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新發現--右手挑球的方法和適用時機
新發現--右手挑球的方法,揮空拍時突然發現這樣的挑球揮拍似乎很有感覺。
就是以拉順旋的方式,整個拍頭往前幾乎蓋住(此時拍面都快有平行貼於桌面的感覺--這很特別,所以到現在才發現,但我想在任何影片中都沒看到這樣的揮拍方式,但我想經微調後會更好,但目前先以這樣的感覺來做"挑"球)。這樣就能類似有用手掌方式來捉住球的感覺,這就是"挑"球。
但這用在桌面上拉球感覺來配合,用拉球當然拉不起來或力過大會出檯,但用這樣的方式就能捉住球了。
挑球運用時機:在雙打時,1、如對方發球不很好,只能發軟的球但夠短又帶上旋。或2、對方發短上強側旋時,這在以往很難處理,用搓的搓不夠短,擺得又擺不好,用拉的拍拉出檯,此時用這招會較好。
不適用時機:對方發球短,下旋很強,想強硬的挑回去,這根本時機不會,此時就是擺短或找路線搓長是更好的戰術。
就是以拉順旋的方式,整個拍頭往前幾乎蓋住(此時拍面都快有平行貼於桌面的感覺--這很特別,所以到現在才發現,但我想在任何影片中都沒看到這樣的揮拍方式,但我想經微調後會更好,但目前先以這樣的感覺來做"挑"球)。這樣就能類似有用手掌方式來捉住球的感覺,這就是"挑"球。
但這用在桌面上拉球感覺來配合,用拉球當然拉不起來或力過大會出檯,但用這樣的方式就能捉住球了。
挑球運用時機:在雙打時,1、如對方發球不很好,只能發軟的球但夠短又帶上旋。或2、對方發短上強側旋時,這在以往很難處理,用搓的搓不夠短,擺得又擺不好,用拉的拍拉出檯,此時用這招會較好。
不適用時機:對方發球短,下旋很強,想強硬的挑回去,這根本時機不會,此時就是擺短或找路線搓長是更好的戰術。
正手拉球時,一定會有"右"腳撐住的感覺
正手拉球時,一定會有"右"腳撐住的感覺。因看到小朋友的站位沒有雙腳打開,變成以雙腳為重心,拉時變成沒有以腳撐住,所以拉球顯得沒有底氣,看似動作做了百分之七十,但球質只有百分之四十出去。
所以無論是站平行步,斜邊步(左腳在前)一樣都會有以"右腳"撐住的感覺。
所以無論是站平行步,斜邊步(左腳在前)一樣都會有以"右腳"撐住的感覺。
文中提到的"順"-都是以自己看到的旋轉方向而言,就這樣統一不要再混淆
如對方無論正手、反手發球或拉球,來到面前時若寫"順"即是在我看來是"順時鐘"方向,所以寫"順",反之"逆"也是。
例:對方以正手發下旋(非如張繼科的逆旋轉)下,到我方時應是"順"(時鐘)。
例:對方以正手發下旋(非如張繼科的逆旋轉)下,到我方時應是"順"(時鐘)。
對方正手發球--一定是"順",對我方來說有何意義??
對方正手發球--一定是"順",但這對我方來說有何意義??
也就是以正手拉時,全部都拉"逆"(鏡像原理)。這樣就少了一階思考的過程,不用再想此時要拉順或逆方向。 當然反手拉時也是拉"逆"。
反之對手以反手發球(左撇子發球也等同右撇子的反手發)時,則正手拉"順"。
明白原理,覺得仍以鏡像原理來反應會更快一些,光靠記憶力再反射出動作還是慢半拍。
也就是以正手拉時,全部都拉"逆"(鏡像原理)。這樣就少了一階思考的過程,不用再想此時要拉順或逆方向。 當然反手拉時也是拉"逆"。
反之對手以反手發球(左撇子發球也等同右撇子的反手發)時,則正手拉"順"。
明白原理,覺得仍以鏡像原理來反應會更快一些,光靠記憶力再反射出動作還是慢半拍。
對方正手發球--一定是"順",反之"反手"發球,就是"逆"
對方正手發球--一定是"順",不論是上或下旋。但有時拿直板的會發逆旋球(類似"抖動"),這時當然就等同反手發球之意了。
反之"反手"發球,就是"逆"。
反之"反手"發球,就是"逆"。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退檯時的反拉時機:
這是以前看影片某教練說過的,退檯時要加上身體力量這樣中遠檯才較有力。故一直退檯時這幾年是這樣做的。但是近來省察時發覺,退檯以身體發力總是失誤多可能原因:
一、身體發力不當:想以身體發力結果導致身體晃動而已。
二、身體結合手臂發力不當:少做此練習,所以結合不當。
三、退檯時的反拉,要以自己感覺對手來球能跟得上,不然還是放高球、擋回去也是好方法。
四、即使對手弱,但對手弱不表示他進球率低的這一球,球質就會弱,因他是失誤率高輸給你不是因球質弱,丙組的總是發全力,且球常會用滑的進來很強,不一定就會反拉。
五、退檯時若有把握擋住時,此時就能練習反拉的時機,且正手反拉一定要拉"順"方向(這之前說過了,不再重覆)。
六、退檯時,先找好位置就能反拉,也就是說先判斷球在你正手能擊打的位置處,要是無法判斷時,這就不是反拉的時機(以前會以為,走動時一邊判斷一邊反拉,很帥其實失誤率很高且不適宜)。
七、來不及時就以小手臂小拉,儘力將球帶進,可以的話再加上好一點的路線讓對方難打就好。
一、身體發力不當:想以身體發力結果導致身體晃動而已。
二、身體結合手臂發力不當:少做此練習,所以結合不當。
三、退檯時的反拉,要以自己感覺對手來球能跟得上,不然還是放高球、擋回去也是好方法。
四、即使對手弱,但對手弱不表示他進球率低的這一球,球質就會弱,因他是失誤率高輸給你不是因球質弱,丙組的總是發全力,且球常會用滑的進來很強,不一定就會反拉。
五、退檯時若有把握擋住時,此時就能練習反拉的時機,且正手反拉一定要拉"順"方向(這之前說過了,不再重覆)。
六、退檯時,先找好位置就能反拉,也就是說先判斷球在你正手能擊打的位置處,要是無法判斷時,這就不是反拉的時機(以前會以為,走動時一邊判斷一邊反拉,很帥其實失誤率很高且不適宜)。
七、來不及時就以小手臂小拉,儘力將球帶進,可以的話再加上好一點的路線讓對方難打就好。
板型壓,往前拉、勿亂發力--昨發現可改進處
昨拉顆粒練習時發現,手雖放鬆但板型和手過於下垂,故拉完後銜接下一板時,即使輕鬆拉完但仍會有稍有時間跟不上之處,發現是下垂過多且板型過垂直,且還有拉失誤或磨過少的情形這也是因為幾乎都是由下往上拉,而少了由後往前的方法,所以這還能調整。
由下往上過多:能保證球拉得更起來,但是失誤會加大且球速不會快。
整體調整方式:
一、板形稍壓。原為垂直調成往前傾三十度角。
二、引拍好放鬆時,原是小手臂垂直下垂,改成小手臂往後一些(少下垂一些)。
三、非削球時,不要用七八分力拉球。平時儘力以五分力即可。拉不起來表示姿勢、旋轉判斷有誤,不要調整再發大力。
四、不要再用所謂身體轉腰發力,會造成身體變形且身體一動就會造成擊球點失誤,所以儘量就是以平時練習時的方式:站好位置,重心前傾,引拍正確,手部放鬆。這樣即使退中遠檯時,也是如此頂多就是再加半分力即可。
由下往上過多:能保證球拉得更起來,但是失誤會加大且球速不會快。
整體調整方式:
一、板形稍壓。原為垂直調成往前傾三十度角。
二、引拍好放鬆時,原是小手臂垂直下垂,改成小手臂往後一些(少下垂一些)。
三、非削球時,不要用七八分力拉球。平時儘力以五分力即可。拉不起來表示姿勢、旋轉判斷有誤,不要調整再發大力。
四、不要再用所謂身體轉腰發力,會造成身體變形且身體一動就會造成擊球點失誤,所以儘量就是以平時練習時的方式:站好位置,重心前傾,引拍正確,手部放鬆。這樣即使退中遠檯時,也是如此頂多就是再加半分力即可。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無法連續二次以上有效的連擊
之後再將之放到比賽中的連續球。
上次有說過無法連續二次有效的回擊,主要是第一次用力過大,回來的球只要稍快就會來不及。另外就是沒有稍退半步(以前是直接退一、二大步)就彎腰,放好重心(這是重點)如此才能有效的有二次以上的連擊。
上次有說過無法連續二次有效的回擊,主要是第一次用力過大,回來的球只要稍快就會來不及。另外就是沒有稍退半步(以前是直接退一、二大步)就彎腰,放好重心(這是重點)如此才能有效的有二次以上的連擊。
對方正、反手切球--旋轉方向還是判斷不清?及目前改善之法
可能是對方球友有時對球的旋轉並不一定用的都是卸除其旋轉,而是變成順轉後會更轉,雖然他們不知道這樣不能控制球,但是他們只會一種方向的搓球,導致我以為他們的正手搓球隨著我的發球而改變,其實不然而仍然就是往順時鐘方向搓。
這仍需要多場歷練才能真實分別清楚,如此才能正確的拉住球。
目前解決方法,試一、二顆球後看球友是否就是固定搓球方,我再準備拉某一方向的球。判斷方式就是我先以原來該拉的順或逆拉住後,要是發覺二顆都被吃旋轉就要拉另一個方向了,不能再死守一個固定方向 。
這仍需要多場歷練才能真實分別清楚,如此才能正確的拉住球。
目前解決方法,試一、二顆球後看球友是否就是固定搓球方,我再準備拉某一方向的球。判斷方式就是我先以原來該拉的順或逆拉住後,要是發覺二顆都被吃旋轉就要拉另一個方向了,不能再死守一個固定方向 。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二次攻擊--近期急需練習
近來的正手拉球-準確率提高很多,如雙打時只要是正手球大致上都能拉到。但單打時這二次攻擊便成為一大弱點。隨著對手的級數提高,只拉一次的弧圈球已經殺不死人,一定要第二、第三板,但目前的正手第二板的銜接過差,對手要是擋得好不噴高,就得要補板但目前沒法很順暢。
究質原因:
一、第一板的拉球用小拉(沒散掉動作的狀況)信心不足,就得發力後動作回復不易。第二板要打時就變得急促。
二、不習慣:拉第一板就退後過多,有時擋得不很長,反而還需要往前一步就會易造成失誤。
三、不習慣拉第二板,因對手常級數低,不需拉第二板或雙打時也不需拉第二板,所以習慣上不好。
反手也大致是如此。
究質原因:
一、第一板的拉球用小拉(沒散掉動作的狀況)信心不足,就得發力後動作回復不易。第二板要打時就變得急促。
二、不習慣:拉第一板就退後過多,有時擋得不很長,反而還需要往前一步就會易造成失誤。
三、不習慣拉第二板,因對手常級數低,不需拉第二板或雙打時也不需拉第二板,所以習慣上不好。
反手也大致是如此。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常會被正手、反手過來的方向迷惑??所以記憶口訣:正手就正常拉。
正手搓:過來就是順,所以要拉逆。
反手搓:過來就是逆,所以要拉順。
如何記憶口訣:正手就正常拉。反手就反常拉。(因以前只會拉逆,就稱正常拉)
反手搓:過來就是逆,所以要拉順。
如何記憶口訣:正手就正常拉。反手就反常拉。(因以前只會拉逆,就稱正常拉)
目前練習重點:搓球能搓正、逆轉;正、反手都能拉正、逆轉
目前練習重點:及順序
一、搓球能搓正、逆轉:以前只會搓一種,正手就是搓"順"。反手就是搓"逆"。現在需要看對手(依鏡象原理)來搓順、逆旋。
二、正、反手都能拉正、逆轉。
三、正手能快帶對方的loop球(speedo過快,擋進就可,用快帶的板形最好):這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習慣而已。之前都是用擋的(像拿鏡子一樣,不好看且板形不夠壓,較轉的球很容易噴出去),站位多是平行步,現在則是用快帶用平行站位或斜線站位皆可,但就是要習慣用快帶的方式來帶球。
四、新的發球:反手的側上、下能更隱蔽:目前發得不夠快、進球率不高,不夠斜(要從側檯出去),上、下旋要更自然。
一、搓球能搓正、逆轉:以前只會搓一種,正手就是搓"順"。反手就是搓"逆"。現在需要看對手(依鏡象原理)來搓順、逆旋。
二、正、反手都能拉正、逆轉。
三、正手能快帶對方的loop球(speedo過快,擋進就可,用快帶的板形最好):這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習慣而已。之前都是用擋的(像拿鏡子一樣,不好看且板形不夠壓,較轉的球很容易噴出去),站位多是平行步,現在則是用快帶用平行站位或斜線站位皆可,但就是要習慣用快帶的方式來帶球。
四、新的發球:反手的側上、下能更隱蔽:目前發得不夠快、進球率不高,不夠斜(要從側檯出去),上、下旋要更自然。
要常和左撇子、顆粒練球--才能將"知"變成行,也才能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桌球上也非常的適合。
情境:一、左手拉過來的球是"逆"旋,我知道該怎麼擋回去,但路徑和右手的路徑就是不一樣,會往我的反手位跑,而右撇子是往正手位跑,昨天就因為這樣所以發覺左撇子拉過來就是一整個不適應。,光"知"是不行的,還要練習才能知行合一。
所以光知顆粒如何旋沒用,還是得練習才能有效果。
情境:一、左手拉過來的球是"逆"旋,我知道該怎麼擋回去,但路徑和右手的路徑就是不一樣,會往我的反手位跑,而右撇子是往正手位跑,昨天就因為這樣所以發覺左撇子拉過來就是一整個不適應。,光"知"是不行的,還要練習才能知行合一。
所以光知顆粒如何旋沒用,還是得練習才能有效果。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雙打的步法,站位、站位時的重心
這是最新的:我是第三板時(我方隊友發球),我首先站較斜線位,之後若要到正手位時,記住:一定要上左腳,然後稍待一會兒,確定球的落點再調整右腳,但一定不要站成平行步。
二、站位時的重心:移動時千萬不要讓重心到後面去(此時從側面看會像站著,或後仰)這在以前都是這樣,所以拉球常會拉丟。現在是不管如何移動都是保持重心在前。
二、站位時的重心:移動時千萬不要讓重心到後面去(此時從側面看會像站著,或後仰)這在以前都是這樣,所以拉球常會拉丟。現在是不管如何移動都是保持重心在前。
遇到'顆粒"的要打--順 或 逆 的時機--解答
遇到'顆粒"的要打--順 或 逆 的時機,這是拉顆粒求最重要的理解,弄錯就會拉不起來。或稱吃到旋轉。
情境:一、我發反手側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回來是逆上旋,所以要拉"順"。這也可等同,對方是用顆粒(但要注意是短顆 或 長顆)強推回來,短顆就剩一點點的上旋,長顆就比短顆還要"強"。
我該拉順 或 逆? 拉順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二、我發反手上側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反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同上的解答,只是相反而已。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三我發"正手" 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正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記住的是:反正發正手就是拉逆(時鐘)
四、我發"正手" 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情境:一、我發反手側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回來是逆上旋,所以要拉"順"。這也可等同,對方是用顆粒(但要注意是短顆 或 長顆)強推回來,短顆就剩一點點的上旋,長顆就比短顆還要"強"。
我該拉順 或 逆? 拉順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二、我發反手上側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反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同上的解答,只是相反而已。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三我發"正手" 下旋(其實這就等於我用正手搓的意思):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記住的是:反正發正手就是拉逆(時鐘)
四、我發"正手" 上旋:對方以顆粒回來的球,是如何旋轉?我該拉順 或 逆?
記住的是:反正發反手就是拉順(時鐘)
能拉"逆"(時鐘方向)的球--太幸福了
雙打的接發球,因能拉這個方向的球,所以就多了三成的穩定性,雙打更有信心。
現在:多注意對方過來的球是順或逆。
對方的正手搓球:就要拉"順",反之,對方的"反手"搓球,過來就是要拉"逆"。這是要養成下意識的習慣的。
另一個要下意識練習
所以多數過來的長用正手若直接用"攻"球,就是用"順"的打法,以前只會用"逆"攻球,就是會吃到旋轉,導致常常出檯,總以為自己的揮拍,壓拍有很大的錯誤,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用"順"的打法,然後高球一定要有慢一拍(相較平時高度的拉球)才打,此時才能讓腳步站好位置,手的擊球點擺好,才不會失誤(因為高球的關係,所以慢一拍也一定來得及)。
現在:多注意對方過來的球是順或逆。
對方的正手搓球:就要拉"順",反之,對方的"反手"搓球,過來就是要拉"逆"。這是要養成下意識的習慣的。
另一個要下意識練習
所以多數過來的長用正手若直接用"攻"球,就是用"順"的打法,以前只會用"逆"攻球,就是會吃到旋轉,導致常常出檯,總以為自己的揮拍,壓拍有很大的錯誤,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用"順"的打法,然後高球一定要有慢一拍(相較平時高度的拉球)才打,此時才能讓腳步站好位置,手的擊球點擺好,才不會失誤(因為高球的關係,所以慢一拍也一定來得及)。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新技術:六、前沖上旋長球
這又是個人的一個大突破,但對別人來說根本不值一晒的技術。
發此球,不需要磨球底,只要是往前磨但磨球體中線以上就是側上旋了。以前固著於一定要從下磨上方,所以總發不出好的側上快長旋球(短球這樣是正確的)。所以勾球就要練成一個是磨到球體中下一些(就是側下旋),球體中上一些(就是側上旋)。剩下的就是動作儘量做成一致,且速度要快一些。
發此球,不需要磨球底,只要是往前磨但磨球體中線以上就是側上旋了。以前固著於一定要從下磨上方,所以總發不出好的側上快長旋球(短球這樣是正確的)。所以勾球就要練成一個是磨到球體中下一些(就是側下旋),球體中上一些(就是側上旋)。剩下的就是動作儘量做成一致,且速度要快一些。
新技術:四、正手能拉"順"旋轉的球了
對我來說真是不得了,但對他人來說可能"本就"不需用心想就會的技術,但不管,這對我來是一個莫大的突破。
因由正手拉來說所有的球幾乎都是逆時鐘的方向,暫稱"逆"旋轉。但好幾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拉出"順"旋轉,但總拉不好,不順,即使用擋的也擋不好,故在比賽過程中,遇到需要"順"時鐘拉球時,總會失誤很多。例如對方右撇子,用反手發球,到我這邊我就需要用"順"來拉,但總拉不好,所以非常怕對手用反手發球。
技術重點:
一、順、逆握拍皆一樣。
二、但逆的拍面是向左前方(也就是大約是對手的正手位),但順的拍面則是變成對手的反手位了。
三、拉出來的球就是要順旋轉才是正確的。
四、但以前就知道為什麼就是拉不出來呢??因為"揮"拍和"擊球"和擊球後的方向,擊球點的位置。
因由正手拉來說所有的球幾乎都是逆時鐘的方向,暫稱"逆"旋轉。但好幾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拉出"順"旋轉,但總拉不好,不順,即使用擋的也擋不好,故在比賽過程中,遇到需要"順"時鐘拉球時,總會失誤很多。例如對方右撇子,用反手發球,到我這邊我就需要用"順"來拉,但總拉不好,所以非常怕對手用反手發球。
技術重點:
一、順、逆握拍皆一樣。
二、但逆的拍面是向左前方(也就是大約是對手的正手位),但順的拍面則是變成對手的反手位了。
三、拉出來的球就是要順旋轉才是正確的。
四、但以前就知道為什麼就是拉不出來呢??因為"揮"拍和"擊球"和擊球後的方向,擊球點的位置。
新技術: 三、正手拉球姿勢:
配合著斜邊位的站姿,左右移動腳步的改變後,接下來這個正手拉球姿勢其實改得不算多,但配合著前二項的改善,讓正手拉球(特別是近檯球)能拉得更順、轉。
一、重點就在於讓正手的大臂、小臂和身體中間保持有一顆小於躲避球的空間,這樣會讓臂的揮動稍許有圓形做動,且手要" 放鬆"下垂(這個放鬆非常重要)。
二、手置於右腳處的右邊15-20左右處(此時因放鬆,所以拍頁下垂)
三、等對方的球到了這個點再打。以前:就是會超前15公分打,這樣有許多坏處:1、是力量直線前進困難。2、擊球時間要提早,就等於準備時間更少。雖寫起來只有二個缺點,但其實不改的話再怎麼練,球就是無法力量集中且倉促下整個動作易變形擊球不易準確等,所以實在非常重要。 其實這個擊球點在五六年前自己就提過,但是因為站位、腳步沒有搭配,且姿勢不是有"抱圓"的動作,所以雖有意識,但實際上再怎麼練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是標準的木桶理論。
一、重點就在於讓正手的大臂、小臂和身體中間保持有一顆小於躲避球的空間,這樣會讓臂的揮動稍許有圓形做動,且手要" 放鬆"下垂(這個放鬆非常重要)。
二、手置於右腳處的右邊15-20左右處(此時因放鬆,所以拍頁下垂)
三、等對方的球到了這個點再打。以前:就是會超前15公分打,這樣有許多坏處:1、是力量直線前進困難。2、擊球時間要提早,就等於準備時間更少。雖寫起來只有二個缺點,但其實不改的話再怎麼練,球就是無法力量集中且倉促下整個動作易變形擊球不易準確等,所以實在非常重要。 其實這個擊球點在五六年前自己就提過,但是因為站位、腳步沒有搭配,且姿勢不是有"抱圓"的動作,所以雖有意識,但實際上再怎麼練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是標準的木桶理論。
新技術:一、腳步-往正手、反手位的走法
這是聽李曉東的解說後:才知道的,就這麼個步伐就可以了,再搭配正手拉球的姿勢調整後,現在大致就能站在側身位而對手發貼身球時,仍然能拉住球。這在以前只能靠自己的快速移動(或稱亂動)半運氣的能回個球,現在則有七八成把握了。
之前站位是站平行,即使有意識站斜邊,但一動後就會立即變成平行步,此時的擊球除反手還稍能發力,對正手來說幾乎無法發力,故以前常會因此而失誤很多球。
現在就站斜邊,往正手時就是左腳往右後,右腳再往右(此時站位就仍會時斜邊),重點來了,而要轉到反手位時,則是右腳往"斜後"方,左邊交叉到左腳後面,此時站位會變成人的側面幾乎和桌面垂直,這個好處是此時仍可發力打球喔!
如果是要整個側身,則接下來左腳再往左邊移動(又會變成斜邊站位),只是相較之前變成移到反手位的位置。
之前站位是站平行,即使有意識站斜邊,但一動後就會立即變成平行步,此時的擊球除反手還稍能發力,對正手來說幾乎無法發力,故以前常會因此而失誤很多球。
現在就站斜邊,往正手時就是左腳往右後,右腳再往右(此時站位就仍會時斜邊),重點來了,而要轉到反手位時,則是右腳往"斜後"方,左邊交叉到左腳後面,此時站位會變成人的側面幾乎和桌面垂直,這個好處是此時仍可發力打球喔!
如果是要整個側身,則接下來左腳再往左邊移動(又會變成斜邊站位),只是相較之前變成移到反手位的位置。
過了一年之後--新技術成功
一年多沒打了,雖再打時手感很差,協調也差但有個好處就是原本的錯誤肌肉記憶能較易消除。所以---
一、腳步。
二、站位:
三、正手拉球姿勢:
四、正手能拉逆轉球了:
五、因正手,所以反手也拉得更好:
六、發前沖側上旋長球。
準備改進:
一、反手也能拉"逆轉" 球。
一、腳步。
二、站位:
三、正手拉球姿勢:
四、正手能拉逆轉球了:
五、因正手,所以反手也拉得更好:
六、發前沖側上旋長球。
準備改進:
一、反手也能拉"逆轉" 球。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越跑越懂得」- 陳彥博--新年伊始就令人動容的一本書
以下是看書重點筆記:
1.
p213 看作者的形容,我似乎也同他一樣看到了近北極有著炫麗極光的天空,那是一個充滿孤獨、寒冷、面對生命可能流逝時所能感受到的美好。
2.
p222 「終點沒有眾人的歡呼,沒有眾人的掌聲,就只有一面獎牌」。是的,陳彥博在七大洲,八大站中最嚴酸的育空站就是為了一個獎牌,我們眾生千百萬,能有幾個人能得到這個獎牌…..。
3.
P276 「回顧這九天,像是一整年,回看這五年,感覺卻像是貶眼間」。
4.
封底「成功不在於力量,而在於堅持多久」。
5、彥博的文筆不是很好,在很多的場面中,可體會到當時他的心境,但可感覺實在過於白話,但幸好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此,即使有這樣的缺點,但一點都不影響讀者的感動。
這是新年以來,看過最動容的一本書,淺白易懂,敘事多但滿盼的感性也挹注了讀者的心窩。久沒看書的人,也一定能看得完的一本書,不是言情小說但深入處或許也會同作者一般含著淚水於眶中不已,而喜愛跑步的跑者更是一本夢想與理想的模範之書,能讓在跑時增添許多的樂趣與深思。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純粹跑步-能得到樂趣嗎?
這幾次的跑步,真得就是能從單純的跑動中就能得到樂趣,感覺腳掌的蹠部能正確著地,整隻腳的動作算流暢,二腿的交換算協調,下肢經腰到上肢的連結也都能適度的回饋著,整個跑起來就只有跑步的感覺,但就能有"樂趣"了,跑了一年就能得到這樣的愉悅感,真的很快樂了。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起跑前一、二公里一定要"慢慢"跑
昨天跑了11公里,前二公里就真的用六分速(往常是五分半再快一些)的速度跑,結果非常的"舒服",到了二至三公里段之後也是同樣的速度就這樣"輕輕鬆鬆"的跑完11公里,如果是比賽個人以為再加上"意志力"的話應能直接跑完21公里。
所以了要速度的話,以十公里左右,前一至二公里最好就用那種跑到沒力的速度時的速度來跑才真能有"熱身"的感覺。
所以了要速度的話,以十公里左右,前一至二公里最好就用那種跑到沒力的速度時的速度來跑才真能有"熱身"的感覺。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姿勢跑法 換姿勢換了幾次
至少換了二十幾種的配法,真的但會很難嗎?不會。
之前打桌球時那搭配的複雜度比跑步大了十倍,所以跑步的換姿勢難度、複雜度來說還是單純許多。
例如腳掌如何著地,就分到底是前腳掌的那一部份著地:稍前、正中、稍後。練習結果是不用分那麼細大致即可。
正面來看腳掌是左側、右側還是同時一起著地?? 練習到現在是外側會先著地,較自然。
上坡、下坡、平面時腳掌著地有不同嗎? 有,真的有不同。上坡時更近前腳掌的前部,平路就是中間,下坡時可能接近腳跟(但除非是超下坡,不然還是不能用腳跟)。
這還只是腳掌的著地考量而已,還有掌+小腿,小腿+大腿 腳+腰 等等的搭配,要一一的練習。所以跑步時帶著音樂陪跑是不能單純思考這些問題的。
之前打桌球時那搭配的複雜度比跑步大了十倍,所以跑步的換姿勢難度、複雜度來說還是單純許多。
例如腳掌如何著地,就分到底是前腳掌的那一部份著地:稍前、正中、稍後。練習結果是不用分那麼細大致即可。
正面來看腳掌是左側、右側還是同時一起著地?? 練習到現在是外側會先著地,較自然。
上坡、下坡、平面時腳掌著地有不同嗎? 有,真的有不同。上坡時更近前腳掌的前部,平路就是中間,下坡時可能接近腳跟(但除非是超下坡,不然還是不能用腳跟)。
這還只是腳掌的著地考量而已,還有掌+小腿,小腿+大腿 腳+腰 等等的搭配,要一一的練習。所以跑步時帶著音樂陪跑是不能單純思考這些問題的。
姿勢跑法 何時能練成?? 跑了一年後就會有所感了
要多久才能練到一個接近理想前姿勢的程度,我跑了一年感覺跑得還不錯(約略有一千公里吧)。
我的練習過程真的很久,直到現在我也還沒有練習完成,不過至少我已經練習了一年多(如加上以前斷斷續續的可能是二年了,近二千公里)但我還在練習,所以只是看了網上文字,看了二、三個小時影片,買了一本書就覺得能夠掌握這個技術,我需說可能是不夠的。
練習是長久的,但是能夠跑的更長久,端看自己的選擇。
我的練習過程真的很久,直到現在我也還沒有練習完成,不過至少我已經練習了一年多(如加上以前斷斷續續的可能是二年了,近二千公里)但我還在練習,所以只是看了網上文字,看了二、三個小時影片,買了一本書就覺得能夠掌握這個技術,我需說可能是不夠的。
練習是長久的,但是能夠跑的更長久,端看自己的選擇。
姿勢跑法六 避免受傷的重要功課二 就是姿勢跑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前暖身後緩和,另外跑長距離時若是能練習"姿勢跑法"就較不易受傷,這對我來說是親身體驗過的,所以我知這是正確的。
認真跑了一年多(一千多公里)沒有受傷的感覺,所以還能續享受跑步的樂趣,所以我能知道跑步受傷後再跑再傷,那要從跑步中享樂就困難了。
認真跑了一年多(一千多公里)沒有受傷的感覺,所以還能續享受跑步的樂趣,所以我能知道跑步受傷後再跑再傷,那要從跑步中享樂就困難了。
姿勢跑法六 避免受傷的重要功課一 前暖身+後緩和
很羨慕很多人的熱身方式,就是換裝完就能直接上路就跑了,慢慢跑就是熱身。個人不行百試百中,一下子就腳踝怪怪的,腳掌疼(不是酸是疼),小腿易抽筋等等,反正就是一定要前暖身(含上、下半身都要)約15-20分鐘至少微流汗才行。
姿勢跑法四 連貫上半身到下半身--腰的使力
這很重要,是買了徐國峰老師的「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的書中提到(其實網路影片徐老師也好像說過,但沒注意)腰的重要性是連貫,但之前還注重在掌,踝,小腿,大腿,上半身的酸痛問題而專注練習、解決所以還沒考慮到"腰"的部份。
還好在各問題熟練度練成後,注意到腰是如何配合的,經過一二百公里的姿勢調整後,大致得出,腰一定要hold住才行。不能有"彎腰"駝背的感覺(有人會以為這是前傾,我以前也是這樣以為這是正確姿勢,就是類自然前傾之意),但經過多次改正後發覺整個上半身是前傾,但是腰是不能有"彎"的感覺的,整個上半身稍往前但若從從自拍來看的話會發覺上全身還是直線(從腰到胸到頸到首),跑時會感覺腰和上半身一體後再將左腳、右腳一一的甩往前的感覺。
這住這個描述,這是我個人形容能連貫的感受。
還好在各問題熟練度練成後,注意到腰是如何配合的,經過一二百公里的姿勢調整後,大致得出,腰一定要hold住才行。不能有"彎腰"駝背的感覺(有人會以為這是前傾,我以前也是這樣以為這是正確姿勢,就是類自然前傾之意),但經過多次改正後發覺整個上半身是前傾,但是腰是不能有"彎"的感覺的,整個上半身稍往前但若從從自拍來看的話會發覺上全身還是直線(從腰到胸到頸到首),跑時會感覺腰和上半身一體後再將左腳、右腳一一的甩往前的感覺。
這住這個描述,這是我個人形容能連貫的感受。
姿勢跑法二 小腿+大腿的拉起
老實說這有點困難,易形容但難得其真髓。但至少若自拍時能看得出來腳掌儘量勾往臀部。用力的感覺像是自由式的打水用大腿帶小腿,跑時看似小腿拉起其實是整隻腳都在用力(但不是很用力)。
我知道以上形容的很難得到菁華,我自己是看影帶、自拍才能稍有感覺再歷經幾百公里的換姿勢後才較能掌握訣竅。
我知道以上形容的很難得到菁華,我自己是看影帶、自拍才能稍有感覺再歷經幾百公里的換姿勢後才較能掌握訣竅。
姿勢跑法一 前腳掌著地
若沒有教練教,而是自行看書看影帶揣摩的練習(如我一樣),我個人建議一定要赤足跑才能體會著,沒有赤跑這個歷練(我約跑了二十次,每次約有三至四公里)就很難體會"姿勢跑法"的前腳掌著地的感覺。
純跑步就能得到樂趣???
純跑步就能得到樂趣??
看似小問題,其實是大哉問!!
很多人跑步要帶"手機"沒有就沒有安全感
要聽音樂,沒音樂太無聊
還好我都不需要就是單純跑,難得放空唄--
放空不是發呆,而是單純的想一件事情,我想有很多人都忘了,我們還有需要"單純"思考的時間,而跑步就是個人最能單純的時候了。
想? 思考? 隨意!!
我是就是想著自己"跑姿"的系列問題而已,姿勢正確? 時間分配? 身體有不適(因跑姿的錯誤)? 等等
跑完後在休息、隔天工作時想到跑步時如何讓新發現的"腰"竟然能夠感覺將上+下半身能連貫力量就覺得高興或好玩,也發覺自己漸漸能夠完全的感覺到跑步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了。
這是我從跑步中得到趣味,你呢?感覺這樣的趣味很能持久,潛力無窮盡。
看似小問題,其實是大哉問!!
很多人跑步要帶"手機"沒有就沒有安全感
要聽音樂,沒音樂太無聊
還好我都不需要就是單純跑,難得放空唄--
放空不是發呆,而是單純的想一件事情,我想有很多人都忘了,我們還有需要"單純"思考的時間,而跑步就是個人最能單純的時候了。
想? 思考? 隨意!!
我是就是想著自己"跑姿"的系列問題而已,姿勢正確? 時間分配? 身體有不適(因跑姿的錯誤)? 等等
跑完後在休息、隔天工作時想到跑步時如何讓新發現的"腰"竟然能夠感覺將上+下半身能連貫力量就覺得高興或好玩,也發覺自己漸漸能夠完全的感覺到跑步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了。
這是我從跑步中得到趣味,你呢?感覺這樣的趣味很能持久,潛力無窮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