樂氣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beHJymv9g
wttc 大戰 科科vs 許昕
約0:40:00開始有馬琳 vs 科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aqKd0SGszo
直橫大戰:主要為歡樂氣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beHJymv9g
wttc 大戰 科科vs 許昕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3-接發球姿勢改變
上次有提到一些改變,就是先以正手為主的預備心理,但是怎麼也無法用"正手",因腳步過慢,且判斷也過慢,除非亂側身,否則球一出來再側身都太慢。
目前改為:
一、以反手握拍為主,一開始站位就已稍有側身(這樣要正手時會較快)。
二、中間位來球:以前會右腳跟出變成平形步或右腳更前一些,但因球多數在中間,所以擊球仍很困難,目前則因以側身為基本站位,所以偏中間來球時會較習慣以正手拉球。
三、配合正、反手的擊球姿勢改變,目前這樣的接發球站姿能較順利的以正手打正手小三角的球,反手也能順利的拉球。
目前改為:
一、以反手握拍為主,一開始站位就已稍有側身(這樣要正手時會較快)。
二、中間位來球:以前會右腳跟出變成平形步或右腳更前一些,但因球多數在中間,所以擊球仍很困難,目前則因以側身為基本站位,所以偏中間來球時會較習慣以正手拉球。
三、配合正、反手的擊球姿勢改變,目前這樣的接發球站姿能較順利的以正手打正手小三角的球,反手也能順利的拉球。
正、反手--姿勢改進中
正、反手近來再更動將
一、"大臂"下垂。
二、小臂+掌-平形等於-會形成手背+小臂會往下的姿勢。
三、 拍頭下垂會會加大擊球時的範圍。
有時會忘了怎麼打了,要練一陣子才又想起如何的使用反手拉球及正手拉球。
目前這樣的拉球法,質量更大,正反手銜接更快更順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erbFzi-w_Vo&NR=1
可參考科科的大臂下垂動作。另外站到稍中檯時,整體動作很小幾乎看不出有啥動作就能有這麼強大的回擊力道,這是很完整的教學影片,值得觀摩。
一、"大臂"下垂。
二、小臂+掌-平形等於-會形成手背+小臂會往下的姿勢。
三、 拍頭下垂會會加大擊球時的範圍。
有時會忘了怎麼打了,要練一陣子才又想起如何的使用反手拉球及正手拉球。
目前這樣的拉球法,質量更大,正反手銜接更快更順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erbFzi-w_Vo&NR=1
可參考科科的大臂下垂動作。另外站到稍中檯時,整體動作很小幾乎看不出有啥動作就能有這麼強大的回擊力道,這是很完整的教學影片,值得觀摩。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2 -仍無解啦!!!!!!
近來重點仍擺在接發球,但是....................
一、正反手搓球技術過差,無法過度的"普通"好,不是要很好,只是要"普通"好即可,但做不到,因平時練搓球的機會很少,這要加強。
二、拉上、下旋球時二者改變過慢,導致有拉上或下時來不級準備好擊姿。
三、站位、擊姿還不固定:因接發的差所以一直在測試中,因此是有些突破,但也因不熟練導致失誤也較多。
一、正反手搓球技術過差,無法過度的"普通"好,不是要很好,只是要"普通"好即可,但做不到,因平時練搓球的機會很少,這要加強。
二、拉上、下旋球時二者改變過慢,導致有拉上或下時來不級準備好擊姿。
三、站位、擊姿還不固定:因接發的差所以一直在測試中,因此是有些突破,但也因不熟練導致失誤也較多。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至今還想不到好方法--但雙打還可以
近來的雙打,就沒有接發球的困擾(雖說仍不是接得好,但還說得過去了)所以打得算可以。
正、反手都能拉,拉得都算穩,進球率還可以,正手球不需連續板所以我就發死力拉強度也不錯。
總得來說雙打沒啥弱點,就是搭配的對象要能配合的話,就能打得不錯。
正、反手都能拉,拉得都算穩,進球率還可以,正手球不需連續板所以我就發死力拉強度也不錯。
總得來說雙打沒啥弱點,就是搭配的對象要能配合的話,就能打得不錯。
外國值得注意的新星--Patrick Franziska據稱才16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GoGmTS7wj8
Patrick Franziska據稱才16歲
和中國新一代新星樊振東打得漂亮,反手超強,正手拉得穩,小球、擺短都有(雖不強 但若和除中國外的國家選手比,還可以,而且他年紀輕還有空間成長)。
Patrick Franziska據稱才16歲
和中國新一代新星樊振東打得漂亮,反手超強,正手拉得穩,小球、擺短都有(雖不強 但若和除中國外的國家選手比,還可以,而且他年紀輕還有空間成長)。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至今還想不到好方法
二年了,只要是反手衝球,正手小三角,只要這二顆發得好,幾乎無阻擋之力,真討厭,就為此實力一直無法再增進,只要遇到類似發球對手就打得很累,弱點太大了。
想了許多的方法,仍是無解????????????????
想了許多的方法,仍是無解????????????????
打上旋球時--手臂+腕的姿勢--延伸為"撞"球
再經過十幾個小時的研究、練習後發覺這樣的手法,可打出質量很高的"撞"球也就是無旋轉的小攻球。尤其是反手位這樣的打法非常的好用,檯內球時來球旋轉不很強時就可直接這樣的攻球,進球率、質量都好。至於正手的發力位置還在嘗試中。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中國隊的訓練影片
http://ppt.cc/x_Wo 夯 龍 玩耍
http://ppt.cc/CR8L 馬龍起版練習(綜合口味)
http://ppt.cc/zPsc 老馬正手起版練習
http://ppt.cc/XBDt 方博練習(附上郭躍悲劇髮型)
http://ppt.cc/ELBy 之前有PO過的,神奇接球術
http://ppt.cc/gJ6g 王夯練習
http://ppt.cc/4fZq 許昕神秘的技術練習(?) 陪練應該是周雨吧
http://ppt.cc/z8q4 可能跟發球有關的練習/玩耍 (男女隊綜合+星爺外掛)
http://ppt.cc/0rqG 同上,不知老馬發了啥球讓眾人大笑(王皓肚子搶鏡頭)
http://ppt.cc/uYfs 帥氣的來回~(可惜是練習)
轉載於ptt 桌球版
先貼改天再細看。
http://ppt.cc/CR8L 馬龍起版練習(綜合口味)
http://ppt.cc/zPsc 老馬正手起版練習
http://ppt.cc/XBDt 方博練習(附上郭躍悲劇髮型)
http://ppt.cc/ELBy 之前有PO過的,神奇接球術
http://ppt.cc/gJ6g 王夯練習
http://ppt.cc/4fZq 許昕神秘的技術練習(?) 陪練應該是周雨吧
http://ppt.cc/z8q4 可能跟發球有關的練習/玩耍 (男女隊綜合+星爺外掛)
http://ppt.cc/0rqG 同上,不知老馬發了啥球讓眾人大笑(王皓肚子搶鏡頭)
http://ppt.cc/uYfs 帥氣的來回~(可惜是練習)
轉載於ptt 桌球版
先貼改天再細看。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世錦賽--小莊+陳==評球--vs日本隊
張一博(原中國隊選手)+松平賢二(日本健太之兄)。
其實這一場,日本隊更有著評球的樂趣。
因為只看過一遍網路直播,憑著的是記憶和技術重點,局數、比分無法確實陳述。
先介紹"神球",此謂-不合理的擊球,如線路的異常、無法或不能發力的能夠發力、必死球還能打進和動作怪異卻能將球打進等。
此場有四人,打得最好的應是張一博,擊球非常合理,該發力則發力不該發力則能穩穩的將球擋回,好機會則幾乎能得分,充份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額外還能做好一些工作這就是最好的雙打伙伴能做的事情了。
賢二在頭二局時充份發揮了"神球"的功能,動作不合理的動作極多但進球率高,而台組合則有點普通不好也不壞但是在賢二神球,一博穩度下前幾較輕鬆拿下了。
但是台灣在好機會能贏的局數時也因為"失誤"過多造成差點蠻蓋,這是這場球最緊張的因素了。要說再打一次的話,仍然無法確定誰會贏的。
不過神球者,終究是無法逃脫「神球多失誤會更多」的鐵律,賢二在關鍵時期硬是失誤多顆重要的球,不過要是一般觀眾者會以為賢二比一博更厲害因他的進球每顆都非常的漂亮(所以才稱神球)但是失誤也是低級失誤。
我說這場球其實成敗都在"賢二"身上是不為過的。
其實這一場,日本隊更有著評球的樂趣。
因為只看過一遍網路直播,憑著的是記憶和技術重點,局數、比分無法確實陳述。
先介紹"神球",此謂-不合理的擊球,如線路的異常、無法或不能發力的能夠發力、必死球還能打進和動作怪異卻能將球打進等。
此場有四人,打得最好的應是張一博,擊球非常合理,該發力則發力不該發力則能穩穩的將球擋回,好機會則幾乎能得分,充份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額外還能做好一些工作這就是最好的雙打伙伴能做的事情了。
賢二在頭二局時充份發揮了"神球"的功能,動作不合理的動作極多但進球率高,而台組合則有點普通不好也不壞但是在賢二神球,一博穩度下前幾較輕鬆拿下了。
但是台灣在好機會能贏的局數時也因為"失誤"過多造成差點蠻蓋,這是這場球最緊張的因素了。要說再打一次的話,仍然無法確定誰會贏的。
不過神球者,終究是無法逃脫「神球多失誤會更多」的鐵律,賢二在關鍵時期硬是失誤多顆重要的球,不過要是一般觀眾者會以為賢二比一博更厲害因他的進球每顆都非常的漂亮(所以才稱神球)但是失誤也是低級失誤。
我說這場球其實成敗都在"賢二"身上是不為過的。
打上旋球時--手臂+腕的姿勢
打上旋球一直是自己的弱點之一,一是自己常打下旋球,習慣性將拍置於過下,另一更重要的是打上旋球的手臂姿勢問題,一直得不到適當的解答。
打上、下旋不同的東西太多了,看業餘的到成年國手級的也幾乎都用同一拉法或差別不大的方法,所以同樣的多數都是打上旋的對下旋明顯不足,會拉下旋的又對上旋明顯不足。
所以已經多年的嘗試仍不得其法,當然主要是沒有多球練習,很難獲得實質的試驗成效。
不過目前再嘗試完全掌不動,腕+小手臂成為一個組件,不再是二個部件,這個腕臂部份就負責"轉"而已(當然小手臂一樣得前進)若從外觀看起來就會覺得幾乎手腕不動(其實是掌不動了)這會是較接近正確姿勢的外顯部份。
另一個技術改進部份:握拍部份,在沒擊到球前的剎那前都是用"含"著拍的感覺,到感覺要擊到球了,此時才握緊這樣能夠讓擊球時質量更高,而擊球後再度"含"拍此時又放鬆了,若更高級時(這是世界級選手的等級了),則放鬆時還要能回到顧全到正、反擊球時的姿勢,除非是正手攻擊大致能確定對手回球會回到那一邊。
若有人提到,和一些球館的高手(業餘或退役的)也能如此,那是因為雙方等級差距大,我方的回球沒質量對方準備的時間很長的確會出現如此的姿勢,不過要是那位遇到的人是同一級的則一定無法如此,不過世界級的選手,無論是遇到同級或高一級的他同樣都能如此的,因已訓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這樣的反應都是下意識了。
打上、下旋不同的東西太多了,看業餘的到成年國手級的也幾乎都用同一拉法或差別不大的方法,所以同樣的多數都是打上旋的對下旋明顯不足,會拉下旋的又對上旋明顯不足。
所以已經多年的嘗試仍不得其法,當然主要是沒有多球練習,很難獲得實質的試驗成效。
不過目前再嘗試完全掌不動,腕+小手臂成為一個組件,不再是二個部件,這個腕臂部份就負責"轉"而已(當然小手臂一樣得前進)若從外觀看起來就會覺得幾乎手腕不動(其實是掌不動了)這會是較接近正確姿勢的外顯部份。
另一個技術改進部份:握拍部份,在沒擊到球前的剎那前都是用"含"著拍的感覺,到感覺要擊到球了,此時才握緊這樣能夠讓擊球時質量更高,而擊球後再度"含"拍此時又放鬆了,若更高級時(這是世界級選手的等級了),則放鬆時還要能回到顧全到正、反擊球時的姿勢,除非是正手攻擊大致能確定對手回球會回到那一邊。
若有人提到,和一些球館的高手(業餘或退役的)也能如此,那是因為雙方等級差距大,我方的回球沒質量對方準備的時間很長的確會出現如此的姿勢,不過要是那位遇到的人是同一級的則一定無法如此,不過世界級的選手,無論是遇到同級或高一級的他同樣都能如此的,因已訓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這樣的反應都是下意識了。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台灣雙打進冠亞軍賽了--法國世乒賽-含文字轉播
明晚十點,冠亞軍。
http://www.ittf.com/ittv/
小莊+小陳vs 王夯+周雨
四比二贏得比賽,進入決賽,將和 郝帥+馬琳 爭冠。
以下為邊看邊打字的文字報導:
================================================================開始
推 msin:小莊開局沒失誤喔!加油。 05/18 18:27
→ msin:小莊今天就一板入魂式的拉球,應該勝率大些。 05/18 18:28
→ msin:小陳(建安,到底如何稱呼?)一開始正、反手都好。 05/18 18:30
→ msin:大力失誤很多。 05/18 18:31
→ msin:雖然大力是我偶像,但大力今天就這樣的打下去吧。 05/18 18:32
推 bitcheggs:拿下第二局了 充滿機會!!!! 05/18 18:33
→ msin:贏二局了。二比○,暫領先。再看第三局。 05/18 18:33
推 antmonster:拿下第二局 拼冠亞 加油 05/18 18:33
推 thid5335:2:0 05/18 18:33
→ msin:雙方感覺都還沒熱開,就二比○了, 好機會啊,衝。 05/18 18:33
→ msin:小陳反手好球。 05/18 18:35
推 mi2ery:莊陳的場邊教練是莊的哥哥嗎?? 05/18 18:36
→ msin:大力發力一拉超強的球,竟讓陳再拉回來。 05/18 18:36
→ msin:是莊的哥哥。 05/18 18:37
→ msin:這局小莊失誤二次了。 05/18 18:38
→ msin:小莊膽大直接挑一球得分。八比八。 05/18 18:39
→ msin:可惜一人失誤一顆,八比十落後。 05/18 18:40
推 bitcheggs:可惜了 沒關係等下局 05/18 18:41
→ msin:可惜陳打了五分之四局的好球,最後失重要的二顆球。二比一。 05/18 18:41
→ msin:二比一。暫領先。 05/18 18:41
→ msin:不過還是得強力進攻,不能怕失誤。 05/18 18:42
→ msin:小莊,陳連續失誤各一顆。○比二。 05/18 18:42
→ msin:中國隊今天目前為止也開始打"博球"的方式了。雙方幾乎都是一 05/18 18:43
→ msin:就準備得分的方式,發力超大的。 05/18 18:44
推 rjcul:有網路直播嗎 05/18 18:46
→ rjcul:求網址 05/18 18:46
推 msin:今天雙方失誤,非受迫性的失球都很多。好機會啊!! 05/18 18:47
→ msin:http://www.ittf.com/ittv/ 05/18 18:48
→ msin:九比十輸一顆。 05/18 18:48
→ msin:可惜了第四局輸。二比二局。 05/18 18:49
→ msin:中國真得發揮得沒很好,大力失誤多,小莊要帶著陳打才行啊! 05/18 18:50
→ msin:陳失誤一。 05/18 18:51
→ msin:四比二中 05/18 18:51
→ msin:陳失誤二。小莊鼓勵他。 05/18 18:52
→ nickgeog:陳正手睡著中 05/18 18:53
→ msin:這局陳的正手沒那麼準了,但仍六比四領先中。 05/18 18:53
→ msin:幸運一顆,這顆超重要的。 05/18 18:53
→ msin:陳反手神球一。 05/18 18:54
→ msin:神球多者,失誤就多。大力再失誤一顆。 05/18 18:54
→ msin:十比五領先。 05/18 18:54
→ zkow:3-2 05/18 18:55
→ msin:三比二局了。再一局就好,再一局就好。再一局就好啦。 05/18 18:55
推 bitcheggs:陳 今天的反手好穩 加油再拿一局 05/18 18:55
→ msin:壓力全在中國了。大力再神球打法就對了。神球一,失誤二。 05/18 18:56
→ msin:陳在快贏的心理下,能頂的住嗎??? 05/18 18:57
→ msin:剛說完,失二顆。 05/18 18:58
→ msin:這局莊帶陳打得好,全沒失誤,一直得分將比分帶著沒落後。 05/18 18:59
推 bitcheggs:神對拉 05/18 18:59
→ msin:超精彩的一顆,我拍了十幾下手。 05/18 19:00
→ msin:七比五了。 05/18 19:01
→ msin:中國叫暫停了。 05/18 19:01
推 mi2ery:再拿4分加油 05/18 19:01
→ msin:小莊無失誤,陳近二三顆打得真好(但非神球) 05/18 19:02
→ msin:神球就是非球性的發力,或線路離譜的球。 05/18 19:02
→ mi2ery:真的要謝謝王大力 大力相助 05/18 19:03
→ msin:大力再失誤重要的一顆. 九比五,九比五,九比五了。 05/18 19:03
→ msin:軟手了二顆,九比七。 05/18 19:03
推 samhou6:穩住啊!!!!!!!!!!!直接拿下這局就好啦!!!!!!! 05/18 19:04
→ msin:十比八了。再一顆。 05/18 19:04
→ samhou6:再一球再一球!!!!!!!!!! 05/18 19:04
推 mi2ery:最後一分!!!撐住 05/18 19:04
→ samhou6:!!!!!!!!!!!!!!!!!!!!!!!!!!!!!!!!!!!!!!!!!!!!!!!!!!!!!! 05/18 19:05
推 thid5335:進決賽了!! 05/18 19:05
→ msin:win 05/18 19:05
推 bitcheggs:馱F~~~~~~~ 05/18 19:05
推 karmenyu:冠軍戰了 05/18 19:05
推 Leewardz:強~~~~~ 05/18 19:05
→ bitcheggs:贏了 太興奮還亂打字 05/18 19:05
→ msin:要準備創下歷史性的一刻了嗎?冠軍邁進。 05/18 19:05
→ mnmn81313:前進冠亞軍!!! 05/18 19:06
推 allsora:太爽了 ~!!!!!!!!!!!!!!!!!! 05/18 19:06
============================================================結束
http://www.ittf.com/ittv/
小莊+小陳vs 王夯+周雨
四比二贏得比賽,進入決賽,將和 郝帥+馬琳 爭冠。
以下為邊看邊打字的文字報導:
================================================================開始
推 msin:小莊開局沒失誤喔!加油。 05/18 18:27
→ msin:小莊今天就一板入魂式的拉球,應該勝率大些。 05/18 18:28
→ msin:小陳(建安,到底如何稱呼?)一開始正、反手都好。 05/18 18:30
→ msin:大力失誤很多。 05/18 18:31
→ msin:雖然大力是我偶像,但大力今天就這樣的打下去吧。 05/18 18:32
推 bitcheggs:拿下第二局了 充滿機會!!!! 05/18 18:33
→ msin:贏二局了。二比○,暫領先。再看第三局。 05/18 18:33
推 antmonster:拿下第二局 拼冠亞 加油 05/18 18:33
推 thid5335:2:0 05/18 18:33
→ msin:雙方感覺都還沒熱開,就二比○了, 好機會啊,衝。 05/18 18:33
→ msin:小陳反手好球。 05/18 18:35
推 mi2ery:莊陳的場邊教練是莊的哥哥嗎?? 05/18 18:36
→ msin:大力發力一拉超強的球,竟讓陳再拉回來。 05/18 18:36
→ msin:是莊的哥哥。 05/18 18:37
→ msin:這局小莊失誤二次了。 05/18 18:38
→ msin:小莊膽大直接挑一球得分。八比八。 05/18 18:39
→ msin:可惜一人失誤一顆,八比十落後。 05/18 18:40
推 bitcheggs:可惜了 沒關係等下局 05/18 18:41
→ msin:可惜陳打了五分之四局的好球,最後失重要的二顆球。二比一。 05/18 18:41
→ msin:二比一。暫領先。 05/18 18:41
→ msin:不過還是得強力進攻,不能怕失誤。 05/18 18:42
→ msin:小莊,陳連續失誤各一顆。○比二。 05/18 18:42
→ msin:中國隊今天目前為止也開始打"博球"的方式了。雙方幾乎都是一 05/18 18:43
→ msin:就準備得分的方式,發力超大的。 05/18 18:44
推 rjcul:有網路直播嗎 05/18 18:46
→ rjcul:求網址 05/18 18:46
推 msin:今天雙方失誤,非受迫性的失球都很多。好機會啊!! 05/18 18:47
→ msin:http://www.ittf.com/ittv/ 05/18 18:48
→ msin:九比十輸一顆。 05/18 18:48
→ msin:可惜了第四局輸。二比二局。 05/18 18:49
→ msin:中國真得發揮得沒很好,大力失誤多,小莊要帶著陳打才行啊! 05/18 18:50
→ msin:陳失誤一。 05/18 18:51
→ msin:四比二中 05/18 18:51
→ msin:陳失誤二。小莊鼓勵他。 05/18 18:52
→ nickgeog:陳正手睡著中 05/18 18:53
→ msin:這局陳的正手沒那麼準了,但仍六比四領先中。 05/18 18:53
→ msin:幸運一顆,這顆超重要的。 05/18 18:53
→ msin:陳反手神球一。 05/18 18:54
→ msin:神球多者,失誤就多。大力再失誤一顆。 05/18 18:54
→ msin:十比五領先。 05/18 18:54
→ zkow:3-2 05/18 18:55
→ msin:三比二局了。再一局就好,再一局就好。再一局就好啦。 05/18 18:55
推 bitcheggs:陳 今天的反手好穩 加油再拿一局 05/18 18:55
→ msin:壓力全在中國了。大力再神球打法就對了。神球一,失誤二。 05/18 18:56
→ msin:陳在快贏的心理下,能頂的住嗎??? 05/18 18:57
→ msin:剛說完,失二顆。 05/18 18:58
→ msin:這局莊帶陳打得好,全沒失誤,一直得分將比分帶著沒落後。 05/18 18:59
推 bitcheggs:神對拉 05/18 18:59
→ msin:超精彩的一顆,我拍了十幾下手。 05/18 19:00
→ msin:七比五了。 05/18 19:01
→ msin:中國叫暫停了。 05/18 19:01
推 mi2ery:再拿4分加油 05/18 19:01
→ msin:小莊無失誤,陳近二三顆打得真好(但非神球) 05/18 19:02
→ msin:神球就是非球性的發力,或線路離譜的球。 05/18 19:02
→ mi2ery:真的要謝謝王大力 大力相助 05/18 19:03
→ msin:大力再失誤重要的一顆. 九比五,九比五,九比五了。 05/18 19:03
→ msin:軟手了二顆,九比七。 05/18 19:03
推 samhou6:穩住啊!!!!!!!!!!!直接拿下這局就好啦!!!!!!! 05/18 19:04
→ msin:十比八了。再一顆。 05/18 19:04
→ samhou6:再一球再一球!!!!!!!!!! 05/18 19:04
推 mi2ery:最後一分!!!撐住 05/18 19:04
→ samhou6:!!!!!!!!!!!!!!!!!!!!!!!!!!!!!!!!!!!!!!!!!!!!!!!!!!!!!! 05/18 19:05
推 thid5335:進決賽了!! 05/18 19:05
→ msin:win 05/18 19:05
推 bitcheggs:馱F~~~~~~~ 05/18 19:05
推 karmenyu:冠軍戰了 05/18 19:05
推 Leewardz:強~~~~~ 05/18 19:05
→ bitcheggs:贏了 太興奮還亂打字 05/18 19:05
→ msin:要準備創下歷史性的一刻了嗎?冠軍邁進。 05/18 19:05
→ mnmn81313:前進冠亞軍!!! 05/18 19:06
推 allsora:太爽了 ~!!!!!!!!!!!!!!!!!! 05/18 19:06
============================================================結束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自拍動作--自我練習必備項目
愛好者,多數都是自我練習沒有正式教練指導,做修正、更動、糾舉等長期的固定正確姿勢,所以九成五以上若以前沒受過指導的,無論如何勤練一定會有動作上的錯誤姿勢,特別是"難看"的動作出現,此時要求很高的自我練習者若能有"自拍"影片來修訂自己動作,這時才有"可能"改正動作。這是要成長,"自拍" 是必經的過程,就如基本功一樣的重要。
正、反手弧圈,總算有穩定度了
可能已經半年多了吧,修正姿勢,再修正姿勢、再更動,再改,看自拍影片,再變後,大致練了穩定姿勢動作,約五六十個小時後,正、反手拉球終於較穩定了。 在雙打賽中,正、反手的轉換變化沒這麼大之下,都能穩定的拉進球,讓進長率增加很多,這是近期有進展之一。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終於發現平板的用處--即錄即看--打球姿勢
近來拿著 tab 7.0除了打麻將之外還能有什麼用處?實在想無。
但有次想到拿來當攝影機,就能看到自己或他人打球的姿勢這不是很好嗎?
總算當電動外還有用處了。
但有次想到拿來當攝影機,就能看到自己或他人打球的姿勢這不是很好嗎?
總算當電動外還有用處了。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近來沒地方打球,所以又再重溫"跑步",重點是--一樣幸福
運動就是這麼的有趣、快樂雖然很多學術上都提到了運動的好處,可惜能愛上他的總是少數,特別是在我們台灣這個地方。
跑步和桌球到底有無共通點呢?
同:
一、有趣。
二、能耗大量的熱量想減重減脂很適合。
三、同樣需要深入研究,就能做得更好。
四、花費都不算多。
五、業餘賽也很多。
六、做這種運動,幸福感會提高。
七、卸除壓力很有用。
異:桌球 跑步
------- -----
一、桌需同伴。 一人即可。
二、技術性多。 體力比例重。
三、不受氣侯影響。
跑步和桌球到底有無共通點呢?
同:
一、有趣。
二、能耗大量的熱量想減重減脂很適合。
三、同樣需要深入研究,就能做得更好。
四、花費都不算多。
五、業餘賽也很多。
六、做這種運動,幸福感會提高。
七、卸除壓力很有用。
異:桌球 跑步
------- -----
一、桌需同伴。 一人即可。
二、技術性多。 體力比例重。
三、不受氣侯影響。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姿勢跑法」--二年多的練習心得
菜鳥一位,以前有陣子愛跑步,十二三年前迷上騎單車,再來六年前專心練桌球,就沒有跑步了。但現在突然又愛上跑步的運動。
正想學如何跑步時,就看到這本書:
對於菜鳥來說,目前感覺上這是很有用的書,因為用腳跟跑是以前自己聽或看而得來的訊息,但總是跑得不爽。目前練習以書中的跑姿來跑,還沒有感覺到很正確,但是在呼吸調節上,竟然很簡單不易覺得會"喘"了,另外腳跑時不會疲勞(不知是否和呼吸較勻稱有關),但是跑後的小腿後部和前腳掌,都會有疲勞感,不是很嚴重,就是就會有感覺疲勞。
再過一陣子,就會用"攝影機"拍下自己的動作,看看會否和作者的示範動作相差太大。目前就先這樣分享,
其他再請高手分享吧!!
======================================================= 有新文章就一直存在第一頁
菁華收錄:網頁或文章
跑步心法要牢記:
練跑時的重點和原因
一、用大腿後筋來抬腳踝,小腿不要使力。
二、以前蹠部著地--非腳尖。
三、一著地就拉刻以後大腿拉起--讓掌停留時間更短最好。
四、身體愈前傾就能靠重心移動來跑。
五、速率快(180下/min)且保持一定,步幅最前端不超過身體重心。
六、不讓重心提高就能讓身體起伏較小(愈小愈好,就是不要有一高一低的感覺)。
七、隨時感覺是否會有"震"-類似以腳跟跑的震動,震愈小就是愈好(因為以蹠部著地就能震得更小)。
八、練習最好不要特意催快速度,讓每一步都感覺是慢動作般,去感覺整個身體的運作是否順暢。
九、跑起來會累但不會"喘"還能說話。
十、隨時練習,且赤足、穿鞋交互練習。
邊跑邊記的口訣:
身前傾、大腿拉、掌離地、壓重心、不要震
====================================================================
善用間歇訓練法 --------- 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http://tw.myblog.yahoo.com/duke-chou/article?mid=427&prev=469&next=427
張鈞寗跑步--美喔
2007紐約馬拉松比賽影片 很多的腳跟跑法
另一部馬拉松比賽影片
另一部有不同的跑法
世界選手在同一集團時有腳掌、腳跟著地的不同跑法
在0:49秒時,領先集團有腳跟跑法,第一名應為腳掌著地的跑法,第二(白髮)應為腳跟跑法,第五名(黃色)也是腳跟跑法。
跑步機上的標準"姿勢跑法"
看偉大的--卡路易士
這跑姿也太美了。
常見的不合理跑法
找了一些跑姿,大家欣賞一下。
1988 女子馬拉松冠軍的英姿--注意跑步的姿勢
再來另一位 男選手
慢動作版本--注意領先群的著地動作
這位女子馬拉松--應接近用腳跟跑的
這難道是萬中選一的天才能跑快也能跑得慢的跑法
拍攝很好的路跑賽
可能是日本大學辦的比賽,選手跑得感覺好豪邁,好像環法自行車還有機車跟拍,跑的步頻好快好輕鬆。要看下坡賽嗎? 這裡有"全下坡"的日本路跑賽
世界級五千公尺跑姿--注意大腿抬高的程度--最後的衝刺太可怕了吧
世界級的離太遠,看一下日本國家級數的10000m
日本節目:慢慢跑--比走路能消耗更多的熱量,也更健康,初學者要養成習慣可從這開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YZ5dkd75g
johnson0914大提供:
Ryan Hall的跑姿也很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Kp2HeUpkY&feature=related
runomic大提供:
Ryan Hall Back to Basics (running and training advice)
Gebremariam 前腳掌 (非洲) vs. Ryan Hall 全腳掌 (美洲)
2011 Boston Marathon slow-motion : Gebremariam and Hall
事不宜遲,馬上來段 Haile 最新的熱血 10k 影片
Bupa Great Manchester Run 2011 (28:10/10k),接著提升量到半馬 (Haile)
(Vienna City Marathon 2011),最後殺進 2011 波士頓馬拉松
感受一下尖叫隧道的氣氛,看完,應該會馬上殺出去跑個 3K 當宵夜才對。
上面那幾段影片,步頻步幅又快又大,要找個優秀跑者來模仿實在有點困難 (博士在 p. 77 有交代),不過,Haile 也有輕鬆跑的時候,據網路資料顯示,Haile 說他不會跑配速低於 7 min/mile,所以這段CNN 影片前 30 秒輕鬆跑大概是 180 spm,4:00-4:30/km (我猜)。多看幾次,保證以後跑步,就會浮現 Haile 跑步的影像,不知不覺,又多跑了 5K 喔!
Atlete Haile Gebrselassie Reveal part 1 CNN
另外 Haile Gebrselassie runningtechnique (easy pace, WR pace)也有沙灘輕鬆跑片段。
ps. 飯後兩小時,運動好像剛剛好而已
以5k 輕鬆跑是27-28 分,根據 Jack Daniels 博士的「跑步方程式」來預測你的 5K 成績是 21:42.3,如果你認真跑的話。所以,可以用 5:32.7/km (27:43.5/5k) 作為 10k 跑的配速,然後找一天去田徑場認真跑 5K,這樣一來,除可以增加耐力、控制體重又可以看看 Daniels 博士的預測準不準。如果準的話,那將來如要參加路跑,就可以利用下列網址所計算出來的配速,來作各種訓練了。
註:計算資料來源: Calculations are based on data from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by Jack Daniels PhD
轉自redc27 提供
http://www.barefootrunning.fas.harvard.edu/4BiomechanicsofFootStrike.html
對腳跟、腳掌著地的科學研究,有影片也有文字
========================================================================
=======================================================================
2011/11月/第一週 傍晚時間
約 5+5+7 公里 時間:沒計算
分析:無
跑鞋: ASICS
許久沒跑步了-因太魯閣沒有報上(第三天報竟然就額滿了),所以就沒再"持續"練習。
這二三週來,就慢慢回復當初的跑步狀況。
一、姿勢還很固定:很簡單就能前腳掌跑步上手,因之前已練習很久,所以一跑時(平時短程小跑也都是這樣跑了),所以姿勢不會跑掉很多,再練習幾次就上手。
二、以前腳掌跑步,我想若是改為"上坡跑步"法也很貼切這樣的跑步方式,因為上坡的跑步方式就和作者所提的重點幾乎都很接近,而不熟悉想入門的我想將它說成"上坡"跑步或許也蠻能進入狀況。
近期總心得:
1、呼吸會順暢,因步距較短,步伐較快些,自然而然就會以跑步帶動呼吸,以前不了解跑步時,總以為是先訂下呼吸的方式(如二吸一吐,一吸一吐或其他方法)後來跑步會更好,其實不是,而是自然跑步時就會帶出最佳的呼吸方式。而呼吸順暢經過這半年的思考,應該就是「步距短、步伐快」的原因,這和游泳(特別是捷式有關),因個人的蛙式可在游泳池游三公里不停,但自由式就是沒法連續游五百公尺,呼吸不順是外顯原因,但因跑步後才知道應該是,自己的臂力不足但又"過度"用力划、就造成了類似跑步讓步距過大,也會造成呼吸急促,因自然上呼吸若是1.2秒要吸一次了,但因步距加大後就會成為1.4 or 1.5才呼吸一次,這顯然就會讓呼吸不自然了。
2、跑步時在平地就想像在"上坡"跑,整個人自然傾斜,且跑步姿勢正確的話,路線會容易成為一直線,這一點可在直線跑道上跟著標線跑就會覺得,若感覺一直要調整成直線,應該就是姿勢不對。
3、腳掌的落下和拉起:腳掌的落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以蹠部(就是前腳掌)落地,不再需要以"赤腳"或五腳鞋才會成蹠部落地,若是無法這樣的落下也表示姿勢有待改善。且落下時不需力量下壓,而是自然的因為"重力"因素就會落下;拉起時就是注意以"大腿"來拉的感覺,不要有"小腿"特別去拉,這樣就會更省力。而在拉起時也會有類似"上坡"的跑步方式,或游泳以掌推水的感覺,蹠部會讓整個人有往前"推"的感覺,這就表示姿勢更正確。(這裡要更正:蹠部有推不是很正確。上坡是有推,但是平路時仍然感覺是大腿拉起小腿和蹠部很自然,不需要有"推"的感覺)
4、注意不要有"上下"晃的感覺:這樣表示有"浪費"力氣在其他動作,而少了"前進"的動力,所以儘量保持住重心"下壓"且hold住讓他呈水平(當然不可能有水平,只是儘量有這樣的感覺),如感覺整個跑步都是水平前進時,也表示姿勢正確。
5、跑姿不只一種但跑步也不是沒有"技術"的運動:有腳跟著地,蹠部著地,不管何處著地等的跑法,只要適合自己,"不易"受傷(這是相對的,有些跑姿就是更易受傷些),以同樣氣力能跑得更遠那就是一個好跑法。但是跑步跑姿相關的"技術"是需要"長期"學習,回饋、糾正、改進、練習、回饋等一連串的方式,不是光聽光看一個基本概念就能完成"合理"的跑步方法,至少目前跑了快半年,每次跑步時仍在研究"如何跑"才才達到"作者"符合的重點,體會作者所說的心得,絕不是一個"蹠部著地"就說明了一切。
6、長跑會受傷?不是絕對,若是用了"錯誤"方法是"一定"會受傷,但用了"合理"的方式,學習正確的技術後或許能"減少"受傷的機會。
7、器材是輔助性質:使用蹠部跑法,因少用到腳跟著地所以市面上的"昂貴"跑鞋的足底科技自然用不到,所以只需買"帥氣"(一樣的鞋當然買漂亮的),不易壞即可。若是腳部是"特別"的高、低足弓當然就需用心買一雙特別的鞋。
===============================================================================
100.11.22
近來又研究一項,本以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間歇練習和LSD時,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原以為是毫無疑問的是加快步頻?但經網上的RUN兄以書中所提到的,應是加大步幅才是(這一段在新找到的徐國峰老師的視頻中有提到:非常重要: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呢? 以徐老師所言將身體前傾後,以大腿拉起,此時身體依然保持直線不能彎腰駝背,且讓著地時間減少時,此時步幅自然就會加大了,原來我以為步幅無法加大就是因為著地時間拉長可能是身體強度不足,身體不夠傾斜,腳拉得不夠高就會形成步幅不夠大,所以依原來的跑姿但前期身體不會累時自然就會同一時間跑得較遠比後期來說),才驚覺竟然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而至今也練習了約二十公里,但是的確在跑的過程中,或許是蹠部著法的跑法,所以才要加大步幅是很困難的,故意的加大會影響整個跑姿,著地處不僅是呼吸會急促且很容易受傷,所以深思的結果還是就好好不要受傷的跑,而"速度"可能原本從以前本就不是強項,只要能跑得久,跑完一個目標(半馬)就好了。
蹠步跑法的心得:
這的確很適合"上坡"的跑法,因他的"步幅"不大,而上坡也剛好無法以大步幅來跑,所以上坡時以這樣跑法剛好適,但在平地和下坡時可能就剛好不適合小步幅的跑法(業餘來說),所以就好好跑不要受傷,一樣的時間以夠讓大家更省力,更輕鬆,不受傷這就是他最大的好處。
=======================================================================
4/12
這二週開始又持續的慢跑了。
每次約九-十公里間,但速度都不快跑一小時左右速度約每小時九公里,其餘約五、六公里的距離速度就約十公里左右。
間歇練習仍不常做,但可以總結一個心得就是 間歇是為了"速度"變快,而LSD則是為讓跑"距離"變長。所以想要跑完半馬的人,至少在初次比賽前應該能夠有跑完半馬距離的實力也就是要常練LSD為主間歇為輔,而想要讓時間更短時則輔助訓習"間歇"為主,LSD為輔。
這二週仍一直在尋找練習跑姿的最好練習法,如何讓初學者能學習,已買了姿勢跑法的書,也買了光碟但光碟中的練習法個人認為並不適合初學者去"感受"而自己學習的過程中,也一直在這個方面著墨了許久,覺得目前最好的"感受"方法是赤腳練習+上樓梯的練習,這二種能夠很直接的讓初學者在"前掌"著地中應能較快的感受到如何的前掌著地,之後再配合光碟中的一些練習方法。
不過雖然速度不快,但是疲勞感很少,跑完十公里比以前更輕鬆,在近期一個月內若有持續每週三至四次的話,應該一個月內就能進展到十七、八公里的距離了。
4/12
常見的姿勢跑法問題與個人分析
一、昨天用了姿勢跑法,今天的xx開始酸?或用了姿勢跑法讓速度更快,不會酸?
分析:姿勢跑法不是學一二天就能夠用的,不僅是知也要行,所以需要"知行合一"才能做的到,至少練習幾個月,試跑幾百公里後會是更準確的認知到這項"技術"優缺點。
二、用了姿勢跑法,xx會酸,是哪裡錯誤了?
分析:會酸是正常,不會酸也是正常,因"改變"原來的姿勢,則某部份少用的肌肉會在此次的跑步中被使用,自然就會比平常酸。不會酸則是可能跑的距離較短、時間更慢些,或原本動作就很精確,改變的過程變異不大,所以不會酸。
三、姿勢跑法,是否一定是前掌著地?
分析:個人大半年的練習過程中或書中都寫到是"前掌"著地,所以不用懷疑,但疑點是"腳尖”算不算,穿鞋時很難腳掌著地,所以就能用腳跟著地了?
分析:腳尖不是前腳掌,所以腳尖著地是不正確。穿鞋是的確會讓前掌著地變得更困難,鞋的底愈厚愈困難,但是仍需要是”前腳掌”著地仍是不變,只是因底厚的關係,所以外觀看起來是”整個”掌著地,但自己跑起來仍需是”前掌”著地。
=======================================================================
2013/04/
約 5+3+6公里 傍晚+早上+傍晚
時間:沒計算
分析:180bpm 聽音樂的重要
下載了 180bpm的電音陪伴著跑步,當真是好跑太多了,跑步之人剛開始若無設定好之節奏,就一定要試試這個節奏。
http://abmp3.com
bpm 可任選 的。
==========================================================================
102.04.23所看到的
許績勝老師的演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48EZDPCG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D8uaWzJZmY
之前以為許老師所說的可能和 姿勢跑法有不同所以很少聽這個國內成績最好的老師的講解,此次剛好有空順道看許老師的示範和說明,其實許老師有許多的講解和姿勢跑法不同同的並不多,唯一就是"腳跟"著地這點,令人不解。要是有機會能求教許老師有關"前腳掌"著地,不知許老師的見解如何。
=======================================================================
102.04.29
當今全世界跑最快的人 Bolt 的慢動作影片分析
有夠美的跑姿。
===================================
1020429
徐國峰《運動生命、體能訓練與跑步技術》講座Part 3
其他 part1 part2 再自行聯結。
====================================
1040416
2013 姿勢跑法,Pose Running--徐國峰演示--剪接版
節錄前面文章:
=========
100.11.22
近來又研究一項,本以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間歇練習和LSD時,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原以為是毫無疑問的是加快步頻?但經網上的RUN兄以書中所提到的,應是加大步幅才是(這一段在新找到的徐國峰老師的視頻中有提到:非常重要: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呢? 以徐老師所言將身體前傾後,以大腿拉起,此時身體依然保持直線不能彎腰駝背,且讓著地時間減少時,此時步幅自然就會加大了,原來我以為步幅無法加大就是因為著地時間拉長可能是身體強度不足,身體不夠傾斜,腳拉得不夠高就會形成步幅不夠大,所以依原來的跑姿但前期身體不會累時自然就會同一時間跑得較遠比後期來說),才驚覺竟然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而至今也練習了約二十公里,但是的確在跑的過程中,或許是蹠部著法的跑法,所以才要加大步幅是很困難的,故意的加大會影響整個跑姿,著地處不僅是呼吸會急促且很容易受傷,所以深思的結果還是就好好不要受傷的跑,而"速度"可能原本從以前本就不是強項,只要能跑得久,跑完一個目標(半馬)就好了。
===============
徐國峰姿勢跑法講解
這一個有三個小短片,前二個簡單看得懂,第三個較深供深度參考理解。
當中有很多重要的提示,因為已是剪接版本,所以每句話都是在姿勢跑法書中最精簡的重點,若是說的和你(非選手級)跑步的感覺不一樣我建議修正的應該是看的人,徐老師應該算是姿勢跑法中的頂尖教練。
正想學如何跑步時,就看到這本書:
對於菜鳥來說,目前感覺上這是很有用的書,因為用腳跟跑是以前自己聽或看而得來的訊息,但總是跑得不爽。目前練習以書中的跑姿來跑,還沒有感覺到很正確,但是在呼吸調節上,竟然很簡單不易覺得會"喘"了,另外腳跑時不會疲勞(不知是否和呼吸較勻稱有關),但是跑後的小腿後部和前腳掌,都會有疲勞感,不是很嚴重,就是就會有感覺疲勞。
再過一陣子,就會用"攝影機"拍下自己的動作,看看會否和作者的示範動作相差太大。目前就先這樣分享,
其他再請高手分享吧!!
======================================================= 有新文章就一直存在第一頁
菁華收錄:網頁或文章
跑步心法要牢記:
練跑時的重點和原因
一、用大腿後筋來抬腳踝,小腿不要使力。
二、以前蹠部著地--非腳尖。
三、一著地就拉刻以後大腿拉起--讓掌停留時間更短最好。
四、身體愈前傾就能靠重心移動來跑。
五、速率快(180下/min)且保持一定,步幅最前端不超過身體重心。
六、不讓重心提高就能讓身體起伏較小(愈小愈好,就是不要有一高一低的感覺)。
七、隨時感覺是否會有"震"-類似以腳跟跑的震動,震愈小就是愈好(因為以蹠部著地就能震得更小)。
八、練習最好不要特意催快速度,讓每一步都感覺是慢動作般,去感覺整個身體的運作是否順暢。
九、跑起來會累但不會"喘"還能說話。
十、隨時練習,且赤足、穿鞋交互練習。
邊跑邊記的口訣:
身前傾、大腿拉、掌離地、壓重心、不要震
====================================================================
善用間歇訓練法 --------- 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http://tw.myblog.yahoo.com/duke-chou/article?mid=427&prev=469&next=427
張鈞寗跑步--美喔
2007紐約馬拉松比賽影片 很多的腳跟跑法
另一部馬拉松比賽影片
另一部有不同的跑法
世界選手在同一集團時有腳掌、腳跟著地的不同跑法
在0:49秒時,領先集團有腳跟跑法,第一名應為腳掌著地的跑法,第二(白髮)應為腳跟跑法,第五名(黃色)也是腳跟跑法。
跑步機上的標準"姿勢跑法"
看偉大的--卡路易士
這跑姿也太美了。
常見的不合理跑法
找了一些跑姿,大家欣賞一下。
1988 女子馬拉松冠軍的英姿--注意跑步的姿勢
再來另一位 男選手
慢動作版本--注意領先群的著地動作
這位女子馬拉松--應接近用腳跟跑的
這難道是萬中選一的天才能跑快也能跑得慢的跑法
拍攝很好的路跑賽
可能是日本大學辦的比賽,選手跑得感覺好豪邁,好像環法自行車還有機車跟拍,跑的步頻好快好輕鬆。要看下坡賽嗎? 這裡有"全下坡"的日本路跑賽
世界級五千公尺跑姿--注意大腿抬高的程度--最後的衝刺太可怕了吧
世界級的離太遠,看一下日本國家級數的10000m
日本節目:慢慢跑--比走路能消耗更多的熱量,也更健康,初學者要養成習慣可從這開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YZ5dkd75g
johnson0914大提供:
Ryan Hall的跑姿也很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Kp2HeUpkY&feature=related
runomic大提供:
Ryan Hall Back to Basics (running and training advice)
Gebremariam 前腳掌 (非洲) vs. Ryan Hall 全腳掌 (美洲)
2011 Boston Marathon slow-motion : Gebremariam and Hall
事不宜遲,馬上來段 Haile 最新的熱血 10k 影片
Bupa Great Manchester Run 2011 (28:10/10k),接著提升量到半馬 (Haile)
(Vienna City Marathon 2011),最後殺進 2011 波士頓馬拉松
感受一下尖叫隧道的氣氛,看完,應該會馬上殺出去跑個 3K 當宵夜才對。
上面那幾段影片,步頻步幅又快又大,要找個優秀跑者來模仿實在有點困難 (博士在 p. 77 有交代),不過,Haile 也有輕鬆跑的時候,據網路資料顯示,Haile 說他不會跑配速低於 7 min/mile,所以這段CNN 影片前 30 秒輕鬆跑大概是 180 spm,4:00-4:30/km (我猜)。多看幾次,保證以後跑步,就會浮現 Haile 跑步的影像,不知不覺,又多跑了 5K 喔!
Atlete Haile Gebrselassie Reveal part 1 CNN
另外 Haile Gebrselassie runningtechnique (easy pace, WR pace)也有沙灘輕鬆跑片段。
ps. 飯後兩小時,運動好像剛剛好而已
以5k 輕鬆跑是27-28 分,根據 Jack Daniels 博士的「跑步方程式」來預測你的 5K 成績是 21:42.3,如果你認真跑的話。所以,可以用 5:32.7/km (27:43.5/5k) 作為 10k 跑的配速,然後找一天去田徑場認真跑 5K,這樣一來,除可以增加耐力、控制體重又可以看看 Daniels 博士的預測準不準。如果準的話,那將來如要參加路跑,就可以利用下列網址所計算出來的配速,來作各種訓練了。
註:計算資料來源: Calculations are based on data from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by Jack Daniels PhD
轉自redc27 提供
http://www.barefootrunning.fas.harvard.edu/4BiomechanicsofFootStrike.html
對腳跟、腳掌著地的科學研究,有影片也有文字
========================================================================
=======================================================================
2011/11月/第一週 傍晚時間
約 5+5+7 公里 時間:沒計算
分析:無
跑鞋: ASICS
許久沒跑步了-因太魯閣沒有報上(第三天報竟然就額滿了),所以就沒再"持續"練習。
這二三週來,就慢慢回復當初的跑步狀況。
一、姿勢還很固定:很簡單就能前腳掌跑步上手,因之前已練習很久,所以一跑時(平時短程小跑也都是這樣跑了),所以姿勢不會跑掉很多,再練習幾次就上手。
二、以前腳掌跑步,我想若是改為"上坡跑步"法也很貼切這樣的跑步方式,因為上坡的跑步方式就和作者所提的重點幾乎都很接近,而不熟悉想入門的我想將它說成"上坡"跑步或許也蠻能進入狀況。
近期總心得:
1、呼吸會順暢,因步距較短,步伐較快些,自然而然就會以跑步帶動呼吸,以前不了解跑步時,總以為是先訂下呼吸的方式(如二吸一吐,一吸一吐或其他方法)後來跑步會更好,其實不是,而是自然跑步時就會帶出最佳的呼吸方式。而呼吸順暢經過這半年的思考,應該就是「步距短、步伐快」的原因,這和游泳(特別是捷式有關),因個人的蛙式可在游泳池游三公里不停,但自由式就是沒法連續游五百公尺,呼吸不順是外顯原因,但因跑步後才知道應該是,自己的臂力不足但又"過度"用力划、就造成了類似跑步讓步距過大,也會造成呼吸急促,因自然上呼吸若是1.2秒要吸一次了,但因步距加大後就會成為1.4 or 1.5才呼吸一次,這顯然就會讓呼吸不自然了。
2、跑步時在平地就想像在"上坡"跑,整個人自然傾斜,且跑步姿勢正確的話,路線會容易成為一直線,這一點可在直線跑道上跟著標線跑就會覺得,若感覺一直要調整成直線,應該就是姿勢不對。
3、腳掌的落下和拉起:腳掌的落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以蹠部(就是前腳掌)落地,不再需要以"赤腳"或五腳鞋才會成蹠部落地,若是無法這樣的落下也表示姿勢有待改善。且落下時不需力量下壓,而是自然的因為"重力"因素就會落下;拉起時就是注意以"大腿"來拉的感覺,不要有"小腿"特別去拉,這樣就會更省力。而在拉起時也會有類似"上坡"的跑步方式,或游泳以掌推水的感覺,蹠部會讓整個人有往前"推"的感覺,這就表示姿勢更正確。(這裡要更正:蹠部有推不是很正確。上坡是有推,但是平路時仍然感覺是大腿拉起小腿和蹠部很自然,不需要有"推"的感覺)
4、注意不要有"上下"晃的感覺:這樣表示有"浪費"力氣在其他動作,而少了"前進"的動力,所以儘量保持住重心"下壓"且hold住讓他呈水平(當然不可能有水平,只是儘量有這樣的感覺),如感覺整個跑步都是水平前進時,也表示姿勢正確。
5、跑姿不只一種但跑步也不是沒有"技術"的運動:有腳跟著地,蹠部著地,不管何處著地等的跑法,只要適合自己,"不易"受傷(這是相對的,有些跑姿就是更易受傷些),以同樣氣力能跑得更遠那就是一個好跑法。但是跑步跑姿相關的"技術"是需要"長期"學習,回饋、糾正、改進、練習、回饋等一連串的方式,不是光聽光看一個基本概念就能完成"合理"的跑步方法,至少目前跑了快半年,每次跑步時仍在研究"如何跑"才才達到"作者"符合的重點,體會作者所說的心得,絕不是一個"蹠部著地"就說明了一切。
6、長跑會受傷?不是絕對,若是用了"錯誤"方法是"一定"會受傷,但用了"合理"的方式,學習正確的技術後或許能"減少"受傷的機會。
7、器材是輔助性質:使用蹠部跑法,因少用到腳跟著地所以市面上的"昂貴"跑鞋的足底科技自然用不到,所以只需買"帥氣"(一樣的鞋當然買漂亮的),不易壞即可。若是腳部是"特別"的高、低足弓當然就需用心買一雙特別的鞋。
===============================================================================
100.11.22
近來又研究一項,本以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間歇練習和LSD時,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原以為是毫無疑問的是加快步頻?但經網上的RUN兄以書中所提到的,應是加大步幅才是(這一段在新找到的徐國峰老師的視頻中有提到:非常重要: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呢? 以徐老師所言將身體前傾後,以大腿拉起,此時身體依然保持直線不能彎腰駝背,且讓著地時間減少時,此時步幅自然就會加大了,原來我以為步幅無法加大就是因為著地時間拉長可能是身體強度不足,身體不夠傾斜,腳拉得不夠高就會形成步幅不夠大,所以依原來的跑姿但前期身體不會累時自然就會同一時間跑得較遠比後期來說),才驚覺竟然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而至今也練習了約二十公里,但是的確在跑的過程中,或許是蹠部著法的跑法,所以才要加大步幅是很困難的,故意的加大會影響整個跑姿,著地處不僅是呼吸會急促且很容易受傷,所以深思的結果還是就好好不要受傷的跑,而"速度"可能原本從以前本就不是強項,只要能跑得久,跑完一個目標(半馬)就好了。
蹠步跑法的心得:
這的確很適合"上坡"的跑法,因他的"步幅"不大,而上坡也剛好無法以大步幅來跑,所以上坡時以這樣跑法剛好適,但在平地和下坡時可能就剛好不適合小步幅的跑法(業餘來說),所以就好好跑不要受傷,一樣的時間以夠讓大家更省力,更輕鬆,不受傷這就是他最大的好處。
=======================================================================
4/12
這二週開始又持續的慢跑了。
每次約九-十公里間,但速度都不快跑一小時左右速度約每小時九公里,其餘約五、六公里的距離速度就約十公里左右。
間歇練習仍不常做,但可以總結一個心得就是 間歇是為了"速度"變快,而LSD則是為讓跑"距離"變長。所以想要跑完半馬的人,至少在初次比賽前應該能夠有跑完半馬距離的實力也就是要常練LSD為主間歇為輔,而想要讓時間更短時則輔助訓習"間歇"為主,LSD為輔。
這二週仍一直在尋找練習跑姿的最好練習法,如何讓初學者能學習,已買了姿勢跑法的書,也買了光碟但光碟中的練習法個人認為並不適合初學者去"感受"而自己學習的過程中,也一直在這個方面著墨了許久,覺得目前最好的"感受"方法是赤腳練習+上樓梯的練習,這二種能夠很直接的讓初學者在"前掌"著地中應能較快的感受到如何的前掌著地,之後再配合光碟中的一些練習方法。
不過雖然速度不快,但是疲勞感很少,跑完十公里比以前更輕鬆,在近期一個月內若有持續每週三至四次的話,應該一個月內就能進展到十七、八公里的距離了。
4/12
常見的姿勢跑法問題與個人分析
一、昨天用了姿勢跑法,今天的xx開始酸?或用了姿勢跑法讓速度更快,不會酸?
分析:姿勢跑法不是學一二天就能夠用的,不僅是知也要行,所以需要"知行合一"才能做的到,至少練習幾個月,試跑幾百公里後會是更準確的認知到這項"技術"優缺點。
二、用了姿勢跑法,xx會酸,是哪裡錯誤了?
分析:會酸是正常,不會酸也是正常,因"改變"原來的姿勢,則某部份少用的肌肉會在此次的跑步中被使用,自然就會比平常酸。不會酸則是可能跑的距離較短、時間更慢些,或原本動作就很精確,改變的過程變異不大,所以不會酸。
三、姿勢跑法,是否一定是前掌著地?
分析:個人大半年的練習過程中或書中都寫到是"前掌"著地,所以不用懷疑,但疑點是"腳尖”算不算,穿鞋時很難腳掌著地,所以就能用腳跟著地了?
分析:腳尖不是前腳掌,所以腳尖著地是不正確。穿鞋是的確會讓前掌著地變得更困難,鞋的底愈厚愈困難,但是仍需要是”前腳掌”著地仍是不變,只是因底厚的關係,所以外觀看起來是”整個”掌著地,但自己跑起來仍需是”前掌”著地。
=======================================================================
2013/04/
約 5+3+6公里 傍晚+早上+傍晚
時間:沒計算
分析:180bpm 聽音樂的重要
下載了 180bpm的電音陪伴著跑步,當真是好跑太多了,跑步之人剛開始若無設定好之節奏,就一定要試試這個節奏。
http://abmp3.com
bpm 可任選 的。
==========================================================================
102.04.23所看到的
許績勝老師的演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48EZDPCG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D8uaWzJZmY
之前以為許老師所說的可能和 姿勢跑法有不同所以很少聽這個國內成績最好的老師的講解,此次剛好有空順道看許老師的示範和說明,其實許老師有許多的講解和姿勢跑法不同同的並不多,唯一就是"腳跟"著地這點,令人不解。要是有機會能求教許老師有關"前腳掌"著地,不知許老師的見解如何。
=======================================================================
102.04.29
當今全世界跑最快的人 Bolt 的慢動作影片分析
有夠美的跑姿。
===================================
1020429
徐國峰《運動生命、體能訓練與跑步技術》講座Part 3
其他 part1 part2 再自行聯結。
====================================
1040416
2013 姿勢跑法,Pose Running--徐國峰演示--剪接版
節錄前面文章:
=========
100.11.22
近來又研究一項,本以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間歇練習和LSD時,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原以為是毫無疑問的是加快步頻?但經網上的RUN兄以書中所提到的,應是加大步幅才是(這一段在新找到的徐國峰老師的視頻中有提到:非常重要:到底是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呢? 以徐老師所言將身體前傾後,以大腿拉起,此時身體依然保持直線不能彎腰駝背,且讓著地時間減少時,此時步幅自然就會加大了,原來我以為步幅無法加大就是因為著地時間拉長可能是身體強度不足,身體不夠傾斜,腳拉得不夠高就會形成步幅不夠大,所以依原來的跑姿但前期身體不會累時自然就會同一時間跑得較遠比後期來說),才驚覺竟然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而至今也練習了約二十公里,但是的確在跑的過程中,或許是蹠部著法的跑法,所以才要加大步幅是很困難的,故意的加大會影響整個跑姿,著地處不僅是呼吸會急促且很容易受傷,所以深思的結果還是就好好不要受傷的跑,而"速度"可能原本從以前本就不是強項,只要能跑得久,跑完一個目標(半馬)就好了。
===============
徐國峰姿勢跑法講解
這一個有三個小短片,前二個簡單看得懂,第三個較深供深度參考理解。
當中有很多重要的提示,因為已是剪接版本,所以每句話都是在姿勢跑法書中最精簡的重點,若是說的和你(非選手級)跑步的感覺不一樣我建議修正的應該是看的人,徐老師應該算是姿勢跑法中的頂尖教練。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亞洲杯--中華隊--小莊個人第三,陳建安第七
GROUP B
莊智淵 1:4 負 閻 安(中國) 11:4,8:11,7:11.5:11,5:11
莊智淵 4:1 勝 金赫鋒(北韓) 11:7,11:4,11:13,11:3,11:8
莊智淵 4:0 勝 村 松(日本) 11:8,12:10,6:11,11:8,11:0 (棄賽)
* "wo"應該是棄賽的意思吧
莊智淵分組第二晉級 (B組互咬,莊智淵和閻安同為兩勝一敗)
GROUP C
陳建安 1:4 負 江天一(香港) 13:11,7:11,10:12,7:11,4:11
陳建安 4:3 勝 鄭榮植(南韓) 11:9,11:8,6:11,8:11,11:7,6:11,11:8
陳建安 4:1 勝 楊子(新加坡) 11:9,3:11,11:6,11:6,11:7
陳建安分組第二晉級 (江天一分組第一晉級)
※ 八強名單
A 組:許 昕(中國) 阿里梅安(伊朗)
B 組:閻 安(中國) 莊智淵(台灣)
C 組:江天一(香港) 陳建安(台灣)
加賽:金赫峰(北韓) 唐 鵬(香港)
※ 複賽
莊智淵 4:1 勝 江天一 晉級四強 11:13,11:7,11:9,11:4,11:3
莊智淵 1:4 負 許 昕 打第三名 11:8,11:,7,8:11,11:6,11:3
莊智淵 4:0 勝 阿里梅安 奪得季軍
陳建安 0:4 負 阿里梅安 打5-8名 8:11,6:11,13:15,5:11
陳建安 3:4 負 唐 鵬 打7-8名 11:13,9:11,6:11,11:6,13:11,11:5,2:11
陳建安 4:1 勝 江天一 第七名 11:9,12:10,11:13,11:4,11:4
※ 亞洲盃最後結果
冠軍:許 昕
亞軍:閻 安
季軍:莊智淵
第四:阿里梅安
第五:唐 鵬
第六:金赫峰
第七:陳建安
第八:江天一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2013-世界杯--台灣已進入團體冠亞軍決賽--陳建安對照科科
既然寫了陳,就在寫科科這場球,總結一句話--輕敵。
雖然科科在輸球後的記者訪問中提到,他也做了許多的準備,但是以過程論"輕敵"是造成輸球的主因。
桌球賽個人在正式賽、友誼賽中也常遇到球友看到他打球就是覺得"不怎麼樣"到比賽時的前一分鐘雖然心中會告訴自己要重視、要小心、要專注但下意識中整個人就是會"調動"不起來,拉過去的球不想準備下一樣再拉。搓過去的球就想著對方拉不過來。動作一醜就想對方這顆球鐵下網或鐵出界了。注意這些是下意識的輕敵,看著比賽,還有楊影、某國家一隊教練的講評中都能證明,科科對這一場球是輕敵而輸了。
雖然前一篇寫了陳建安的許多優勢,但這些其實對科科來說在平時都不是問題,但就是輕敵造成整個身心無法協調發揮九成五以上的功力,所以就輸了(不過這場球,陳的幸運球真得還蠻多的)。
做為一個心理評測來說,以科科遇陳這樣的對手,實際上科科會有如此的心態是凡人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了,一百場的比賽總不可能九十九場都是最高專注力的,而這一場就是少數幾場球會讓大滿貫冠軍產生鬆懈狀況的,又剛好碰到陳發揮了百分百實力,所以結局也就只能這樣了。
但對"中國"桌壇教練來說,"意外"是不能發生的,"偶然"絕對不是偶然的,所以中國桌壇的"強霸"狀況當然是橫掃世界,這沒話說。
雖然科科在輸球後的記者訪問中提到,他也做了許多的準備,但是以過程論"輕敵"是造成輸球的主因。
桌球賽個人在正式賽、友誼賽中也常遇到球友看到他打球就是覺得"不怎麼樣"到比賽時的前一分鐘雖然心中會告訴自己要重視、要小心、要專注但下意識中整個人就是會"調動"不起來,拉過去的球不想準備下一樣再拉。搓過去的球就想著對方拉不過來。動作一醜就想對方這顆球鐵下網或鐵出界了。注意這些是下意識的輕敵,看著比賽,還有楊影、某國家一隊教練的講評中都能證明,科科對這一場球是輕敵而輸了。
雖然前一篇寫了陳建安的許多優勢,但這些其實對科科來說在平時都不是問題,但就是輕敵造成整個身心無法協調發揮九成五以上的功力,所以就輸了(不過這場球,陳的幸運球真得還蠻多的)。
做為一個心理評測來說,以科科遇陳這樣的對手,實際上科科會有如此的心態是凡人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了,一百場的比賽總不可能九十九場都是最高專注力的,而這一場就是少數幾場球會讓大滿貫冠軍產生鬆懈狀況的,又剛好碰到陳發揮了百分百實力,所以結局也就只能這樣了。
但對"中國"桌壇教練來說,"意外"是不能發生的,"偶然"絕對不是偶然的,所以中國桌壇的"強霸"狀況當然是橫掃世界,這沒話說。
2013-世界杯--台灣已進入團體冠亞軍決賽--有關陳建安這場球的心得
今天特別將陳建安vs科科的無剪輯版重頭看了完整的一遍,陳的這場技術特點個人以為有下列:
一、發球好:科科直接吃了不少顆,還有科科直接擰過去的球對陳都沒有造成有利的第四板攻擊,不是給陳直接反拍頂回來且角度很度,就是被直接拉回來。注意,科科和他人打時,接發球也是他的強項,很少像這場一樣接的這麼的無力感。
二、反手的角度夠大,貼回來的球會無力(類似顆粒擋球般):反撕雖用的不多,但恰好都能得分或造成下一板的攻擊關鍵。另外擋科科的超大正手弧圈竟能擋成這樣子而不是噴高或質量差讓科科能直接發力再拉下一板。
三、接發球好:科科的發球也是一絕,但這場來說沒有佔到便宜,有時雖陳直接擰會失誤但有很多卻也直接得分或得到好的攻擊機會。
這場球的"可能"算是缺失部份:
一、正手攻擊漏球很多,這場球我是覺得光看表面是如此,但若是加入可能的心理狀態也就是陳今天就是要"大拼"科科,我不要打多板才打死你我就是要一大板攻擊就對了 ,這自然會造成失誤較多的情形,而這類的技術問題陳應會在往後特別練"超大板"攻擊,這樣漏球機會自然會大減。
因這場球在第一局時科科比陳,當時是八比三時,陳有一顆幸運長擦邊進了,變成八比四,接下來科科的一顆檯內拉斜線的高級技術球(這對科科來說其實還好而已)竟拉丟了八比五,再下來就是陳打出了好球,最後竟然是十二比十蠻蓋這一局。
就是這一顆扭轉了整個戰局,所以千萬不能小看任何一局中的一顆球,這是非常重要的比賽觀念。
且這場球應能帶給陳超過半年以上練球的功力,能打贏科科這種賽亞人級數的高手,每個人都能變成類賽亞人級數的了。
恭禧陳建安,在未來的桌壇上還能繼續發光,接著小莊的步調(如果能像小莊有這麼堅忍的毅力、用生命熱愛桌球的話)和小莊一樣應不是問題。最新四月份排名,陳建安也升到他的史上新高"27"。
一、發球好:科科直接吃了不少顆,還有科科直接擰過去的球對陳都沒有造成有利的第四板攻擊,不是給陳直接反拍頂回來且角度很度,就是被直接拉回來。注意,科科和他人打時,接發球也是他的強項,很少像這場一樣接的這麼的無力感。
二、反手的角度夠大,貼回來的球會無力(類似顆粒擋球般):反撕雖用的不多,但恰好都能得分或造成下一板的攻擊關鍵。另外擋科科的超大正手弧圈竟能擋成這樣子而不是噴高或質量差讓科科能直接發力再拉下一板。
三、接發球好:科科的發球也是一絕,但這場來說沒有佔到便宜,有時雖陳直接擰會失誤但有很多卻也直接得分或得到好的攻擊機會。
這場球的"可能"算是缺失部份:
一、正手攻擊漏球很多,這場球我是覺得光看表面是如此,但若是加入可能的心理狀態也就是陳今天就是要"大拼"科科,我不要打多板才打死你我就是要一大板攻擊就對了 ,這自然會造成失誤較多的情形,而這類的技術問題陳應會在往後特別練"超大板"攻擊,這樣漏球機會自然會大減。
因這場球在第一局時科科比陳,當時是八比三時,陳有一顆幸運長擦邊進了,變成八比四,接下來科科的一顆檯內拉斜線的高級技術球(這對科科來說其實還好而已)竟拉丟了八比五,再下來就是陳打出了好球,最後竟然是十二比十蠻蓋這一局。
就是這一顆扭轉了整個戰局,所以千萬不能小看任何一局中的一顆球,這是非常重要的比賽觀念。
且這場球應能帶給陳超過半年以上練球的功力,能打贏科科這種賽亞人級數的高手,每個人都能變成類賽亞人級數的了。
恭禧陳建安,在未來的桌壇上還能繼續發光,接著小莊的步調(如果能像小莊有這麼堅忍的毅力、用生命熱愛桌球的話)和小莊一樣應不是問題。最新四月份排名,陳建安也升到他的史上新高"27"。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感冒一個多星期--不過還是有打球
雖感冒,但是還是選擇到球場流汗而不是在床上休養。一上場就沒感冒的無力問題了,連續正手拉三十分鐘以上,再反手練習拉三十分鐘還是很有力氣,桌球真是神奇。
「born to run」中有一段話某位超跑跑者對超跑的抒發,我認為我對桌球也是如此的看待,有機會再貼出來,自己參考。
「born to run」中有一段話某位超跑跑者對超跑的抒發,我認為我對桌球也是如此的看待,有機會再貼出來,自己參考。
2013-世界杯--台灣已進入團體冠亞軍決賽
http://www.ittf.com/ittv/
明日的對象是誰,當然是...................................中國(沒爆冷)。
明日的看點是--不是小莊,而是誰上場?
至今還有江、吳上場很少或還沒上場不知,但另二位左手的黃、陳目前正夯,所以呢到底誰上場。
預測:順位為
莊、黃、陳
莊、吳、陳
莊、江、陳
莊、江、吳
不過結果應該都不會變了,就是亞軍,但...........................................................
還是有看點,就是雙打到底誰上,配來配去的單打能否贏下一個單打,這是唯一稍稍有懸念之處了。
莊+陳,莊+黃 都不錯,但黃和小莊配合過也得過好成績,而陳的單打比黃好,所以明日考量再三應是小莊會參加雙打,陳是第一單打或許有機會能搶下一個單打,最終要是能二比三就是大勝利。
但出來比賽一場都沒出場機會,讓選手會!@#$%^&*何況全部都是合庫選手,當然會有一點考量,這是可理解的。
明日的對象是誰,當然是...................................中國(沒爆冷)。
明日的看點是--不是小莊,而是誰上場?
至今還有江、吳上場很少或還沒上場不知,但另二位左手的黃、陳目前正夯,所以呢到底誰上場。
預測:順位為
莊、黃、陳
莊、吳、陳
莊、江、陳
莊、江、吳
不過結果應該都不會變了,就是亞軍,但...........................................................
還是有看點,就是雙打到底誰上,配來配去的單打能否贏下一個單打,這是唯一稍稍有懸念之處了。
莊+陳,莊+黃 都不錯,但黃和小莊配合過也得過好成績,而陳的單打比黃好,所以明日考量再三應是小莊會參加雙打,陳是第一單打或許有機會能搶下一個單打,最終要是能二比三就是大勝利。
但出來比賽一場都沒出場機會,讓選手會!@#$%^&*何況全部都是合庫選手,當然會有一點考量,這是可理解的。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2016-奧運會的可能選手--中國大陸選手--馬龍
其實這個標題下得不好,但是先用著好了,因為中國選手這麼多要一個一個寫,光寫大概就寫死了,也不見得有重點,先以可能入選2016選手來做一個預測和寫自己的看法會較有趣。
馬龍--目前看來,應該是和張繼科是團隊的不二人選。
馬能同樣成名很早而整個技術動作改變的不多(相較科科,不是說變變多就好喔)特別是正手大動作的部份比王夯的正手動作還誇張(以同是橫板選手相較)
馬龍--目前看來,應該是和張繼科是團隊的不二人選。
馬能同樣成名很早而整個技術動作改變的不多(相較科科,不是說變變多就好喔)特別是正手大動作的部份比王夯的正手動作還誇張(以同是橫板選手相較)
改變只是為了更"好"??
一直測試改變著動作和想法,不僅是為了達到更好而已,過程和目標則是二者都重要--對一位教練來說。
一個卓越的教練當選手出現問題時,就應該能發覺選手出現的這個"果"的--"因"是為何?可能是動作,姿勢,想法或模仿錯誤而得到的,而不僅僅是將"果"---修改---另一個"果",而不講解為何為如此?選手怎能有辦法改變或選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原因,不只是單一影響,教練光說一項忽略了他項,選手日後再發覺是否會對教練產生懷疑?
而教練要達到這樣的卓越素質之一,"過程"是不可或缺的,而"過程"的得到中以"自行摸索"是最慢但又最可靠有效的辦法。所以今日的所有測試不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更好"的動作而已,而是為了探究更深層的變數。
一個卓越的教練當選手出現問題時,就應該能發覺選手出現的這個"果"的--"因"是為何?可能是動作,姿勢,想法或模仿錯誤而得到的,而不僅僅是將"果"---修改---另一個"果",而不講解為何為如此?選手怎能有辦法改變或選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原因,不只是單一影響,教練光說一項忽略了他項,選手日後再發覺是否會對教練產生懷疑?
而教練要達到這樣的卓越素質之一,"過程"是不可或缺的,而"過程"的得到中以"自行摸索"是最慢但又最可靠有效的辦法。所以今日的所有測試不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更好"的動作而已,而是為了探究更深層的變數。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教練的講解,要讓選手聽得懂才是"重點"
這類行動研究般的桌球系列,只是為了讓自己在桌球方面的教學能夠更精進,但這樣的改變鐵定對自己的技術純熟度有影響,一個基本姿勢可能教練在講解、糾正、內化後再經多球練習和不定期的實際比賽後,一項基本動作就此被定位下來,當中包含許多的不合理姿勢也包含了合理姿勢而形成一項基本功的動作。
以下是自己想出來的一些名詞概念查不到有學術性的動作系統分類,故自己分類但主要是內容的說明是重點。
許多的基本姿勢---(合成)=一個基本動作
許多的基本動作---(合成為)一個基本技術項目
許多的技術項目 -- (合成為) 一項基本功
許多的基本功 ----(合成為)一項基本能力
所以基本功不佳,其實也等於實力不佳的意思了,講也等於沒講無論教練對選手說明或選手對教練反應都等於是無用的論述。
但若改為說是我的
反手拉球(基本能力)
拉下旋球(基本功)
磨擦球的四點鐘位置 (基本技術)
此時肘的擺放位置(基本動作)
是在胸前或胸側幾公分處?(基本姿勢)
這樣的分析就較能知道選手的問題,反過來說若教練能說明這樣的分析時選手也就能清楚他的不足或自己能說明他的不足,教練才能因材施教。
以下是自己想出來的一些名詞概念查不到有學術性的動作系統分類,故自己分類但主要是內容的說明是重點。
許多的基本姿勢---(合成)=一個基本動作
許多的基本動作---(合成為)一個基本技術項目
許多的技術項目 -- (合成為) 一項基本功
許多的基本功 ----(合成為)一項基本能力
所以基本功不佳,其實也等於實力不佳的意思了,講也等於沒講無論教練對選手說明或選手對教練反應都等於是無用的論述。
但若改為說是我的
反手拉球(基本能力)
拉下旋球(基本功)
磨擦球的四點鐘位置 (基本技術)
此時肘的擺放位置(基本動作)
是在胸前或胸側幾公分處?(基本姿勢)
這樣的分析就較能知道選手的問題,反過來說若教練能說明這樣的分析時選手也就能清楚他的不足或自己能說明他的不足,教練才能因材施教。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接發球--試著先以"正手"為主,踩出左腳為先
近二個月來的接發球只能用一一蹋糊塗形容,但自覺問題不大,因為接發練習時間很少,多數時間就是調整正、反弧圈為主。照理這二項練好後,應該能夠將接發球做得更好才是,不過目前還有存在著問題。
這二天將原本以"反手"為主的接發改為正手(正手已改變手勢)好像能夠接得較好一些,但正手的接球又有反手位的接球常會出現問題,所以還需繼續測試。
另一個是為正手接得好,多數需要將左腳先踩出,才不致常形成"平行步",先踩左腳較易形成左前右後的正手擊球姿勢,這仍需要繼續練習才能形成下意識的動作。
這二天將原本以"反手"為主的接發改為正手(正手已改變手勢)好像能夠接得較好一些,但正手的接球又有反手位的接球常會出現問題,所以還需繼續測試。
另一個是為正手接得好,多數需要將左腳先踩出,才不致常形成"平行步",先踩左腳較易形成左前右後的正手擊球姿勢,這仍需要繼續練習才能形成下意識的動作。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腕鬆-讓拉球的球質有不同的球質
腕鬆-老生常談,但是........
近來再練的鬆腕原本只在反手位,二三日的試練下,也和反手位
一樣有著很好的效果,這個體驗要訣也同反手位一樣就是讓"板子"和小手臂的組合就類似旗桿和旗子一樣。揮的時候旗子是隨風而動的,不過旗的方向完全和桿的方向一致(多數人會變成桿和旗的夾角會變成45度或60度,也就是擊球瞬間都是側向擊球無法中心位擊球),如果有了這樣的感覺,整個腕+拍的組合就能很順利的接到球再藉著小手臂(若是中、遠檯就是再加大臂和身體)往前揮,這和以前發力的方式不同是,這樣在上述提到的"夾角"(只要發力這個夾角幾乎是鐵定出現,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而鬆腕會讓這個夾角在同一個人身上揮時會讓夾角變得更小,擊球更準確。
又如另一個例子是在中遠檯練習對拉,以往對手若是拉出較強的弧圈球,己方要再拉回去時因球會拐彎和旋轉在判斷落點和"作合"時要想擊中理想的球點是困難的,但若是用"鬆腕"方法,則可等著讓球來(以往以準備引拍要發力擊球)等到更靠近拍子時(以往沒辦法因太近才發力球的力量過小回不去或質量太低)才以小手臂往前+全身力量往前發力因整個拍面有拉住球,所以質量可以說相同,但是擊中球點的準確辛提高就能減少失誤了。
近來再練的鬆腕原本只在反手位,二三日的試練下,也和反手位
一樣有著很好的效果,這個體驗要訣也同反手位一樣就是讓"板子"和小手臂的組合就類似旗桿和旗子一樣。揮的時候旗子是隨風而動的,不過旗的方向完全和桿的方向一致(多數人會變成桿和旗的夾角會變成45度或60度,也就是擊球瞬間都是側向擊球無法中心位擊球),如果有了這樣的感覺,整個腕+拍的組合就能很順利的接到球再藉著小手臂(若是中、遠檯就是再加大臂和身體)往前揮,這和以前發力的方式不同是,這樣在上述提到的"夾角"(只要發力這個夾角幾乎是鐵定出現,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而鬆腕會讓這個夾角在同一個人身上揮時會讓夾角變得更小,擊球更準確。
又如另一個例子是在中遠檯練習對拉,以往對手若是拉出較強的弧圈球,己方要再拉回去時因球會拐彎和旋轉在判斷落點和"作合"時要想擊中理想的球點是困難的,但若是用"鬆腕"方法,則可等著讓球來(以往以準備引拍要發力擊球)等到更靠近拍子時(以往沒辦法因太近才發力球的力量過小回不去或質量太低)才以小手臂往前+全身力量往前發力因整個拍面有拉住球,所以質量可以說相同,但是擊中球點的準確辛提高就能減少失誤了。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發球新發現--分成二段、效果更讚
原本發球是一體用整個身體重心去發球的,但是效果一直不佳看似有形但無內在。再測試另一種之前曾提過的,腕指控制拍面,小手臂控制前進力量而這種在檯內球的使用最近測試證明是沒錯的,這樣的以前臂拉法(當然腳的站位要儘量((儘量是指比賽時無法定點))站在一個
適合擊球的範圍((範圍意謂合理的擊姿皆能擊到球的九成以上的範圍,專業選手的擊姿範圍會比業餘選手的範圍來得更大,且平均質量更高(((平均質量--類似俗稱的板的甜區,甜區外會有質量下降的部份,而專業選手會讓這個平均質量皆很接近,不似業餘者甜區一百分,稍外圍就急降到五十分)))
說了一堆檯內擊球的部份,轉換到發球是否也相同效果,就將身體重心就是提供往前,而小手臂和腕、指的合成就是放在"僅"有旋轉,這樣的結合能有
一、隱蔽效果:
可發出"長球"或"短球:重心+小臂後可控制重心和手臂的前進,若想發
「短球」則重心就是微微往前,而小臂仍只負責旋轉
「長球」則重心+小臂組合自然就發出長球而整體外觀不會有太大變化。
可發出"上"+"下"旋球:,且因用重心控制所以上、下旋變成也很隱蔽,要下旋時讓重心往前"作合"擊球(作合--釣魚用的動詞,意指魚吞鉤那一瞬間,太快則沒完全鉤住魚嘴易脫鉤,太慢則魚會吐掉鉤子,需要那一瞬間的感覺和作動才能釣到魚)
就是下旋,上旋時和下旋時一樣的重心動作但是重心沒有往前觸球則板子在一瞬間"回拍"(回拍指揮拍時為了讓擊球有欺敵效果會揮出後再將拍收回,此時的收回因沒有特定語詞,我就暫稱"回拍")時這時擊到球就自然形成"上旋"了。
二、旋轉加強:小臂組合上整個放鬆鬆到讓整顆球從拍面的一端能滾到另一端再出去,重心負責前進,這樣就無需讓小臂需要"緊"一些才有前進的力量,球能更順利的在拍面更久的時間。
適合擊球的範圍((範圍意謂合理的擊姿皆能擊到球的九成以上的範圍,專業選手的擊姿範圍會比業餘選手的範圍來得更大,且平均質量更高(((平均質量--類似俗稱的板的甜區,甜區外會有質量下降的部份,而專業選手會讓這個平均質量皆很接近,不似業餘者甜區一百分,稍外圍就急降到五十分)))
說了一堆檯內擊球的部份,轉換到發球是否也相同效果,就將身體重心就是提供往前,而小手臂和腕、指的合成就是放在"僅"有旋轉,這樣的結合能有
一、隱蔽效果:
可發出"長球"或"短球:重心+小臂後可控制重心和手臂的前進,若想發
「短球」則重心就是微微往前,而小臂仍只負責旋轉
「長球」則重心+小臂組合自然就發出長球而整體外觀不會有太大變化。
可發出"上"+"下"旋球:,且因用重心控制所以上、下旋變成也很隱蔽,要下旋時讓重心往前"作合"擊球(作合--釣魚用的動詞,意指魚吞鉤那一瞬間,太快則沒完全鉤住魚嘴易脫鉤,太慢則魚會吐掉鉤子,需要那一瞬間的感覺和作動才能釣到魚)
就是下旋,上旋時和下旋時一樣的重心動作但是重心沒有往前觸球則板子在一瞬間"回拍"(回拍指揮拍時為了讓擊球有欺敵效果會揮出後再將拍收回,此時的收回因沒有特定語詞,我就暫稱"回拍")時這時擊到球就自然形成"上旋"了。
二、旋轉加強:小臂組合上整個放鬆鬆到讓整顆球從拍面的一端能滾到另一端再出去,重心負責前進,這樣就無需讓小臂需要"緊"一些才有前進的力量,球能更順利的在拍面更久的時間。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科科的正反手研究--
近來想將科科的正反手再做一個握拍、發力、站位還有最重要的正、反手銜接的研究,但可惜實在沒辦法。要留到以後再完成。
科科的反手威力,已和馬龍的反手(動作比科大些)相等,但動作小所以回覆上比馬龍還快,且能擋又能發力在隱蔽上更具威力。另外科的反手動作卻又能正、反銜接上完全無礙,也就是這樣以反手為主的握拍轉到正手又能充份發揮正手威力,難怪是世界上技術最突出且最全面的選手。
科科的反手威力,已和馬龍的反手(動作比科大些)相等,但動作小所以回覆上比馬龍還快,且能擋又能發力在隱蔽上更具威力。另外科的反手動作卻又能正、反銜接上完全無礙,也就是這樣以反手為主的握拍轉到正手又能充份發揮正手威力,難怪是世界上技術最突出且最全面的選手。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科科一些視頻--已打了重點可看
科科一些視頻--還沒看先下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k8Hdbzi4g
重點:科科等球時,身體的微跳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JdFVnYxa8
超重要:科科的正、反手握拍、反手到正手的握拍變換,反手轉正手的銜接、拉直線的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H-HuVz5Bs
重點:張繼科贏球瞬間,看"帥氣"的科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重點:科的發球慢動作,注意:
一、發球的握拍方式。
二、順旋、逆旋的發球方式。
三、上旋、下旋的不同。
四、發球後的站位。
五、有一球在正手位,稍有判斷一點失誤時及時更動一點點的腳步即可完成一個點理的擊球姿勢並擊出有質量的球,而不是隨意的回球而已。值得練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k8Hdbzi4g
重點:科科等球時,身體的微跳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JdFVnYxa8
超重要:科科的正、反手握拍、反手到正手的握拍變換,反手轉正手的銜接、拉直線的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H-HuVz5Bs
重點:張繼科贏球瞬間,看"帥氣"的科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重點:科的發球慢動作,注意:
一、發球的握拍方式。
二、順旋、逆旋的發球方式。
三、上旋、下旋的不同。
四、發球後的站位。
五、有一球在正手位,稍有判斷一點失誤時及時更動一點點的腳步即可完成一個點理的擊球姿勢並擊出有質量的球,而不是隨意的回球而已。值得練習。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檢視張繼科的正、反手握拍視頻
張的握拍非常不一樣和同為中國隊的其他世界級刀板選手。
握拍完全的反手為主(相較於2011年前),輔以正手但又能轉換得非常順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pXuiYap94
這一片段可看到張打朱的削球:
重點:一、張的正手握拍。
二、打削球時張的發動攻擊線,引拍非常得多,發力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yUX0mOVjwg
這一場是馬龍vs張
重點:
看一、張的正反手握拍法。有慢動作可仔細看。
握拍完全的反手為主(相較於2011年前),輔以正手但又能轉換得非常順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pXuiYap94
這一片段可看到張打朱的削球:
重點:一、張的正手握拍。
二、打削球時張的發動攻擊線,引拍非常得多,發力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yUX0mOVjwg
這一場是馬龍vs張
重點:
看一、張的正反手握拍法。有慢動作可仔細看。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手腕固定不動--質量更高
放鬆、不動、用力、不能用力等等絕對是很多在"教"的時候會說得話,但是動到不動間的等級就我自己常說的可能分得有二十級。放鬆也是如此,其他的形容詞或動詞都一樣,所以要清晰的從影片中的說明明瞭世界選手的"訣竅"非常困難。
就自己的"手腕不動"來說自己練習時已是每次都提醒自己了,但是這幾次的改變姿勢中又發覺,"不動"還是動得太多。最新的發覺是手腕要像風鈴一樣即可,吊在手上只做面型的角度調整即可。
業餘:手腕愛發力,造成一個扇形,導致發力無法直線前進,質量無法提高。
就自己的"手腕不動"來說自己練習時已是每次都提醒自己了,但是這幾次的改變姿勢中又發覺,"不動"還是動得太多。最新的發覺是手腕要像風鈴一樣即可,吊在手上只做面型的角度調整即可。
業餘:手腕愛發力,造成一個扇形,導致發力無法直線前進,質量無法提高。
近檯時的拉球--就是小手臂多往前一些
馬龍的近檯拉球影片有提到,馬龍在近檯前就是小手臂往前"推",後退時才會全身的發力多一些。這個"小手臂"往前讓我再度更改自己的前檯拉球方式,看是否能更"簡單""俐落"並能增加"進球率"。
原本:近檯發球失誤率頗高特別是在接發球時,所以有時就會發力並加大動作來應對。但屢次想更改讓動作小一些,但因為動作小就沒有質量,在拉球就會拉不過去,意識下自然就不會動作小,只能動作大了。
目前:試一二小時後,以小手臂往前多些,手腕固定不動(不主動的動)這樣的確有動作小並能增加擊球率和質量的目的。
原本:近檯發球失誤率頗高特別是在接發球時,所以有時就會發力並加大動作來應對。但屢次想更改讓動作小一些,但因為動作小就沒有質量,在拉球就會拉不過去,意識下自然就不會動作小,只能動作大了。
目前:試一二小時後,以小手臂往前多些,手腕固定不動(不主動的動)這樣的確有動作小並能增加擊球率和質量的目的。
發球後的準備動作--還是不足
正手、反手發球後的準備擊球動作需要再落實、完整並且正確。雖然有很多的業餘高手並沒有做這項動作,但是熟能生巧這是不能做為學習的。所以還是得一步一步的完成每項點理技術動作才行。
質量要高--小手臂還要出去一些
正手、反手的小手臂在擊球後的延伸還是太少,近來在反手增強下發覺原來小手臂再往前延伸一些就能達到質量高的目的,正手也會增加但是反手對原來的動作可能延伸不足所以會更明顯一些。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發球發不好的常見問題
看打二三年的大叔、大嬸的發球常會發不轉,但是年輕的即使是打一二年以上的而已卻很少發球發不轉的--奇怪吧??難道是大叔的理解力不足?還是其他原因?
主要原因個人以為是:
年輕人發球一定會"快",不管是否發力正確,但是因為"快"所以會使得比大叔們來得轉,這就是最簡單的原因了。
但此篇文章重點不在此而是為何想發卻發不轉,原因太多,不過我想從若是我說了一個方法而你覺得自己發球發不轉的能依此練個一二星期,我相信就能改善。
這個重點我將發球大致分為三段
A: 球往上丟時板子的位子(類似引拍的意思)--
B:準備擊球時板子位置,
C:擊球後的位置。
發不轉的多數人是在A就發力, 到B擊球時發力停止,C之後自然鬆開力量。
要想能發得轉或許可改為:
A準備擊球點抓好(不發力) B擊球瞬間發力(類似引拍只要5公分內),C持續發力至少10公分以上。
這樣或許(其實問題很多啦)能解決一部份的發球發不轉的問題。
主要原因個人以為是:
年輕人發球一定會"快",不管是否發力正確,但是因為"快"所以會使得比大叔們來得轉,這就是最簡單的原因了。
但此篇文章重點不在此而是為何想發卻發不轉,原因太多,不過我想從若是我說了一個方法而你覺得自己發球發不轉的能依此練個一二星期,我相信就能改善。
這個重點我將發球大致分為三段
A: 球往上丟時板子的位子(類似引拍的意思)--
B:準備擊球時板子位置,
C:擊球後的位置。
發不轉的多數人是在A就發力, 到B擊球時發力停止,C之後自然鬆開力量。
要想能發得轉或許可改為:
A準備擊球點抓好(不發力) B擊球瞬間發力(類似引拍只要5公分內),C持續發力至少10公分以上。
這樣或許(其實問題很多啦)能解決一部份的發球發不轉的問題。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器材文的重要性?
桌球器材多數愛好者是關注在手邊的板子+膠皮這是最直接的感受,所以若要搜尋的話有非常多的資料可供參考。但是(有人說"但是"這個詞出來前所有的話都不用在意的)到底有沒有辦法藉由這些豐富資料就能找到"適合"的器材?答案是可以 or 不可以。因為許多的職業選手、選手的教練對器材的評論很少,但總算有日本版"桌球王國"有專業選手評論膠皮、器材值得參考,但是參考性?我擷錄一些:常用的用詞:這張AA皮(板子)在發力時會比我另一張BB皮較軟,但是也能比我前一張CC皮較硬(如果常看的話,就知這用這些句子就大概概括了所有的用語了)。
我想有一些問題對我來說,從這些話中我完全無法判斷這張皮對我有什麼用處的。
為何:打法不同:不要說愛好者和選手,即使是選手和選手間就有偌大的不同,最基本的正手拉弧圈時吃球的深淺,磨擦的多寡就有級數1到10的不同再加上其數變數,為何能夠從中間明白這皮的特性?或是我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部份而已?
但是這些器材文就沒有參考性質,答案是:絕對有。如在咖啡館喝到一杯好咖啡時,除了咖啡本身外,食器的搭配絕對不可或缺,但光有食器不足,在桌、椅、桌面小巧擺置、壁飾裝點、燈光顏色明亮、服務人員的態度、到此間咖啡館原本的知名度等等在在影響這入口的瞬間讓你決定了這杯咖啡的好壞。
器材文是一種對桌球熱愛中的一環,不定是技術的成長才是與桌球有關器材的愛好、美醜也同一樣所以在"試""賞玩"器材之中也能形成一股對桌球的愛好。
回到第一個問題「能找到"適合"的器材?」這個問題中的問題就在於"適合"的定義,根本沒人訂出也少有共識,所以我的"適合"和你的"適合"在機率來說"適合"的機率是很少也就是"不適合"。但不影響器材文的貢獻度和娛樂程度。
我想有一些問題對我來說,從這些話中我完全無法判斷這張皮對我有什麼用處的。
為何:打法不同:不要說愛好者和選手,即使是選手和選手間就有偌大的不同,最基本的正手拉弧圈時吃球的深淺,磨擦的多寡就有級數1到10的不同再加上其數變數,為何能夠從中間明白這皮的特性?或是我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部份而已?
但是這些器材文就沒有參考性質,答案是:絕對有。如在咖啡館喝到一杯好咖啡時,除了咖啡本身外,食器的搭配絕對不可或缺,但光有食器不足,在桌、椅、桌面小巧擺置、壁飾裝點、燈光顏色明亮、服務人員的態度、到此間咖啡館原本的知名度等等在在影響這入口的瞬間讓你決定了這杯咖啡的好壞。
器材文是一種對桌球熱愛中的一環,不定是技術的成長才是與桌球有關器材的愛好、美醜也同一樣所以在"試""賞玩"器材之中也能形成一股對桌球的愛好。
回到第一個問題「能找到"適合"的器材?」這個問題中的問題就在於"適合"的定義,根本沒人訂出也少有共識,所以我的"適合"和你的"適合"在機率來說"適合"的機率是很少也就是"不適合"。但不影響器材文的貢獻度和娛樂程度。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終於可確認了--合理的"拍擊球"線
大概有一年半的時間,矯正的重點就在這個拍擊球的線上。總算確認後,正、反手的質量短期已進化不少,進球率也提昇不少,相信應該不用再修正了。大致是拍面立起時,一點鐘至九點鐘呈一直線,正反手皆同。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教學心理學初期--小孩、成年、老年間的不同點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所以同一位教練在教不同年齡層時學生的反應也會有多數同樣的優、缺點呈現。
少年:理解少,耐性反覆性好、體力中、專注力中、可變性好、
青年:理解好,耐性反覆性少、體力好、專注力好、可變性中、
老年:理解中,耐性反覆性中、體力少、專注力少、可變性少、
以上 的面向分析因查詢體育學習之面向分析無適合之點切入,故先以以上幾點做為初入門的面向分析。
由以上可知,在教少年、老年時,講解時仔細度的重要性,少年喜愛"直接指導"少說明,老年人可接受"詳細說明"。
又如更改本身技術姿勢時,少年人可變性佳,這星期學這樣下星期可再改變。老年人則不易改變原有的姿勢。所以要教老年人時可仔細詢問是從原本技術做修改即使未來發展潛力較少,但可能學習成就、意願會較高。
又如教青年時他們的專注力持久,教授、練習都能專注較久,但少年就持續力差一點,老年更差,可知講解、學習、練習需要多一點的中間休習時間,不能一直不間斷。
少年:理解少,耐性反覆性好、體力中、專注力中、可變性好、
青年:理解好,耐性反覆性少、體力好、專注力好、可變性中、
老年:理解中,耐性反覆性中、體力少、專注力少、可變性少、
以上 的面向分析因查詢體育學習之面向分析無適合之點切入,故先以以上幾點做為初入門的面向分析。
由以上可知,在教少年、老年時,講解時仔細度的重要性,少年喜愛"直接指導"少說明,老年人可接受"詳細說明"。
又如更改本身技術姿勢時,少年人可變性佳,這星期學這樣下星期可再改變。老年人則不易改變原有的姿勢。所以要教老年人時可仔細詢問是從原本技術做修改即使未來發展潛力較少,但可能學習成就、意願會較高。
又如教青年時他們的專注力持久,教授、練習都能專注較久,但少年就持續力差一點,老年更差,可知講解、學習、練習需要多一點的中間休習時間,不能一直不間斷。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雙打基本技術補遺--雙打時雙方溝通重點有哪些?
雙打二人的默契很重要,若是能多溝通在積分1800以上的二位選手積分不超過二百的差距的話,能做多項溝通,假設對手和我們條件一般,比賽勝利是一定的。積分有一八○○,表示基本技術有能稍做戰術的安排,積分過低的話打得進就算很好了,溝通過多也無用。差距小表示雙方能互補,不能就是一方揹一方完全聽另一方高手即可。
且看溝通的重點:現在以s1(表示己方發球者) s2表示發球者的同伴。r1表示接發球第一位,r2表示同伴。
一、發球的方式:長的、短上、短空等能否發得好,而我想要你發有利的球時,同伴是否能發得出來。例如s1發球時,s2覺得想要s1發短下旋,讓對方只能搓短s2就能拉,但是s1能否發出這樣的短球,或讓s1明白該如何發,s2能更好發動攻擊。
二、接發球的方式:r1接球時是搓下旋長球或是擺短或直接拉球,也可以手勢告知r2,這樣r2就可提早做準備。(但這有難度,所以需要有基本能力的選手才能控制,否則根本控制不了,說了也沒用)。
三、對球的看待:球一定要注重,不能隨意放棄一顆球,該進的球要進,不隨意做拼博球,寧願穩也不能隨意丟,但另有的是打球一定要神球,一板必死寧失誤也不能過渡或小力擊球。路線寧特別歪而失誤也不打正球,這沒有對與錯,只是雙方要有認知,互相討論,如不能改變,就尊重對方的方式。
四、雙方的優缺點坦白:雙方有時是拉下旋穩,另一位是攻球穩,一位是發球厲害另一位是接發好;一位是愛退檯另一則是能佔著前檯,這都需要溝通才行。
在良好的溝通下,雙打的基本技術才能發揮的更透徹,沒有溝通的雙打是無法發揮1+1=2的效果的。
且看溝通的重點:現在以s1(表示己方發球者) s2表示發球者的同伴。r1表示接發球第一位,r2表示同伴。
一、發球的方式:長的、短上、短空等能否發得好,而我想要你發有利的球時,同伴是否能發得出來。例如s1發球時,s2覺得想要s1發短下旋,讓對方只能搓短s2就能拉,但是s1能否發出這樣的短球,或讓s1明白該如何發,s2能更好發動攻擊。
二、接發球的方式:r1接球時是搓下旋長球或是擺短或直接拉球,也可以手勢告知r2,這樣r2就可提早做準備。(但這有難度,所以需要有基本能力的選手才能控制,否則根本控制不了,說了也沒用)。
三、對球的看待:球一定要注重,不能隨意放棄一顆球,該進的球要進,不隨意做拼博球,寧願穩也不能隨意丟,但另有的是打球一定要神球,一板必死寧失誤也不能過渡或小力擊球。路線寧特別歪而失誤也不打正球,這沒有對與錯,只是雙方要有認知,互相討論,如不能改變,就尊重對方的方式。
四、雙方的優缺點坦白:雙方有時是拉下旋穩,另一位是攻球穩,一位是發球厲害另一位是接發好;一位是愛退檯另一則是能佔著前檯,這都需要溝通才行。
在良好的溝通下,雙打的基本技術才能發揮的更透徹,沒有溝通的雙打是無法發揮1+1=2的效果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