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問:以往拿手的對方正手發球,無論發到正 反手位,皆能拉起,但要以今天的理論來說,以往我正手拉球的應是往"正手位",但是現在的理論卻是,正手發球要往"反手位"打,照理是"拉不順"的,目前可能的是另一個"完全"錯誤的理解就是,正手拉球的方向,但是仍然說不通,應為正手拉在實務和理論上都是往正手位方向發力沒錯。
到現在又整個搞混了。xxxxxxxxxxxxxxxxxx
回去該試的球,反手發球後,正、反手往?方向打,會較順,只能通過"實務"練習來解決這難題了。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非常重要的"修改"----發球和拉球的線路問題
對方(簡稱”對”):正手發球(東北到西南,所以打到反手)(左撇的反手),打反手----正手---反手
對:正手拉球(西北到東南,與正手發相反),所以要拉或擋都是正手位,正手拉,打正手。
簡易記:
多數是右撇子,所以就記一種,左撇子相反就是了。
正手發----打反手,正手拉----打正手,發力和拍形要正確。
其實和影子原理仍然一樣的:正手發,是從正手到反手,所以揮到”反手。
不同的是,以前對拉球,和球想太多。正手拉就一定是”西北到東南”或”北到南”二種,以前一直以為有三種 ,還多了東北到西南一線,所以”想太多”和”理解錯誤”導致過往接球時”複雜”和”搞錯”。所以正手拉,就打(擋)到正手位就對了(用死背也要背下來)
除發球外的來回中所切的下旋球,可以不計路線,以”強拉”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即可---這樣可單純些。
有疑問:
以往拿手的正手發球
對:正手拉球(西北到東南,與正手發相反),所以要拉或擋都是正手位,正手拉,打正手。
簡易記:
多數是右撇子,所以就記一種,左撇子相反就是了。
正手發----打反手,正手拉----打正手,發力和拍形要正確。
其實和影子原理仍然一樣的:正手發,是從正手到反手,所以揮到”反手。
不同的是,以前對拉球,和球想太多。正手拉就一定是”西北到東南”或”北到南”二種,以前一直以為有三種 ,還多了東北到西南一線,所以”想太多”和”理解錯誤”導致過往接球時”複雜”和”搞錯”。所以正手拉,就打(擋)到正手位就對了(用死背也要背下來)
除發球外的來回中所切的下旋球,可以不計路線,以”強拉”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即可---這樣可單純些。
有疑問:
以往拿手的正手發球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97師大盃--參賽感
整體感覺:
一次十六張桌,每張桌的場地都算適中,很適合辦大型桌賽的地方。
雖是乙組選手,但是技術不頂重要,團體賽的精神聚集,連帶讓觀眾也進入桌球的狀況,感覺也很興奮。
本次學校的代表隊,雖然不強,但是總是一次很好的經驗。
很累,因為打一場球(弱隊)就要等很久,又打得少,哎..............
反省:
一、總結來說,第二天一早打球,雖然大概練了二十分鐘,但是主要是擋給學弟、妹餵球,本身沒用力,等於是"白熱身",下次要注意,把握機會,發力練球才會有用。
二、未能進入狀況,仍是"無解",第一天的第一場,第二天的第二場都簡直是"打不到”球,又自己拉爆。
三、”較不會緊張”參加多次積分賽後,對”比賽”總算較能有”正常”的步調,影響已較少了。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但已能接受這個”影響”了。
四、一週後的大專盃,是學校最重要的比賽,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如果沒有再讀博士班,可能就沒得打了,所以仍要把握重要的”練球”機會。
五、大專杯除少數甲組高手外,還是有機會進入個十六強賽的,把握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缺點。
優點:心理,場上能算計、發球、正手抽
缺點:太多了。
一次十六張桌,每張桌的場地都算適中,很適合辦大型桌賽的地方。
雖是乙組選手,但是技術不頂重要,團體賽的精神聚集,連帶讓觀眾也進入桌球的狀況,感覺也很興奮。
本次學校的代表隊,雖然不強,但是總是一次很好的經驗。
很累,因為打一場球(弱隊)就要等很久,又打得少,哎..............
反省:
一、總結來說,第二天一早打球,雖然大概練了二十分鐘,但是主要是擋給學弟、妹餵球,本身沒用力,等於是"白熱身",下次要注意,把握機會,發力練球才會有用。
二、未能進入狀況,仍是"無解",第一天的第一場,第二天的第二場都簡直是"打不到”球,又自己拉爆。
三、”較不會緊張”參加多次積分賽後,對”比賽”總算較能有”正常”的步調,影響已較少了。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但已能接受這個”影響”了。
四、一週後的大專盃,是學校最重要的比賽,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如果沒有再讀博士班,可能就沒得打了,所以仍要把握重要的”練球”機會。
五、大專杯除少數甲組高手外,還是有機會進入個十六強賽的,把握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缺點。
優點:心理,場上能算計、發球、正手抽
缺點:太多了。
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我的夢想,就是"中樂透"後,蓋一間最好的"桌球館
我的夢想,就是"中樂透"後,蓋一間最好的"桌球館"----擺個十六張球桌,落地大玻璃窗,最好的地板,最好的燈光和空調,還有場地的佈置,再加上觀眾席 ,再請到幾位退役國手,天天開放,讓想打球的人,有地方打,盡情打球啊!!
有會人像我這麼喜歡被"電"的嗎?
打球已快要七年了吧!!近一年來是打得最認真的時候,過去打個魚,曬個網什麼的。但是"被電"卻是一直發生的事。在原鄉鎮過去的五年,幾乎遇到稍會打的(球齡都有十年以上的)幾乎都被電,電到"金希希",到現在約剩一、二個對手還會輸。所以就到大城鎮,也是被電但是也是這二年苦過來,大致遇到俱樂部中的排前十高手才會輸。近幾個月發現寶物似的有"積分賽"從頭輸到尾,能贏的都是頂厲害的。想想自己好像有"被電狂"在一個地方困久,就會"想輸""皮癢"啊!! 現在步入中年,還參加學校的"大專杯"遇到的高手,更都是從小打到大的"小朋友",真是xxxx 。 所以就有這一篇的"電"文" 慘"生啊!! 不過總算下心來買了球桌和發球機了,不用再空揮拍,對著地上當成有球桌在打,或用模擬法來發球。 不過能打球的時間好像也開始要結束-------碩士論文,一個字都沒動,花時間打球!!!!! 要被知道,可能會被老闆砍死啊!!!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自以為是"的甲組發球"祕訣"
德國的小將迪迷崔的反手發球,另人印像深刻,整個頭低到桌面,反手抬起的發球,即使遇到馬琳,王皓仍能靠這球吃到幾分,可見其威力。馬琳的正手短球的練習片大家也對球一到檯即立刻回跳的"驚人"旋轉度吃驚。在昨天的發球"複習"中,將之前玩馬琳這樣的球再隨意玩一下,發現了重要的"訣",就是要造成這樣的強烈旋轉,拍觸球一定要從"球下"方過去,以往我們只能儘量擊打這位置,但是其實觸球的部位在四、五點位置已算極致,所以這樣的擊球點再熟練再強烈的發球,旋轉度一樣有限,而對乙組的”練習度”來說更是會”旋轉”度不足。迪迷崔的發球姿勢讓我在練習中有了發球的姿勢的大概,馬琳則是”目標”。 所以我們將球拋高後,拍子從四、五點位置往上從球下”擦”過,即可發出高”旋轉”的長、短球,而迪米崔的姿勢(當然我們可以自創其他方式)即讓我們明白,他的拍子就是從球”下方-六點鐘”方向擦出。而昨天僅是第一次認知的練球,已能發出和以往自認為最旋的發球,如果長時間的練習,就能練習出與以往一樣的相似長、短球、不旋球,而最重要的是”旋轉”度不只是一般的旋轉。
自以為是的"甲組"級的發球祕訣
德國的小將迪迷崔的反手發球,另人印像深刻,整個頭低到桌面,反手抬起的發球,即使遇到馬琳,王皓仍能靠這球吃到幾分,可見其威力。馬琳的正手短球的練習片大家也對球一到檯即立刻回跳的"驚人"旋轉度吃驚。在昨天的發球"複習"中,將之前玩馬琳這樣的球再隨意玩一下,發現了重要的"訣",就是要造成這樣的強烈旋轉,拍觸球一定要從"球下"方過去,以往我們只能儘量擊打這位置,但是其實觸球的部位在四、五點位置已算
桌球菜鳥----過來人之談
到很多人打球的地方,無論層次高、中、低都"能打到球"是最重要的。但有些基本禮儀還是需必備,剛開始練球或自己是屬不穩型的,就發力小一點,或先從"擋"球開始,這樣失 誤率較低,對方要是高你一二級的也不會一下子就走開了。遇到一樣的,就先講好,誰先擋、誰先發力,這樣一攻、一守也較能練到球。遇到比自己差的,也是先講好,誰先攻,是斜線還是直線拉,也是一樣能練到球的。接下來是恒心,桌球的入門門檻,不是一二個月即能成型,一週打一次的,可能要一年才能有基本能力,這是需要較有耐心才行,可能被電一年後,才能有一點點成果了。不過練成就練成了,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即使長久沒打,練個幾天手感回來,比你差的要能贏過你還是有困難。另外桌球的趣味就是"無窮盡"的進步,無論多厲害,總是能遇到比你厲害的人,無論技術到那一階段就是能有新技術等著自己學習,這是我喜歡桌球的最重要之因,你呢?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瞬間擊球的重要性??
過往打球有”用蠻力”的稱號,但要如何改才是”用力”而不蠻,好像也沒人知道,問也問不出來。近來有個感覺是發力不要太”長”,就是擊球的瞬間再發力就好了,也就是擊球瞬間,可能”用力”的長度頂多十五公分左右即可,好像是李小龍的一吋拳一樣。那球在遠或太近處,不是需要從”引拍”處就發力,否則會太慢啊?這也是我一直反問自己的問題,該如何發寸勁,但又能來得及,答案應是”到位”,腳、腰、大臂到位迎球後,就等全身來帶動小臂、手腕來發”寸勁”的力道擊球,一、這樣能確保擊球的準確率,因為揮動距離短,不易失準頭。二、球會更快,球要快,質量高就在於擊球接觸瞬間,”蠻力型”多數是整個動作大,從引拍處即用力,看起來力量”大”,速度”快”,但其實到了擊球瞬間的速度是不快的,所以”到位”更顯重要,不僅讓整個球”好打”而已,還能增加”球質”。 所以現在要練成”寸勁”打法,就是判斷手在正或反手位,整個身體則站成適合正、反擊球位置,重心置前,腳、腰、大臂已準備好,看球落桌的一剎那,就準備好了”引拍動作”,並判斷球到最高點及落點位置,此時拍也揮出。注意的是,整個動作是”縮胸”類似劉國樑的打法,所以引拍處是很短,不似大動作很遠,所以擊拍距離很短,能達到”瞬間(寸勁)”的目的。
前天將發球再度練習,總算有成果
發球已近一個月沒特別專練”發球”,結果發球的質量,真得慘不忍睹。利用了五天左右,將正手發球,練到一個有感覺的程度,應該還不錯,而且練的過程中,要記住整個發球的腳、腰、大、小臂、手腕的發球位置,球擊板,板擊球的位置;發球後,雙腳的站立位置,和腰彎程度,重心位置,球板擺的位置,大致上都確立,如比賽時也能發這樣程度的球出來,應該能增進實力不少。 反省:還是需要多練習才行,免得一比賽,那手感還原得慢,一定要比賽時,立刻進入手感。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很多時候擊球時機,是無法能"到位"的
所以在動作不完全到位下,也要學習擊出好球,光用手腕,光用小臂也能擊出好球才行,且命中率要高,而實際上的比賽,這類球也很多,所以在平時也需要練習這種類似不完全的擊球才行。
手腕的應用時機,大力? 小力?
近來發現手腕的揮動一定要與整個身體協調配合,拉太急,導致圓弧過圓,向前力分力會減少,拉太慢則拉力不夠;所以練習拉球時,一定要整個協調的拉球要練到無意識的"很協調"才能,不能在場上才開始提醒要"協調",已是來不及。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檜單刀使用心得----darker ---與敗拍、皮無關
首先敘明可能有些認知上的差距,檜單刀的重量問題:它是較厚,但是重量不會比較重。我有二支darker 檜單就是87克左右(電子秤)。這算是中間的重量。比我的中空拍、碳纖拍都來得輕。而配什麼皮,。很多人說不能配大陸皮,這個人也覺得問題不大,就與個人打法、技術較有關係。正、反拍退到中檯防守時,要用彈擊回球時,他能保有速度,及穩定性。如果不能主動回擊,就是擋一板時,也不需出大力(主動出力,總是失誤率高些)就能有足夠力量回到桌上。我想唯一的缺點是甜區很大,反過來也能說甜區糢糊。(與中空拍比較)已練好發力後(先使用慢、易控的拍皮),再使用檜單刀能有能力升級的感覺。它發力後擊球會使球的速度較快,旋轉也能保持(至於很多網友提到的的一速、二速問題-------個人仍然以為----這與技術有關,與器材的關係很小很小)但在小球處理上,有人說是厚或重而不易處理檯內球,個人以為應不是這問題,而是甜區(或說是重心感覺)過小,導致在挑球時(要球很細膩的擊球點)容易錯過擊球點(錯過甜區)而失誤,導致以為是厚、重之因。另一個好處是擊球的紮實感,幾乎不會震手,用多少力,就能反擊多少力較清晰,這也是它的優點之一。但是直板檜單就完全不一樣-----重心超佳(與檜單刀比),這是因設計的關係----有可能檜單原本就先屬於直板吧(個人猜測,沒讀到有關文獻),後來再製造刀板。至於貼什麼皮較好----日本皮、歐洲皮、大陸皮等,個人以為都可以,重量當然不要過重,磨擦力夠佳,速度中、高皆可(用慢的當然可以,但是倒不如,原先就用慢一點的板子就好)。那這樣的皮不是一大堆 ,個人以為現在的技術,本來每一家的技術分野已不大,膠皮質、能已接近許多,只是有些小的分野而已。如果貼了價位近似,但是打不好,拉不起來,扣不進,抽不旋,一速、二速不強等---------那大概與你的器材無關,與技術是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關聯的。當然打球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樂趣,以上純為技術而言,若是"敗"的樂趣,本人早期已敗過頭了,所以麻木沒啥感覺,說不出好處與優點,容其他高手補充說明。 當然以上所言,即如個人簽名檔,若有誤,請不吝指教-----------因為發言,不是為了"教"人,而是為了分享和發現自己的缺點,請網上其他高手糾正。
一支本來能""近""完美的五夾拍------狂飆王
一支訂價達四千多元的拍子(實售價三千多)的五夾拍,在二年前,大概是天價了。但如今一堆”阿里不達”的拍子,無論好壞也都是四五千了。所以可能消費者已習慣球拍的”高價位”來臨,所以我也頓頓的跟著買了一支,學習流行。 初學者建議從五夾拍打起---為啥??多數是速度較慢,咬球較久,適合發力的學習,所以我個人是一直打五夾拍為主也用了十幾支拍子。一直以為技術沒啥長進,所以仍然”堅持”用五夾拍來學習發力。 事實上拍子的速度改變,用”皮”來改進或許分野更大,但是拍子更動是應該很”慎重”的一件事。不光是”速度”,咬球等,更重要的是”擊球點”的掌握,只要更動球板,就會不同,而”擊球點”是長久練習下最”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一旦更動,就需”從新”熟悉,當然”時間”可能會縮短。握柄的形狀,重心的變化在在會使得”球拍”的適應是有一些困難的。如果只更動”膠皮”這問題會顯得更簡單一些。 但是題目用”完全”來形容,會不會有”坐井觀天”的表示?這一定是有可能的,每個人的意見都是”當下“的所知,所以在未來或許這一篇會變成”錯誤“的敘述,但是在”當下“這是個人的”正確“敘述的。 狂王的特點在桌球的擊打過程中,表現了“持久──球停留在板上時間”,“紮實──出球的質量手感”“重心───甜區大也易掌握”“彈性佳───中遠檯的力量夠強”。 持久—很適合常拉弧圈為主戰技的人使用,但是是適合拉得轉的—通常你的球友會對你的轉球有點張懼性。 紮實----即使你需要強力的speed 的前衝球或是習慣扣殺,他依然能夠表現得在五夾板中是很有速度感的,不會”空空、震震”的手感,讓你有”需要”再出大力點的”假象”,這一點很重要,能避免”失誤”增加,畢竟”加力”就易”失誤”。 重心—他的拍面算大了,但是不會像檜單一樣,甜區大卻糢糊,你打得稍微”落溝”一些,同樣能到達你想要去的目標(有人會想---這樣對未來的擊球訓練好嗎?) 彈性佳----有時會退檯(這是個人的缺點之一)到約二三公尺的地方等球,通常這時對手是大力一擊的,過往在反擊中,是能夠準確打到球,但是總因為姿勢、站位的不佳,導致力量不足,球就只能在網前下墜,或有時就是主動”發大力”打回,當然進網的同樣稀少,這時要是用”檜單拍”力量就足了,但是檜單有一些缺點,是目前還無法克服的。但狂王仍有足夠的彈性能將我的球送回到對手桌上,所以這在彌補了五夾拍力量不足的缺失。 雖然他是這麼的好了,但是”美中不足”,易拔絲,或許和其他拍子來說,他不定會”更易”拔絲,但是這麼”貴”的拍子,至少在選材,作工方面是應該更好的,拔絲對個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缺點,所以本來要買二支來囤的,竟然就在買前一刻,重黏時拔絲了,讓我需要再考慮再三,是否需要”長久”使用這支拍子。不過講半天,看了一下整篇還是屬於“個人主觀”表達,想要有較客觀的數據,實在也想不出。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囉。
Sriver用家進階者的好膠皮----Andro Plasma 430
Sriver用家進階者的好膠皮----Andro Plasma 430
Sriver 是許多人用過的皮,有些人想要更換sriver 不論是想嚐鮮,或是增加球質,或其他理由,個人推薦以下這一張---Andro Plasma 430 不是 380 也不是 470 就是 430。好膠皮很多,但這一張有何特點呢?能夠做為”進階”使用。首先還是先闡明,個人的”進階”意義,因為每個人的進階定義都不同,且以下是以sriver 為前備經驗所寫的。一、 敢發力:全身能協調發力,揮空拍與實打時二者能有七、八成接近。二、 控制球的能力要有水準以上。在實戰上某種熟悉球路能四進三以上,或練習次數來回至少能二、三十球以上。三、 多次的實戰能充份發力後仍感覺球質不夠佳者。這時要是需要在器材上求取某一速度的進階(但是球質一高,必定使得進球穩定率滑落,這是一定要注意的),個人以為要是換了後,分數差了三分以上,可能就是太大,會影響信心,更甚者影響技術的使用,對原本技術沒信心,會想改變擊球觀念、動作。這時就要考慮再換更適宜的器材。那膠皮這麼多 ,為何推薦這一張呢?個人提供以上經驗,供參考:一、是夠軟—吃球深,所謂的”手感”好,這一張應該能達到(不輸給sriver)。在拉弧圈時,能夠拉得轉,不會感覺皮吃不到就飛走。另一張內能膠皮在這一方面,就”手感”差很多,咻一下,就從手上飛走。二、比sriver速度快---在彈擊或扣殺時,能夠加強速度,且仍能有一絲絲的”陷球”感,不會有”碰”就飛的感覺,能夠較有信心的控制方向。三、它是內能膠皮不會縮得厲害第一次貼時,頂多留個1mm就夠第二次再貼也不會縮進板子內,因我用的另一張就縮了快要3mm。四、 “糾正音”:----要扣殺時,若是方向、板型、用力正確,聲音就會很輕脆(打過後就知道那種”脆聲”),扣時若有些許誤差,聲音就差了一些,誤差更大時,聲音就更悶。所以我稱它為”糾正音”等於有一個教練隨時在旁,糾正你一樣,所以這一面膠皮成為個人”推薦 “這是最最重要的原因。
Sriver 是許多人用過的皮,有些人想要更換sriver 不論是想嚐鮮,或是增加球質,或其他理由,個人推薦以下這一張---Andro Plasma 430 不是 380 也不是 470 就是 430。好膠皮很多,但這一張有何特點呢?能夠做為”進階”使用。首先還是先闡明,個人的”進階”意義,因為每個人的進階定義都不同,且以下是以sriver 為前備經驗所寫的。一、 敢發力:全身能協調發力,揮空拍與實打時二者能有七、八成接近。二、 控制球的能力要有水準以上。在實戰上某種熟悉球路能四進三以上,或練習次數來回至少能二、三十球以上。三、 多次的實戰能充份發力後仍感覺球質不夠佳者。這時要是需要在器材上求取某一速度的進階(但是球質一高,必定使得進球穩定率滑落,這是一定要注意的),個人以為要是換了後,分數差了三分以上,可能就是太大,會影響信心,更甚者影響技術的使用,對原本技術沒信心,會想改變擊球觀念、動作。這時就要考慮再換更適宜的器材。那膠皮這麼多 ,為何推薦這一張呢?個人提供以上經驗,供參考:一、是夠軟—吃球深,所謂的”手感”好,這一張應該能達到(不輸給sriver)。在拉弧圈時,能夠拉得轉,不會感覺皮吃不到就飛走。另一張內能膠皮在這一方面,就”手感”差很多,咻一下,就從手上飛走。二、比sriver速度快---在彈擊或扣殺時,能夠加強速度,且仍能有一絲絲的”陷球”感,不會有”碰”就飛的感覺,能夠較有信心的控制方向。三、它是內能膠皮不會縮得厲害第一次貼時,頂多留個1mm就夠第二次再貼也不會縮進板子內,因我用的另一張就縮了快要3mm。四、 “糾正音”:----要扣殺時,若是方向、板型、用力正確,聲音就會很輕脆(打過後就知道那種”脆聲”),扣時若有些許誤差,聲音就差了一些,誤差更大時,聲音就更悶。所以我稱它為”糾正音”等於有一個教練隨時在旁,糾正你一樣,所以這一面膠皮成為個人”推薦 “這是最最重要的原因。
農曆初三---桃園小型積分賽
輸得慘啊!!
但不是重點,而是自己已快要一個月整體發揮得很差,前文PO過的缺點仍然保持的很好!!!!!!
反省:
需要"二線"練習及多球練習,而不再是比賽了。
初三比了應是十場吧,心理仍然無法能將每場、每局的狀態保持很好,生理可以,但是心理無法保持,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二月下旬有二場大比賽,先前要能打出水準以上,一定要"練習"恒久才行。
但不是重點,而是自己已快要一個月整體發揮得很差,前文PO過的缺點仍然保持的很好!!!!!!
反省:
需要"二線"練習及多球練習,而不再是比賽了。
初三比了應是十場吧,心理仍然無法能將每場、每局的狀態保持很好,生理可以,但是心理無法保持,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二月下旬有二場大比賽,先前要能打出水準以上,一定要"練習"恒久才行。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某些人玩音響----就如"鬼上身"一般
看到這一幕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311328
對發燒界不熟的,可能以為是龍爭虎鬥,但如我已退出之人,回首一看,真是千窗百孔的"濫鬥"。
發燒音響界-----它一定曾經是個神話,但不一定是個能傳頌久遠,令人回味的故事。沒碰過的,一定感覺若有所失,進去的也可能滿心歡喜,離開後又可能搥胸頓足---被老婆或老公搥死。
對發燒界不熟的,可能以為是龍爭虎鬥,但如我已退出之人,回首一看,真是千窗百孔的"濫鬥"。
發燒音響界-----它一定曾經是個神話,但不一定是個能傳頌久遠,令人回味的故事。沒碰過的,一定感覺若有所失,進去的也可能滿心歡喜,離開後又可能搥胸頓足---被老婆或老公搥死。
多算勝、少算敗
兵法語:多算勝、少算敗。類比到桌球,真是一針見血。
先說如遇到同積分的選手,我們多會說是"臨場表現"+運勢+經驗。但什麼是臨場表現,為何勝方的臨場是如此的表現,而敗方就是如此表現。
這一切,以為是”心理”佔絕大部份,故直接談論”心理”而先摒棄其他因素。
一定要多算,這不是世界冠軍馬琳的絕招,它代表的是世界冠軍打球需要他,難道你不需要用”它”。
經驗是什麼?你遇到的作文題目有可能一樣,你考駕照的場地可能一樣,你網路一夜情遇到的也可能是多年前的同一個。但是相信我,你遇到的對手,絕不會是你戰勝或戰敗那天所遇到的同一個人。
所以你的經驗,是舊的,幸運的話可能用得到,不幸的話連一分都不相似,難道打球的樂趣在和樂透一般是靠”運勢”,當然答案一定是”不對”。
所以不管是經驗、運勢,臨場取進於”算”。
一、 今天場內的燈光、風向、溼度、場地大小、桌子品牌,球的顏色等你檢視過了嗎?
二、 你檢視對方的器材了嗎?平時對器材是求材若渴,這時難道你沒浮現對方所用器材的意圖、能力、速度、旋轉有認識嗎?
三、 對方一練球的精神、步伐、球感、質量你有”算計”嗎?多數人沒有,因為”贏”的僅是少數,所以只有”少數人”(贏者)會在此時算計。
四、 對方發球的球路一局下來,你算計過有幾種?你接得好,接不好,有幾種?對方第三板的銜接,能有效得分嗎?你算過嗎?
五、 對方對己方的發球有幾種接得好,接不好,己方那幾種發球能銜接得好?你算過嗎?
六、 第一局結束休息時間,你有準備第二局該如何的開局(發球的種類或接發的方式),第一局的優勢如何繼續?第一局的劣勢如何避免或修訂?你的技術戰要變動嗎?(如果有的話!!),接下來的中局?及尾局?你在一分鐘內已了然於胸?
七、 比賽結束了,你對今天的勝利做了那幾項總結,不幸得敗了又做了那幾項總結?下次遇到他,該如何?遇到別的選手,也能一樣的方式嗎?
平時對器材如數家珍的我,在對戰中,為何不能應用我的”知識優勢”?平時勤練”某項技術”的我,為何對戰中,無法發揮此技術?平時網上滔滔不絕的我,在休息時竟然腦中一片空白到比賽結束,都想不出一點技戰術?平時愛看比賽片的我,為何對對手的表現,一點都無法判斷是好、是壞?
多算勝、少算敗~~~~~ 不是不算,只是不常”算”而已。不是不會”算”,僅是不想”算”~~~~~~~~~` 真不知要敗到何時?
先說如遇到同積分的選手,我們多會說是"臨場表現"+運勢+經驗。但什麼是臨場表現,為何勝方的臨場是如此的表現,而敗方就是如此表現。
這一切,以為是”心理”佔絕大部份,故直接談論”心理”而先摒棄其他因素。
一定要多算,這不是世界冠軍馬琳的絕招,它代表的是世界冠軍打球需要他,難道你不需要用”它”。
經驗是什麼?你遇到的作文題目有可能一樣,你考駕照的場地可能一樣,你網路一夜情遇到的也可能是多年前的同一個。但是相信我,你遇到的對手,絕不會是你戰勝或戰敗那天所遇到的同一個人。
所以你的經驗,是舊的,幸運的話可能用得到,不幸的話連一分都不相似,難道打球的樂趣在和樂透一般是靠”運勢”,當然答案一定是”不對”。
所以不管是經驗、運勢,臨場取進於”算”。
一、 今天場內的燈光、風向、溼度、場地大小、桌子品牌,球的顏色等你檢視過了嗎?
二、 你檢視對方的器材了嗎?平時對器材是求材若渴,這時難道你沒浮現對方所用器材的意圖、能力、速度、旋轉有認識嗎?
三、 對方一練球的精神、步伐、球感、質量你有”算計”嗎?多數人沒有,因為”贏”的僅是少數,所以只有”少數人”(贏者)會在此時算計。
四、 對方發球的球路一局下來,你算計過有幾種?你接得好,接不好,有幾種?對方第三板的銜接,能有效得分嗎?你算過嗎?
五、 對方對己方的發球有幾種接得好,接不好,己方那幾種發球能銜接得好?你算過嗎?
六、 第一局結束休息時間,你有準備第二局該如何的開局(發球的種類或接發的方式),第一局的優勢如何繼續?第一局的劣勢如何避免或修訂?你的技術戰要變動嗎?(如果有的話!!),接下來的中局?及尾局?你在一分鐘內已了然於胸?
七、 比賽結束了,你對今天的勝利做了那幾項總結,不幸得敗了又做了那幾項總結?下次遇到他,該如何?遇到別的選手,也能一樣的方式嗎?
平時對器材如數家珍的我,在對戰中,為何不能應用我的”知識優勢”?平時勤練”某項技術”的我,為何對戰中,無法發揮此技術?平時網上滔滔不絕的我,在休息時竟然腦中一片空白到比賽結束,都想不出一點技戰術?平時愛看比賽片的我,為何對對手的表現,一點都無法判斷是好、是壞?
多算勝、少算敗~~~~~ 不是不算,只是不常”算”而已。不是不會”算”,僅是不想”算”~~~~~~~~~` 真不知要敗到何時?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業餘桌球玩家---最適合的小型技術戰套路------二線打法
業餘沒人教導,自行摸索式的打球,至少要練習這個技戰法,就是兩線打或回兩線之法。自己可以做攻擊方或防守方。攻擊方就是主攻一點,而防守方要將球擋到左、右的兩角,讓攻擊方能用, 至少有四變化。
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
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
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
它的好處有:攻擊方:一、能練習正手及側身的扣殺球及弧圈球的拉法。
二、能練習腳步的移動,特別是正手直線位的拉直線在這個技戰術中會使用得很頻繁,讓接發球時,對手偷發正手位時能加強處理。
三、側身的習慣養成,側身不能僅靠判斷,而是需要對球”預”判且有”信心”移動”適宜的腳步。預判----看到起手勢就大略知道這球的方向及攻擊法。信心---有信心才”敢”使用。適宜---腳步的大小、擊球的站位等。
五、 不複雜的練習—對手只要是有球齡以上多能配合練習,當然板數是愈多愈好。
六、 不僅能練習習慣性的斜線攻擊,更能練習較困難的”直線”攻擊,線路變化在業餘是較難的,而此項技術法能將直線攻擊練得更純熟。
防守方
一、 站能練習正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正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正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二、 能練習反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反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反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三、 多板數後,雙方已練得純熟。這時就能增加不僅光是穩穩得擋球,也能使用反手加力推、彈、反拉,或正手反拉再加上快帶等,這些很進階的技術,同樣能使用這套很方便的技戰術就能達成。
四、 能以正手練習,也能以反手練習擋球,而且是擋直線及斜線,這在實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也都是實戰中最常遇到的球路,所以能加強實戰的實力。能練得純熟就表示不易失誤,自己不失誤,就是對手壓力增加,也容易失誤。
這套二線的技戰術法,個人覺得很適宜非選手的玩家型選手,就是因為經濟、時間、空間等因素無法有教練、球館、陪練員練習時,自己在普通球館就能找到的最適宜練習方法。有很多玩家級對桌球非常熱愛,但是限於許多因素實在無法能有”系統”的綜合練習,但是光是練這一套二線球路的技戰術套路,相信就能滿足很多的需求才是。十分鐘能練,二十分鐘能練,即使是一小時,它仍能滿足這個運動時間的。
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
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
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
它的好處有:攻擊方:一、能練習正手及側身的扣殺球及弧圈球的拉法。
二、能練習腳步的移動,特別是正手直線位的拉直線在這個技戰術中會使用得很頻繁,讓接發球時,對手偷發正手位時能加強處理。
三、側身的習慣養成,側身不能僅靠判斷,而是需要對球”預”判且有”信心”移動”適宜的腳步。預判----看到起手勢就大略知道這球的方向及攻擊法。信心---有信心才”敢”使用。適宜---腳步的大小、擊球的站位等。
五、 不複雜的練習—對手只要是有球齡以上多能配合練習,當然板數是愈多愈好。
六、 不僅能練習習慣性的斜線攻擊,更能練習較困難的”直線”攻擊,線路變化在業餘是較難的,而此項技術法能將直線攻擊練得更純熟。
防守方
一、 站能練習正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正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正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二、 能練習反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反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反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三、 多板數後,雙方已練得純熟。這時就能增加不僅光是穩穩得擋球,也能使用反手加力推、彈、反拉,或正手反拉再加上快帶等,這些很進階的技術,同樣能使用這套很方便的技戰術就能達成。
四、 能以正手練習,也能以反手練習擋球,而且是擋直線及斜線,這在實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也都是實戰中最常遇到的球路,所以能加強實戰的實力。能練得純熟就表示不易失誤,自己不失誤,就是對手壓力增加,也容易失誤。
這套二線的技戰術法,個人覺得很適宜非選手的玩家型選手,就是因為經濟、時間、空間等因素無法有教練、球館、陪練員練習時,自己在普通球館就能找到的最適宜練習方法。有很多玩家級對桌球非常熱愛,但是限於許多因素實在無法能有”系統”的綜合練習,但是光是練這一套二線球路的技戰術套路,相信就能滿足很多的需求才是。十分鐘能練,二十分鐘能練,即使是一小時,它仍能滿足這個運動時間的。
業餘必練的基本技戰術----兩線打法
業餘沒人教導,自行摸索式的打球,至少要練習這個技戰法,就是兩線打或回兩線之法。自己可以做攻擊方或防守方。攻擊方就是主攻一點,而防守方要將球擋到左、右的兩角,讓攻擊方能用, 至少有四變化。
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
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
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
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
它的好處有:
攻擊方:
一、能練習正手及側身的扣、拉多球。
二、
業餘選手的最佳練習技戰術------兩線交換
業餘沒人教導,自行摸索式的打球,至少要練習這個技戰法,就是兩線打或回兩線之法。
自己可以做攻擊方或防守方。攻擊方就是主攻一點,而防守方要將球擋到左、右的兩角,讓攻擊方能用正手+側身或是正手+反手。
錯誤的練習----遺害很久啊
沒經過正式教導的桌球或沒人緊盯僅靠自己練習,沒人糾正的話,常會犯很多的錯誤。
像是一直線的拉、搓練習,沒有變換線、落點練過久有助於球點的掌握,但是卻易犯真正比賽時,球的落點會制式化而沒有大腦處理後的變化,易被掌握。
如對手從他的正手方,到自己的正手方,如用搓的,可能又搓回對手的正手,剛好被起板;左邊也幾乎是同樣情形。所以一邊練習時,一定要能有"糾正"的器材或人。
像是一直線的拉、搓練習,沒有變換線、落點練過久有助於球點的掌握,但是卻易犯真正比賽時,球的落點會制式化而沒有大腦處理後的變化,易被掌握。
如對手從他的正手方,到自己的正手方,如用搓的,可能又搓回對手的正手,剛好被起板;左邊也幾乎是同樣情形。所以一邊練習時,一定要能有"糾正"的器材或人。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最近應"修正"及"加強"的技術
PS 不能怕失誤,就將某該用技術不用,或者是"放慢",一定要"堅持"下去,平時就要苦練這些"缺失"。
一、接發球用"搓"來過度---這是非常需要的 而且要"質"很高,讓對手不能起板就達到目標,而不是為了"搓"死對手。質高有四:路線、落點、旋轉、速度。搓"長"比短容易,也不失誤。
二、正手一定要有自信,除非是很短球,一定"能"拉起來,且質量要高。
三、正手的搓球----至少要能"搓一板"質量高的,與第"二"點相配合。
四、正、反手搓後,一定要準備"快帶"或至少要能"擋"下一板,或反拉。簡單程度是 擋> 快帶 >反拉。 但一定要讓自己養成較難的"快帶、或 反拉",即使失誤,也在所不惜。
五、發球要增加"質"量。
六、反手拉球要能控制到對方"反手位"的大角,或至少能拉二條線(直線及斜線)
七、擊球不要怕慢,擊不到,等球來再發力打出。
八、第三板,對方搓正手位出檯,很旋球,這時用跨步擊球時,用"撞"多一些,不能"純拉"會易下網。
九、發"奔球"時,一定要準備反手彈球,正手"快帶",即使失誤也要"快彈、快帶"才可以,才不會失去機會,反而給對手機會。
十、快挑、撥時:一定要"手腕"放鬆,先亮拍面,再蓋回去,且動作要"隨勢"去到對方桌子的感覺,還要加上"重心"如沒有重心一起過去,則一定失誤多,所以"重心"為感覺"之首要"。
十一、搓球要有"落點"的積極意識,雖然目前的"搓"技術還很差,要搓進,搓好都很難,但是仍然要有此意識,不然以後會養成習慣,變成"消極性"搓球,再改也來不及;也就是即使失誤,也要如此做。
一、接發球用"搓"來過度---這是非常需要的 而且要"質"很高,讓對手不能起板就達到目標,而不是為了"搓"死對手。質高有四:路線、落點、旋轉、速度。搓"長"比短容易,也不失誤。
二、正手一定要有自信,除非是很短球,一定"能"拉起來,且質量要高。
三、正手的搓球----至少要能"搓一板"質量高的,與第"二"點相配合。
四、正、反手搓後,一定要準備"快帶"或至少要能"擋"下一板,或反拉。簡單程度是 擋> 快帶 >反拉。 但一定要讓自己養成較難的"快帶、或 反拉",即使失誤,也在所不惜。
五、發球要增加"質"量。
六、反手拉球要能控制到對方"反手位"的大角,或至少能拉二條線(直線及斜線)
七、擊球不要怕慢,擊不到,等球來再發力打出。
八、第三板,對方搓正手位出檯,很旋球,這時用跨步擊球時,用"撞"多一些,不能"純拉"會易下網。
九、發"奔球"時,一定要準備反手彈球,正手"快帶",即使失誤也要"快彈、快帶"才可以,才不會失去機會,反而給對手機會。
十、快挑、撥時:一定要"手腕"放鬆,先亮拍面,再蓋回去,且動作要"隨勢"去到對方桌子的感覺,還要加上"重心"如沒有重心一起過去,則一定失誤多,所以"重心"為感覺"之首要"。
十一、搓球要有"落點"的積極意識,雖然目前的"搓"技術還很差,要搓進,搓好都很難,但是仍然要有此意識,不然以後會養成習慣,變成"消極性"搓球,再改也來不及;也就是即使失誤,也要如此做。
搓球---該如何搓?
以接發球來說--對我是最難的,老是接不好,今天試著用三種方法來試看看。
右側下旋--指的是我的右手方向,也就是對方用正手發正常球。
左側下旋----對方用"反"手發的意思。
第一種面對右側下旋--很旋---應該是用拍面稍朝對手,以"鏡子"處理(左上朝右下擊球)。球擊拍的下緣。若是不旋而較快時,擊拍的中部。但要改過的是--不要再用平面(平行於桌面)的方面切回,這樣的球高、低很難控制,等於是靠運氣一樣。
左側下旋-------同"鏡子原理"時,(右上朝左下)切,球擊拍下緣,其他同上的處理。
正手接也一樣,所以正反手接球,皆會有"交叉"的接球方式出現。
以上是以"想像"完成,往後幾天要"實練"才能知結果。
右側下旋--指的是我的右手方向,也就是對方用正手發正常球。
左側下旋----對方用"反"手發的意思。
第一種面對右側下旋--很旋---應該是用拍面稍朝對手,以"鏡子"處理(左上朝右下擊球)。球擊拍的下緣。若是不旋而較快時,擊拍的中部。但要改過的是--不要再用平面(平行於桌面)的方面切回,這樣的球高、低很難控制,等於是靠運氣一樣。
左側下旋-------同"鏡子原理"時,(右上朝左下)切,球擊拍下緣,其他同上的處理。
正手接也一樣,所以正反手接球,皆會有"交叉"的接球方式出現。
以上是以"想像"完成,往後幾天要"實練"才能知結果。
拉球動作,最後一個"往前帶"的動作,不能短少
原本以為自己的拉球動作算是"標準級"的,奈何常被說不標準,自己也覺察不出,那裡有誤。
今天再回想、模仿中,發覺有些球我的動作很完整,像是第三板對手搓過來我的近反手,我側身強拉到對手位時,整個手都會到對手桌的感覺,那球自己感覺就是會進。
但是在練習時,這樣的動作明顯很少,都是做一半就將手回歸,而少了"順球往前"的動作,所以自己也常覺得,怎麼練習時也"常"失誤啊!!!
這個習慣,是最近要改正的。
今天再回想、模仿中,發覺有些球我的動作很完整,像是第三板對手搓過來我的近反手,我側身強拉到對手位時,整個手都會到對手桌的感覺,那球自己感覺就是會進。
但是在練習時,這樣的動作明顯很少,都是做一半就將手回歸,而少了"順球往前"的動作,所以自己也常覺得,怎麼練習時也"常"失誤啊!!!
這個習慣,是最近要改正的。
發球太多種-----量多質不精
發球--原以為是所有技術中最純熟,練得最勤所以應有最致命的武器的。
但是近一個月來的發球,簡直"尤如幼稚園"生般的不堪。
比賽中發得,只能用"能進桌"就可以了,自己竟然還沒有發覺呢!!
經過球友的指證後,再反省覺得自己的發球真的"有退步"許多,所以昨、今特別再練一下手感。
發球種類太多,但是能連接第三板的其實有限,所以種類過多,其實等於沒有,而且也影響其他發球的練習量,所以近期先以質精,能連接第三板的發球為主,次要發球技術,等有更多時間且連接第三板成熟才能用於比賽使用。
過往的假動作多,但其實要"唬"人並不容易,反而是影響自己的"質",所以現在以轉不轉為主就好了。揮拍時要充份利用腰、小手臂、手腕和"速度"才能達到完全,且動作不用"快"吃久一點的皮,能使質量更好,要"球快"的話,就是擊球點,球擊拍位置抓好即可,很動作大不大---(這也難唬人,以後也可以不需練"快速"揮拍的假動作)沒關係的。
反省精要結果:
長球要有讓對方即使抽,也抽不起來的自信。
短球旋轉一定要夠,不能"轉不轉球"常是以"不轉"居多,這樣對手不會害怕。
積分二千以下的,還是較怕長球,這是實戰得知,個人發短球都不會怕,反省結果,就是自己的短球,質量過低,否則應該是"短球"不會接才對,因為二千以下的選手,仍然以"長球"為主,照理,短球是較不會接的。
但是近一個月來的發球,簡直"尤如幼稚園"生般的不堪。
比賽中發得,只能用"能進桌"就可以了,自己竟然還沒有發覺呢!!
經過球友的指證後,再反省覺得自己的發球真的"有退步"許多,所以昨、今特別再練一下手感。
發球種類太多,但是能連接第三板的其實有限,所以種類過多,其實等於沒有,而且也影響其他發球的練習量,所以近期先以質精,能連接第三板的發球為主,次要發球技術,等有更多時間且連接第三板成熟才能用於比賽使用。
過往的假動作多,但其實要"唬"人並不容易,反而是影響自己的"質",所以現在以轉不轉為主就好了。揮拍時要充份利用腰、小手臂、手腕和"速度"才能達到完全,且動作不用"快"吃久一點的皮,能使質量更好,要"球快"的話,就是擊球點,球擊拍位置抓好即可,很動作大不大---(這也難唬人,以後也可以不需練"快速"揮拍的假動作)沒關係的。
反省精要結果:
長球要有讓對方即使抽,也抽不起來的自信。
短球旋轉一定要夠,不能"轉不轉球"常是以"不轉"居多,這樣對手不會害怕。
積分二千以下的,還是較怕長球,這是實戰得知,個人發短球都不會怕,反省結果,就是自己的短球,質量過低,否則應該是"短球"不會接才對,因為二千以下的選手,仍然以"長球"為主,照理,短球是較不會接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