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技術改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技術改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新發現--右手挑球的方法和適用時機---修正版

版型要更改,在一次的練習中發覺從右下角這個點出發到中間的連線更好用,但不熟練還在更動中。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新發現--右手挑球的方法和適用時機

新發現--右手挑球的方法,揮空拍時突然發現這樣的挑球揮拍似乎很有感覺。

就是以拉順旋的方式,整個拍頭往前幾乎蓋住(此時拍面都快有平行貼於桌面的感覺--這很特別,所以到現在才發現,但我想在任何影片中都沒看到這樣的揮拍方式,但我想經微調後會更好,但目前先以這樣的感覺來做"挑"球)。這樣就能類似有用手掌方式來捉住球的感覺,這就是"挑"球。

但這用在桌面上拉球感覺來配合,用拉球當然拉不起來或力過大會出檯,但用這樣的方式就能捉住球了。

挑球運用時機:在雙打時,1、如對方發球不很好,只能發軟的球但夠短又帶上旋。或2、對方發短上強側旋時,這在以往很難處理,用搓的搓不夠短,擺得又擺不好,用拉的拍拉出檯,此時用這招會較好。

不適用時機:對方發球短,下旋很強,想強硬的挑回去,這根本時機不會,此時就是擺短或找路線搓長是更好的戰術。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板型壓,往前拉、勿亂發力--昨發現可改進處

昨拉顆粒練習時發現,手雖放鬆但板型和手過於下垂,故拉完後銜接下一板時,即使輕鬆拉完但仍會有稍有時間跟不上之處,發現是下垂過多且板型過垂直,且還有拉失誤或磨過少的情形這也是因為幾乎都是由下往上拉,而少了由後往前的方法,所以這還能調整。

由下往上過多:能保證球拉得更起來,但是失誤會加大且球速不會快。

整體調整方式:
一、板形稍壓。原為垂直調成往前傾三十度角。
二、引拍好放鬆時,原是小手臂垂直下垂,改成小手臂往後一些(少下垂一些)。
三、非削球時,不要用七八分力拉球。平時儘力以五分力即可。拉不起來表示姿勢、旋轉判斷有誤,不要調整再發大力。
四、不要再用所謂身體轉腰發力,會造成身體變形且身體一動就會造成擊球點失誤,所以儘量就是以平時練習時的方式:站好位置,重心前傾,引拍正確,手部放鬆。這樣即使退中遠檯時,也是如此頂多就是再加半分力即可。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對方正、反手切球--旋轉方向還是判斷不清?及目前改善之法

可能是對方球友有時對球的旋轉並不一定用的都是卸除其旋轉,而是變成順轉後會更轉,雖然他們不知道這樣不能控制球,但是他們只會一種方向的搓球,導致我以為他們的正手搓球隨著我的發球而改變,其實不然而仍然就是往順時鐘方向搓。
這仍需要多場歷練才能真實分別清楚,如此才能正確的拉住球。

目前解決方法,試一、二顆球後看球友是否就是固定搓球方,我再準備拉某一方向的球。判斷方式就是我先以原來該拉的順或逆拉住後,要是發覺二顆都被吃旋轉就要拉另一個方向了,不能再死守一個固定方向 。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遇到'顆粒"的要--順 或 逆 的時機,情境製造!!

遇到'顆粒"的要打--順 或 逆  的時機,這是拉顆粒求最重要的理解,弄錯就會拉不起來。

情境:一、我發反手側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二、我發反手上側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反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三我發"正手"  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正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四、我發"正手"  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是否要"記憶"對手擊球的"常用路線"

例如阿忠,strong等人習慣打不易打的直線球,也有人反手原應打斜線更好進但即使好球也會打直線等。

這樣的球友,其實我是有意的不要往他們的路線做防守,因我想要練習看動作後判斷落點,但事實上蠻難的,我自覺進度不佳,即使是實力差的球友要這樣的判斷時,即使判斷正確也來不及到位(如果他們打的是較難擋的路線)。

所以想從瞬間姿勢判斷,改成"習慣"或擊球前站位即判斷他會打球的落點 ,這樣可能會簡單,但也有缺點:
一、變成"猜"球,雖然機率蠻大的,但對整個技術動作來說沒什麼進展。

好處:
習慣或這能力若能養成在正式比賽遇到陌生選手,能從第一、二局就能記憶住對手的習慣技能落點,或常用技術能力。

挑球拍型--一定要外撇

沒果沒外撇其實拍型會朝向過於"左"邊了,這是一定的,以前沒發覺,所以外撇還無法打直線它只是打斜線的基本而已。

若需挑直線一定要配合身體,腳步等朝向直線位置才行。

所以以前在挑球失敗率高即使控制了不錯的"壓拍"的拍型,擊球點也仍然進球率很低,其中之一還少了"外撇"這因素。

目前挑球還是很高難度,但至少加上"外撇"後應該會補齊了這漏洞。

正手擊球--行進路線一定要在對方來球的路線中

最早期:
拉球都是"往上拉",也就是即使判斷成功對方的來球路徑,但是我是從下往上拉,所以擊球時能碰到球時的範圍是很小的。
中期:,
拉得較準了,因改進"往上拉",引拍變小,但是在前幾天牽球練習時,發覺漏球嚴重又發覺,原來以為擊球已在對方球的路徑中,其實還差很多,也就是我引拍放置的位置都不是在擊球路徑上而是判斷後才下意識的程動,此時自以為是在路徑上其實沒有。

改進方式:
就是引拍+判斷對方球的路徑和落點時,引拍就要放在路徑上上了,當然此時站位,下蹲、身體也必需準備好才行。

會再持續練習中。

反手--改變中

反手-原來已很好,但是
一、在身體中間這位置總是會被擠到。
二、以"撞"為主的打法,一直無法很好的發力。
三、正手轉反手或反之,總會因指、掌或其他小因素總會握錯發生,好的球常miss,改進很困難。
中間一度又改為將拍頭更直立,又能稍補上面的缺點。但是又發生手臂產生疼痛,所以可知這樣的擊球會傷手,又在改變中。
現在
一、又改為拍頭約為45 度,愈近身體位時,拍頭可能到70度或更直立些。
二、肘部以往擊球練習很漂亮,但是實戰時肘就會又靠近右勤骨,所以又打不好,但是在最近才發覺,所以現在是拍子儘量不要往前過多,或擊球會"鉤"出,保持平行就是和球桌端線平行之義,以往只要擊球就會"鉤"出去或發力時其實是"不平行"的。






攻球打法--以拉球法為底的擊球姿勢

這在前一天晚上,思考攻球,為何這麼 差,而我的拉球相對來說好太多了。靈機一現,想到我就攻球時或練球時在牽球時總無法用撞擊方式打球,如果我用拉球的動作,含站位,蹲下,擊球點都和拉球一樣,唯一不同就是不在往上摩擦僅改成拍面更垂直些而往前撞即可。

昨天試打和球友牽球,感覺非常好,控球穩,力道也強,整體的擊球姿勢也協調。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2015新開頭--仍在改變中

已接近九個月沒文章發表,有點懶得發表,因為改變不多,以為就此底定,但是幾月前的手臂受傷,又得再次改變擊球方式,經一二個月的改變後,應該能避免受傷的擊球方式。

改變
一、反手擊球:
1、原本(半年前)反手的拉球已近底定姿勢,但是手臂的傷勢加大表示擊球方式影響生理,必需改變才行,所以又再重新找擊球但仍能保持原來的質量,幸好找到了替代方式。

二、正手擊球:
這是最近一二個星期後和尤教練練球時,才底定的方式,就是正手用"小拉球"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原本不易處理的球型。


進展:
一、接發球:
1、這二週反手的改變
2、這二週正手小拉球的改變

沒進展:
正手攻球
打高球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球點的掌握

解釋:
球點:不知該如何稱,且稱球點,就是球的上升期時就要打球的那一個節奏點。

以往:
我的打球節奏無論上、下旋幾手都是下降期打,就是練習擋球(現在我常稱頂球")也是這個球點。以往是在球落檯後我"再"判斷球往那裡再去打或擋,但現在的改判是我只判斷球"落"在那一點,確定這一點的位置拍子就要出去了。

總結一下:以往球落檯後,判斷最高點的位置才打。現在判斷球落檯的位置就打。
注意:這仍是在被動的時候這樣打較有利,若是想要如短顆般的主動攻擊時,可能此時的經驗、技術還不足,若是平面拉還是等最高點較有利(目前來說。)

改變:
現在就是判判對方落球下來在那個位置時就要立刻擋或帶一下,此時的進球率其時很高,配合前一篇的反手拉左,拉右(當然要看對方來球的旋轉方向)就能擋、帶得好而這需要持續練習。
意會:

一、就是球一落地就得立刻擋或帶的感覺。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學球心得一:

一、沒有放鬆:外顯就是肩膀要放下,原以為是大小手臂已下垂就是放鬆,但是和教練拉沒幾球就會酸,後來發覺是肩膀沒放下,要連肩膀放下才算是鬆。

二、拉二三板後,要練習來一次強力拉。這樣才會習慣實戰使用。

三、反手拉先不要練,先練近抬的反撕,這會較實際用到,且能練習近檯球和放鬆:
反手撕或拉時,反手一定要回到原起點,因原來都是拉一或第二板後就會擺到中間;若沒回到原位和肩膀下垂也就是沒放鬆。

四、擊球點在正中間:這還有疑問,還要請教教練。

五、站位要更近檯,不退檯:老問題,要改。

六、檯內挑、搓、劈長的重點:
      1、將原本的想要搓極下旋短或長球,改為多劈長(就是不需要旋度)但是要儘量放到球檯二側且靠端線後,就擺好"防守"姿勢但注意不能退檯。
  2、挑、搓的另一重點就是要讓身體靠近球。以往都是身體想靠近但實際上沒有靠近,是以伸長手臂來打球。
  3、挑的重點:仍是用磨擦的方式,外顯就是沒聲音,不要用撞擊。
  4、搓的重點:手腕不要加”晃、拐”的重作,就是小手臂直接切出去。
  5、劈長:隨著下旋讓拍形立或平一些,但更重要的是用有點”撞、推”的方式來帶出去。

七、近檯快帶重點:
  1、要用腰多一點,用身體帶球、小手臂先不用。原先都沒用腰,都以小手臂打。
  2、快帶一樣要有”磨”的感覺,像是小小的拉一下球,也就是帶過去的球仍然會旋轉,以往都是以”撞 ”但自以為是”快磨”,外顯就是聲音會小(如有磨的話)。

八、擋球時拍形不能直立,要似拉球般的下垂:原以為已改善了,還是需要再改變。

九、要帶攝影機很重要。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

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
過去:
無法拉直線,整個擊球動作是無法做出,但是很多打球多年的打這個直線都沒問題,雖然看他們的板型都不是正確的,不過打起來倒都能有直線甚至歪斜來來,另還有不會打斜的只能打直的也有,可見得:不論合不合理,打久了也就合自己的理了,但是這可是需要多年的熟練才行啊。

如今打直線在經過測試後,找到一個板型不一定是最正確的,但是和影片中頂級選手的感覺差不多,那就是用外弧打法來拉直線。

打直線的重點:
一、外弧。
二、儘量愈靠身體愈近,例如在右腳的正上方擊球。

這樣打直線球就會很有fu了。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接發球技術--近況

單打、雙的接發球是否有不同?
如果非專業選手應該是不同,因為練習的時間差很多,站的位置,接完後的準備動作,接發後球的位置皆不同。
細言:
一、站的位置:單打多數會偏反手位,雙打直接站在正手位。
二、接完後的準備動作和位置:單打接發完後會依自己接完後球到的位置預計對手會發動的位置上而站到適當的位置,但雙打則不用,雙打的重點在接發時"主動"性會更多一些,如挑球-對手發了短而高,適合挑或撥。對手球出檯了,所以可直接拉。或是做被動性放短時,主要的位置是考慮到第二位接球是否好接,而單打則是有時高並沒關係,只要對手不好發力則行。雙打則一高就可能對方就易發動攻擊。

不過以上而言, 對我來說大致單、雙打是一樣的。所以目前的接發狀況是一直在進展中,算是一二年來最好的境況。因為悟了新的檯內或近檯擊球法。會在另一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談到的。

不考慮友誼賽的輸或贏,多數以正手接發球,發球時發較簡單的讓對手易接,但此時也可練習某些球被接以後的位置熟悉度,例如發反手短球時,持直板者多數若強搓或挑就會到己方正手位,若放短則會在己方反手位。
若發對方的反手下旋長球則對方多數還是會以強搓方式回球,不夠多數很少能隨心控制隨時能放二條線,多數會依習慣就是搓斜或直線,這種方式我也會在另一篇「習慣難改要記得

所以近期的接發球進展,就在小手臂擊球法的支持下頗有進展,對於對方發的正手位的短、長球較能適時發動搓或拉的攻擊。對於反手位時,若對方習慣或無法發出反手側出檯的球時則儘可以完全都以正手回球這樣更簡單。另外腳步的移動、重心的保持會發展出另一篇「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樣正手擊球時重心就不會跑掉會更能以完整姿勢擊球。再來就是「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的新技術。還有「正反手擊球,肩膀的重要性」。

綜觀以上至少還有四篇要說明,且待有時間有更多的領悟再寫。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近檯--反拉、反撕或是打上旋球時機-

近檯時在拉下旋球時,等球的最高點或下降期這是沒問題的。但是練習拉上旋球時一直注意的是拍形的直立與否,練習一年多仍打不好,試驗多種拍形仍得不到好效果,近來再試驗間突然發現在球的"上升期"打上旋球時以原來的拍形就能簡單的提高"進球率"了,所以這一個小改變可能就是近來的大轉變,不過還是先需要"試驗成功"才能斷定這是一個新技術。

至於為何上升期會更適合擊打上旋球?物理原因搞不清楚?但以loop來講,王夯說過一定要在上升期即擊打因此時旋轉還不強?(至於為何不強呢?)過了最高點後就沒辦法了。

如果中遠檯時,則多數還是只能在下降期反拉是沒問題的,這也是過往為何都沒考慮到,近檯時就得改變成為上旋期就需打的原因。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第三板過於"消極"

以前發球後的第三板,以前約略有四分之三能主動攻擊(正或反手拉球),但目前變為三分之一攻擊,差別過大,不知何原因,難道是很少打單打了,所以有點準備不足、適應不良。但雙打時己方發球,輪我時卻都超"積極"的拉球,很少過度。單、雙打差別過大,還在檢討中。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3-接發球姿勢改變

上次有提到一些改變,就是先以正手為主的預備心理,但是怎麼也無法用"正手",因腳步過慢,且判斷也過慢,除非亂側身,否則球一出來再側身都太慢。
目前改為:
一、以反手握拍為主,一開始站位就已稍有側身(這樣要正手時會較快)。
二、中間位來球:以前會右腳跟出變成平形步或右腳更前一些,但因球多數在中間,所以擊球仍很困難,目前則因以側身為基本站位,所以偏中間來球時會較習慣以正手拉球。
三、配合正、反手的擊球姿勢改變,目前這樣的接發球站姿能較順利的以正手打正手小三角的球,反手也能順利的拉球。

正、反手--姿勢改進中

正、反手近來再更動將
一、"大臂"下垂。
二、小臂+掌-平形等於-會形成手背+小臂會往下的姿勢。
三、 拍頭下垂會會加大擊球時的範圍。

有時會忘了怎麼打了,要練一陣子才又想起如何的使用反手拉球及正手拉球。

目前這樣的拉球法,質量更大,正反手銜接更快更順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erbFzi-w_Vo&NR=1

可參考科科的大臂下垂動作。另外站到稍中檯時,整體動作很小幾乎看不出有啥動作就能有這麼強大的回擊力道,這是很完整的教學影片,值得觀摩。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2 -仍無解啦!!!!!!

近來重點仍擺在接發球,但是....................
 一、正反手搓球技術過差,無法過度的"普通"好,不是要很好,只是要"普通"好即可,但做不到,因平時練搓球的機會很少,這要加強。
二、拉上、下旋球時二者改變過慢,導致有拉上或下時來不級準備好擊姿。
三、站位、擊姿還不固定:因接發的差所以一直在測試中,因此是有些突破,但也因不熟練導致失誤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