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桌球系統簡介(五)-- 業餘桌球玩家---最適合的小型技術戰套路------二線打法
一、練習量無法增多。
二、常自嘲只是"練習型"而非"比賽型。
三、覺得練習太單調
正文:
業餘沒人教導,自行摸索式的打球,至少要練習這個技戰法,就是兩線打或回兩線之法。自己可以做攻擊方或防守方。攻擊方就是主攻一點,而防守方要將球擋到左、右的兩角,讓攻擊方能用, 至少有四變化。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它的好處有:攻擊方:一、能練習正手及側身的扣殺球及弧圈球的拉法。二、能練習腳步的移動,特別是正手直線位的拉直線在這個技戰術中會使用得很頻繁,讓接發球時,對手偷發正手位時能加強處理。三、側身的習慣養成,側身不能僅靠判斷,而是需要對球”預”判且有”信心”移動”適宜的腳步。預判----看到起手勢就大略知道這球的方向及攻擊法。信心---有信心才”敢”使用。適宜---腳步的大小、擊球的站位等。五、 不複雜的練習—對手只要是有球齡以上多能配合練習,當然板數是愈多愈好。六、 不僅能練習習慣性的斜線攻擊,更能練習較困難的”直線”攻擊,線路變化在業餘是較難的,而此項技術法能將直線攻擊練得更純熟。防守方一、 站能練習正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正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正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二、 能練習反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反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反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三、 多板數後,雙方已練得純熟。這時就能增加不僅光是穩穩得擋球,也能使用反手加力推、彈、反拉,或正手反拉再加上快帶等,這些很進階的技術,同樣能使用這套很方便的技戰術就能達成。四、 能以正手練習,也能以反手練習擋球,而且是擋直線及斜線,這在實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也都是實戰中最常遇到的球路,所以能加強實戰的實力。能練得純熟就表示不易失誤,自己不失誤,就是對手壓力增加,也容易失誤。這套二線的技戰術法,個人覺得很適宜非選手的玩家型選手,就是因為經濟、時間、空間等因素無法有教練、球館、陪練員練習時,自己在普通球館就能找到的最適宜練習方法。有很多玩家級對桌球非常熱愛,但是限於許多因素實在無法能有”系統”的綜合練習,但是光是練這一套二線球路的技戰術套路,相信就能滿足很多的需求才是。十分鐘能練,二十分鐘能練,即使是一小時,它仍能滿足這個運動時間的。
桌球系統簡介(四)-- 比賽時--臨場替代教練之法
此法當然無法完全替代教練,但是總比沒有教練臨場指導來得好。
就是先寫好一些問題,在臨場比賽時可以請隊友幫你注意、記錄後也能有一些指導的作用發生。
一、對方善得分之”發球”、會失分之”接發球”。例如:請隊友指出,(善得分)對方發自己的正手短球就會失誤,或回的路線常是正手位就被扣殺等。
二、己方善得分之”發球”、會失分之”接發球”。例如: 請隊友記錄,自己發的那顆球,對手不在乎,甚至直接挑、拉得分,下一局就不要發這顆球。
三、自己臨場常會發生之缺點(平時就常發生):例如(以筆者為例)
1、鬆握拍,以小手臂打球。
2、注意對方發球的瞬間。
3、沒有拉直線球。
4、發球質量差(不夠轉、快)、少落點(都長球反手位)、線路變化(無直線)等。
寫下成紙條,交給別人,甚至放在口袋中沒隊友時也能提醒自己。
如果這樣在五局中,平均能多得一分,那很可能就是轉敗為勝的關鍵,簡單工作何樂不為。
菁華版(影印版)
一、對方善得分之”發球”、會失分之”接發球”。
二、己方善得分之”發球”、會失分之”接發球”。
三、自己臨場常會發生之缺點(平時就常發生):
1、鬆握拍,以小手臂打球。
2、注意對方發球的瞬間。
3、沒有拉直線球。
4、發球質量差(不夠轉、快)、少落點(都長球反手位)
、線路變化(無直線)等。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對桌球的"理解" part 1
大陸點評常提到對"桌球的理解",包括了旋轉的理解,步伐的理解等。
這就和哲學有相關。如果就”需要思考其背後的原因”來說的話,二者有相同之處。
為何孔令輝的拉球是這樣的弧度、引拍的距離,跨腳的寬度、拍形等,和同樣實力的王勵勤、馬琳、王皓等都不同。但是在異中又有相同之處:他們站得”穩”,擊球時整個很放鬆,即使是世界大賽的冠亞軍賽時;擊球很紮實、腳步都以到位等;要說不同,又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的背後之因,不同之處的背後之因,而這樣的”思考”就類似於哲學的思考。 絕對是主觀,但是我們能儘量做到主觀上的客觀(這幾年愛用的詞,也沒再多讀書,還是用此詞表達)。 而這樣的”思考”也就造成對桌球的愛好者形成幾類的分野,一是不愛思考,但能模仿得很像的:球員學球,教練一教,經過相對上較短時間,學員就能將教練教的演練的很類似(相對上)。 另一種,教練說的,必須經過個人的整理,同意的才有辦法繼續學習,且因心理上的同意在學習的態度上會較快。而不同意的,雖然會學習,但是心理上的不完全認同會產生動機不足,導致學習產生緩慢進展。
以前二者而言,是第一或第二較好,對未來的進展會有有大的潛力,而贏得比賽。
這需要幾個軸線來表示:(就如目前所慮及的就有四個題目)
時間:時間不足,應是第一種。
熟練度:熟練度一樣,是第二種,在雙方互動下,第二種更能靈活運用戰術。
天生能力
思考能力
為何無法將每一顆視為第一顆球來打:?
很多的敘述中或球員經驗中都會提及到在關鍵時期間10::9 or 9:10 或是丟士時,要如何打,很多人回應就是將他忘記,回到第一顆球來打。說來容易,但是為何少數人能做到,既然這麼簡單,為何國手、世界級選手、世界前十名的高手,仍然常在關鍵時期丟球,輸了整場比賽。原因當然是很多,但至少思考下就有,如果想成第一顆球,到底要發那一顆,上旋,但是你不考慮前幾局對手接發球的優缺點嗎? 自然要考慮,考慮後還有可能是完全忘記情境回到第一顆的情境嗎?當然不可能。
待續~~~~~~~~~~~~~~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轉貼好文-—論桌球削球與防守訓練之觀念
李玉麟 /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運健休系
安振吉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體育室
壹、前言削球選手有沒有未來?這個問題一直是桌球界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這一次2008年奧運桌球比賽,南韓隊放棄了世界排名較好的朱世赫,改派尹在榮小將,雖然在雙打比賽上有很好的調度,但,南韓在分組時差點輸給台灣隊,剩下的幾場比賽,柳承敏與尹在榮在比賽期間上並沒有調整到最佳狀況,其成績算是維持預期目標,榮獲第三名,其南韓教練團是否會檢討當初的抉擇;反觀,奧地利有了削球手陳衛星的加持,另外加上曾獲世界冠軍的席拉格,最終以奧運第四名之態自居,對於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強權環伺、算是跌破專家眼鏡,也顯示出有削球選手的隊伍,並不是沒有機會。其實,有很多例子可以反駁削球選手沒有未來,前提是掌握正確的技巧,例如:中國隊長期伏兵,都是削球選手擔當;且防守削球打法也是桌球比賽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它可以頻繁的製造有吸引力的相持球,以此來滿足觀眾與媒體,讓觀眾覺得比賽是有價值的;連國際桌總主席沙拉拉也不忌言的表示「我相信削球選手的比賽能夠引人入勝,觀眾也非常喜歡削球這種打法,我們也在考慮怎樣來給削球選手更多的機會,以促進這種打法」的內心話(乒乓世界,2003)。即使,目前比賽各國家都把很多有天份與資質的選手都轉型為攻擊型打法,因為通常會有這樣的假設提出來:「防守型球員在比賽中比較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績」,我們也對這個課題進行了很多的討論與技術剖析,嘗試著對這種防守型球員的訓練進行突破,能對提出一些看法來促進國內防守型選手的成長與機會。
貳、削球打法的沒落削球打法奇妙無窮,威力也跟其他打法不分軒轅,但近年來卻不被教練青睞,主要造成削球打法落後,瀕臨消失的原因,統整中國相關文獻,如表一所述:
表一造成削球打法落後的學者統整觀點
作者
年代
觀點
魏利婕、史桂蘭任國強
2006
科研、器材、意識、技術、訓練、政策、選才
王豔
2006
歐洲弧圈球技術的崛起;認識不足;相關研究不足;戰術意識不明確
黃耀東、蔡德亮
2006
歐洲弧圈球技術的崛起;削球的主動與被動的問題;削球打法培養難度較大;對削球打法研究不夠
由表一來看,不可否認的,科研、技術、訓練是最大瓶頸;如何著墨在這三個面向的改變,也將是另一個契機的產生。下述為沒落原因分析:一、科研方面停滯不前、專業知識認知不足:(一)多年來振興削球打法僅是口頭上,對削球打法一直在走下坡,如何擺脫這種落後局面深入研究非常的少,例如,快攻打法落後時,傾力研發快攻因應之道,而削球打法落後卻沒有;況且教練與選手本身對削球技術與專業訓練懵懵懂懂,沒有得到系統整合和推廣,對削球打法非常不利(魏利婕等,2006;王豔,2006)。(二)回球時旋轉問題,力量發力會影響整個環節,進攻選手出力動作會由後下往前上,運用腿部瞪地發力、身體轉動、上臂帶動前臂、迅速內收前臂、手腕發力摩擦球體,身體重心上提,會比削球選手由後上往前下的屈腿發力動作,不易藉助腿部力量、手臂是以前臂為主,少借用上臂力量;故力量使用上,削球略遜於進攻。(三)器材研究方面,內建快速膠皮與快速膠水的研發,加強了擊球時的速度與旋轉,對攻擊選手有利;削球選手長顆粒比例調整,回球時變化性較不明顯,且使用快速膠水,對控制與壓低回球軌跡,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不過值得一提,最近國際桌總(I.T.T.F)剛通過使用無機膠水,除了防止有毒膠水使用外,也對速度上有稍微限制;也預計規劃要讓網子高度提高,球體加大,都可讓球的速度與旋轉降低,而增大削球選手的生存空間。二、技術方面創新不易、訓練觀點需重新調整:目前削球技術打法常講「轉、穩、低、變、攻」:轉:以加轉為基礎,由轉與不轉的結合變化牽制,擾亂對方,進而爭取主動、積極的得分手段之一。穩:提高削接弧圈球的穩健性,特別是削對方連續衝拉的高質量弧圈球,減少削球中的無謂失誤,是對削球型選手的最基本要求。低:儘量降低削球的弧圈,減少常被對方衝殺而造成的被動與失分。變:不但有旋轉的變化,還要有落點、節奏等變化。攻:提高主動進攻和攻削結合能力,是主要得分手段。(王艷,2006)技術層面一定繞著這五字訣來執行,以2002年世界杯錦標賽為例,南韓隊朱世赫更多使用連續攻擊、弧圈、對拉、對攻,創造了下旋的防守技術與上旋進攻技術,形成球性與節奏強烈反差的新風格外,是不是有另一個思考邏輯出現,是削中帶攻?還是攻中帶削?目前國內削球選手技術訓練模式,都是以削球為主,佔了訓練時間絕大部分的時間,攻擊技術訓練時間不足,往往有攻擊機會,也不見得可以把握;反觀國外削球選手的比賽,以削球技術處理正手位的球慢慢減少了,反而增加了弧圈相持球與攻削結合技術,我們覺得,是否應以正手攻中帶削,反手削中帶攻,將技術重心改為攻擊為主要訓練模式。
參、削球防守練習改善要項「從所有學習開始」,是我們提出如何選擇與培訓削球防守型球員的步驟,在這部分中,現在的球員應該攻守兼備,完備的基礎訓練必不可少;我們也會舉出學習削球防守型打法的練習。下述則針對初學削球防守打法的訓練要點進行探討:一、何時開始進行防守型打法的訓練現代化的削球防守技術系統更趨於為一種全方位的系統,為了達到更高程度上的成功,球員可以利用每一次出現的機會來進行進攻。在轉型為防守型球員以前,應該讓球員練習適用所有的打法,這樣可以使球員更容易轉型。起初防守型球員的基礎訓練和進攻型球員的基礎訓練沒有什麼不同,反之亦然。如果以國內兒童接觸桌球訓練來看,嘗試讓小學生且還處於基礎訓練階段的球員,實施拋球,下切和放高球(釣魚打法)的短期的結合訓練,每個進攻型球員也需要學習這些。最佳的轉型時間當然不一定的,因為這取決於很多個人方面的因素,比如訓練時間、開始年齡、身體年齡(在心理成長上有多大的發展)...等等,當然身高也需要被注意。如果以歐洲選手在國際上技術呈現來看,突發出現的長削球、後台放高球,其實都是早期必備的技術訓練。二、誰將能成為成功的防守型球員選擇防守型球員的很重要一點是積極的看待轉型,國內基層教練常充斥著有練不起來者轉換成防守型選手的觀念,實屬不對,是否應該換個角度想,球員應該是通過積極的方面來選擇防守型球員而不是因為消極為前提。在基礎訓練時對球員進行初期的防守打法的培訓,這對於積極的尋找防守型球員是很有幫助的,以下是判斷球員轉型的要點(Niklas,2008):(一)心理素質:將成為防守型球員的人,應該對特殊角色感到自在。一個防守型球員應該從性格上來講非常有耐心,當然也要能在關鍵時刻找到制勝點。他必須對作為一個特殊角色感到自在,因為他通常都進行特別的訓練,在團體訓練時也佔據著一個特殊的位子。有時讓他和隊員們對打,有時也要對他進行單獨訓練。他應該覺得高興,尤其是經由他設計之後,變換的正反弧圈球或更換技術成功時,迫使對方出現失誤的時候。(二)協調條件:空間感和良好的球感是重要的前提,這裏指的是方向感(Reaktions- fähigkeit)和差距感(動覺的區辨,Orientierungsfähigkeit)。方向感:人體在空間與時間中,對於位置改變的確定以及這種能力在空間、時間和方向的預感和動作控制。動覺的區辨:對於一個目標實現的可能正確判斷和個別的動作階段、以及力量輸出(例如在空間中精確地動作演練)。或是個人動作經過運動時間與空間的特徵,肌肉接受信息後產生不同的收縮反應程度,並加以處理。(Hirtz,1985)防守型球員應該能夠準確的估計球和球桌之間的距離,即使距離非常大時,也同樣能夠準確的估計。他應該用球拍變化來回擊球,因此需要有很好的球感。(三)預估:誰只作防守,就不會有機會。防守型球員不應該被動而是主動。這意味著要瞭解,怎樣迫使對手作出適合自己打法的反應。在這裏必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技術回擊回來什麼樣的影響。所以,防守型球員應該具備非常好的球感,身體強壯,有耐心,有攻擊能力,並且能適應特殊的訓練。三、在轉型初期有什麼需要注意?首先要使球員有正確的概念,也應該先告訴他有什麼缺點和優點,並給他一段時間直到他最後決定學習這種打法。就我們的經驗來看,在轉型之前,應該給他周圍的人解釋清楚這個打算,尤其是家長,因為早期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家長產生負面的評價,例如:二線選手練不起來、作為一個防守型球員不可能很成功。在開始轉型訓練後,應該馬上對使用的球拍進行更換。開始階段,推薦使用球拍海綿不宜太厚,正反面需異質膠面(正膠與反膠)。正膠(顆粒)的選擇非常重要,這樣會讓球員在發揮技術時產生節奏變化與旋轉變化,進而擾亂對手。四、防守技術的基礎訓練最先要學習的是正反手擊球互換。建議一般從反手防守訓練開始,使用正確的球拍,會使訓練明顯輕鬆。在同時也進行正手攻擊的練習。防守技術的基本結構是從後上到前下,進攻技術則是由後下往前上。我們參考比賽錄影帶、相關書籍知識和本身經驗傳承,提出圖一防守打法的訓練系統與四種削球防守型練習方法,最開始訓練一邊的防守和另一邊的進攻技巧;在正手和反手的防守技術穩定後,就可以結合同一邊的進攻和防守。
圖一:防守打法的訓練系統(略)
練習一:反手防守學習與正手弧圈過渡
練習二:正手防守學習和反手攻擊的結合這兩個簡單的練習顯示出如何讓球員從防守轉換到攻擊,這需要通過一個轉位的動作;在多次對角線防守型打法之後,找到可以進攻的時機。
練習三:近身防守學習
練習四:步法運動的加強練習:前進與後退這兩種練習是防守方常遇見的狀況,用肘部和腿部的前後運動來防守。注意這一種技巧練習,應該在正反手防守技術完全掌握後才可以使用。五、多球訓練是防守打法最好的訓練當人們決定訓練一個防守型球員後,人們應該清楚這需要大量的時間。為了使球員掌握防守的基本技巧,最開始時多球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初期同儕之間,沒有人有能力能夠作為攻擊者對防守方實施如此大量的弧圈球。多球訓練只是用於普通的訓練,作為一個現代的防守型球員,應該完全掌握兩種打法:防守和進攻。因此在基礎訓練上需要的時間要大大高於單一進攻打法球員訓練的時間。當然,針對削球者在比賽情境中所刺激的能量系統,將是多球訓練的準則,而不是一昧地將整籃球做完,需做分段而讓其保持訓練品質,延遲疲勞。
肆、結語國際間與國內常用一句歇後語來數落中華桌球隊:「只要遇到中華隊,先派出削球選手,就先贏了一半。」除了欲退休的蔣澎龍之前對削球選手偶有佳績外,莊智淵、張雁書、年輕一輩的江宏傑、吳志祺、陳建安,遇到削球選手都不太有信心,技術發揮也綁手綁腳;其歸因除了國內教練不重視,莘莘學子較不選擇削球打法來訓練,國內無優秀削球選手來適時刺激,亦尋無好的削球選手來做培訓,所以,遇外國削球選手成績時總是不盡理想。反觀國外,中國削球選手已有慢慢漸增的現象(魏利婕、史桂蘭,2006),德國Niedersachsen(下薩可森洲)的桌球協會,也培訓出Thomas Schroder(歐洲青少年冠軍),Ruwen Filus(歐洲學生冠軍)Jessica Wirdemann(歐洲聯賽女子團體冠軍)和Rosalia Stahr(衛冕歐洲青少年組女子冠軍)四位優秀削球選手(Niklas,2008),值得國內教練深思。我們希望,可以讓防守作為最新的競賽能力且成為一項標誌,也讓更多的人對削球打法感到好奇。在「能教(具本質學)、會教(好的方法)、肯教(熱誠用心)」的訓練品質教育中,對嘗試削球訓練的選手給予灌輸削球不是劣者,而是奇兵,是另一種能力之表現,變化攻、防、頻率交換間取得優勢;也經由Martin等人(1980)所提出的體能發展敏感階段中6到10歲是發展協調、速度與反應能力的最佳時段,特別加強削球選手協調能力中的節奏變化、方向感與差距感與實際技術結合的訓練,而非單一訓練(Schramm,1987);以及加強步法移動、瞭解回擊後所產生的球路與旋轉,積極主動進攻訓練,不再一昧地防守,期待對方失誤。深信在未來的各種比賽中都可以看到:防守也可以生存,所有的人都驚訝於在現代桌球中一切的可能性。文獻王艷(2006):乒乓球削球打法技戰術的發展趨勢。中國體育教練員,頁61-63。沙拉拉(2003):我從內心偏愛削球。乒乓世界,第10期:13。黃耀東、蔡德亮(2006):乒乓球消球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湖北體育科技,第25卷、第4期,頁452-454。魏利婕、史桂蘭(2006):乒乓球削球打法的現況與持續發展的可行性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29卷,第12期,頁1709-1711。魏利婕、任國強(2006):對乒乓球削球打法瀕臨消失原因的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40卷,第11期,頁74-74。Hirtz, P.(1985). Koordinative Faehigkeiten im Schulsport. Berlin: Volk und Wissen.Martin, W., Nicolaus. J., Ostrowski, C., Rost, K. (1980): Handbuck Kinder- und Jugendtraining. In: Deutscher Kanuverband.Niklas, O (2008). Abwehrtraining im Tischtenis. Tischtennis, (5), 26-28. Deutsch Tischtennis Bundes(DTTB).Schramm, E.. u. A. (1987). Sportschwimmen. Berlin (DDR).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既然有教學片、為何仍學不會桌球
桌球算是教學、學習資料最多的運動項目之一了。無數高手拍的教學片,只要是有心幾乎都看過各式打法的教學片。但為何仍學不會,或達其幾分之幾的地步(多數)。
原因:沒熟練,練習度不足。
只得其形。以正手拉弧圈,所有教學片都示範過了,但是看過十片、十種、十人以上的示範時,有無人可說,他已捉到重心,實戰時已達其某種程度。很少,是吧!
因為只學得其形+熟練不足。。
熟練可以憑自己勤力而為,但是其形呢? 因為沒有一張會說出真正的祕訣,而那個祕訣可能是很多的小點點集合而成,有時甚至只是一個小改變而已。
所以要從影片中學習到某項技術的真髓,則必需”用心”去模仿他,除外形外,必須感覺你的動作已和影片中的”相仿”了。有點像是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外表不必是八、九成像,但是模仿人得其重心後,就有八、九成的相似了。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桌球系統簡介(二)-- 練習量
一、發球:
甲、每天至少300至500顆(愈多愈好)。
乙、每種發球至少用五千顆次為一個單位的進步量。認為還不夠好,還要再進一級時,就以5000顆次為一個單位。不要認為發了一、二千顆就能像甲組一樣了。
丙、正、反手都要有發球。
丁、種類:長一短; 一轉、一不轉; 一反手、一正手; 一慢、一奔。再配合桌上約九宮格的位置來發。
二、正反手拉球:
甲、先平擊或先拉沒有先後順序都可以。
乙、拉球的練習成功率:二人一組
i. 單純一擋一拉,至少30來回為一個單位,往上再加10來回為一個進步單位。
ii. 正手站正手位:拉斜線;直線;正手站反手位拉斜線、直線。
iii. 反手站正手位:拉斜線(較少用得到);直線;反手站反手位拉斜線、直線。
iv. 二線拉法:二述二點熟練後,就練二線拉法,二人一組,一方以正手(反手)拉直—對方擋斜線—再到反手位拉斜線—對方再擋直線。如此正、反手變化。一組為二十顆次以上。(這個比上述的單純拉法有效率)。
三、拍擊球的位置要素:
甲、擊三點鐘:平擊或拉球,對於不轉球,顆粒球,或旋度很強的球。
乙、擊二、一點鐘位置:拉球:上旋不強的球或平球。
丙、擊一點鐘位置:帶球:下旋很強的球。
丁、以上擊球一定要分清楚,很多球就不會無緣無故而丟掉。且平時練球就要分三位置分別練,再混合練習。
四、多球練習:對於擊球的熟練度、變化上都是最好最類似實戰的練習法。
桌球系統簡介(二)-- 接發球
一、站位:
甲、右腳站左端線外:完全的正手高手,腳步夠快,多為直板。
乙、偏左:適合多數,但正手比反手強。
丙、偏左半中間:適合多數,正反手同等能力。
丁、右腳站中線:反手>正手。
二、手擺放的位置:
甲、身體中間:能照顧正、反來球。
乙、偏正手:屬正手強的,凡是中間或偏右都以正手回擊,反手為過度使用。
三、站姿:
甲、有屬左前右後或稍左前呈斜線。
乙、膝微彎。
丙、雙腳比肩寬。
丁、上半身彎腰以下巴比網子的白線高度稍高或等高為準線。
戊、離桌距離:小手臂加拍子剛好碰端線為基準,前後依自己習慣增減。
四、注意對方的那些動作
甲、對手站的發球位置:偏右、偏右中、中間甚至偏左(反手位置)。
乙、拍觸球剎那,是下切或上旋—並記起其下切或上旋的動作。
丙、記起並辨別清楚對方發長、發短、上旋、下切等的動作,第一局的前六球都要將注意力放在此。
五、大膽測試對方的球路:第一局在不輸的情況下,大膽的測(判別不清的球)要用上拉或下切或平擊方式來打。
六、路線>速度=轉度;長球>短球(回對方檯上指超過二十五公分以上的第一落點):回球過去有突然性最難接,所以回直線或斜線一定要大膽。搓短大部分都搓得不夠短(世界級的擺得夠短,且路線還能變化),所以搓長到近邊線,反而較易,對手也不一定能好好攻擊。
七、基本技術:檯內搓、檯外拉。搓得不夠轉(對方能拉但不能直接扣就表夠轉),或無法拉起,表示基本功實在”太差”。
八、進階:檯內搓+正、反挑球(求路線不求速度)。檯外加反手壓球(用孔令輝的技術叫半推彈),正手能平擊(對方發奔球時)。
九、意識:
甲、路線變化意識非常重要,不僅在接發,在發球,在相持在攻擊在過度上,路線意識影響著對方的承受力、注意力、意志力。對方能預測球的途徑而回不了球和對方連球都碰不到的比較,雖都是失一分但後者能摧毀對方的三力,打起來會更好打。
乙、對方發二球,己方一定要能保握整局下來平均率二分之一以上,就表示這局球的勝率非常大,因自己的發球多數也能贏二分之一。所以用”拼球”也沒關係,對方一上一下即使自己看不懂、猜不出,但全都用上拉式回球且一板和對方拼,勝率就是二分之一的話,己方仍能靠自己的發球來取得勝利。
丙、接發球的技術多樣且難學,一定要有意識將每次無法接的球記錄下來,要求教練、隊友幫忙解決類似的發球,這樣接發的進步就會超快。
丁、能夠接好對方的發球,表示這盤球已贏得一半以上,或說贏了三分之二了。
桌球系統簡介(一)--發球
一、站位:
甲、正手發球:
乙、反手發球
二、發球後站姿:配合自己的發球,但多數會如接發球的站姿一般,準備好擊球。
三、姿勢:
甲、一樣的動作發出不一樣的球。
乙、快動作(大動作)但能發出短球。--較容易。
丙、慢動作(小動作)但能發出奔球。--較難練。
丁、就是要讓對方感覺”突然”性。
i. 二個發球,就是一長、一短。一轉、一不轉;一反手、一正手;一慢、一奔的整個配合。
ii. 轉度:轉與不轉的相對差異愈大就愈難接。
四、短球要夠短(第一落點在對方檯內二十公分),球要夠長(接近端線)
五、發球要點:
甲、正下旋:拍形擺平,球拋出後,從六點鐘或六點半鐘的位置切出(感覺拍子觸球後球才開始轉,這樣就表示觸球點正確且應該會很轉)。
乙、奔球:前半段和下旋一樣的動作到最後一刻才轉拍形,整個拍形往目標區擊出(不能斜斜的)並利用小手臂的揮直線動作,在拍形愈正、手臂愈直線發力下,就能發出很快的奔球。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學半年的小孩子正手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新技術:擺短--上磨、接發搶攻--拉直線、發球-長、快、側旋
使用時機:但觀乎乙組,少能發得好短的上旋(多數會過長,就用檯內拉即可解決),所以知道後,但使用時機可能很少,不過依然要先練習。
二、接發搶攻--拉直線:從前都是接發球時,判斷後側身,但只拉斜線,從沒想過拉直線。其實有些球的擊球點來不及,要拉斜線很困難,導致失誤很多,也讓此側身技術不常用,但要是能加上側身後拉直線,不僅原來的來不及(可讓其擊球點晚些,就變成能控制拉斜或直線)的原因反而變成更好拉的球。
三、發球-長、快、側旋:之前會發,但是沒有仔細練習,導致實戰時根本發不出好質量的球。昨晚練習時,終於搞清,原來要如何的發,且因球擊拍的位置不同能做出多樣的變化,這對於正手發球的補強有很大的效果,要再練習手感,才能在緊張的比賽中能順利使用。 要點:利用身體轉身和重心的轉換,將球擊出,拍在桌面以上所以不會有”撞桌”的危險。拍要甩得穩(熟練後或許能甩得”快”),並控制斜線或直線,且側旋平行弧度非常明顯,應該會使對方的接發球感到壓力。這在補強正手發”球”的武器上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原來的正手長球並沒有這麼好的威力。
以上三樣為”模擬”所想,需再大量練習才能成為實用技戰術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近來技術反省:發球、接發球、短顆應對、新技術
一、發球:
1、近來的反手發球,已更穩定,套路漸趨完整,比賽應以此為進攻主軸,再配合正手發”多變化”之球。
2、反手奔球的效果很好,但失誤率過高(一盤要是有二顆以上,表示過高,最大限度只能一顆)因失誤後會造成自己信心不足,不敢發,連帶對方也不怕這樣球,而少了奔球後,整個發球系統的威力就減少很多,一定要再練習不失誤,且質量要保持下去。另發奔球的祕訣上次已有提到,一定要多練習,在比賽時才能有手感發得出來。
3、正手新的發球:郭躍、劉詩雯等女子發球新方法:這個方法目前練習度還算很少,但效果還不錯,對於新手可能不用一萬顆就能練成高質量的發球。但目前的疑問是這樣的發球要有高旋轉性較難,還要續研究才行。但是在側旋和下旋、不轉球倒是很容易就能有很好的發揮。
二、接發球:
1、緣故:
原本對方發正手或反手(反手一直有困擾)的正手短球時,常找不出應對之法,就是較順手腳步來得及時就是搓短(擺得很差,就不稱擺短)、搓長或挑球,但是一半機率左右很難接,就只是輕擋,常會冒高,沒法應付。
解決之法:以自己發空球,對方搓或擺自己都能檯內拉,為何對方打到同樣位置就不能呢? 所以在模擬之後,就是大致對方來的三個位置假設是弧線低、不出檯,位置大致出現在三個位置(以右邊檯為主),近中線、中間、側邊三個。
中線:往前拉時,就是利用左腳跨前到側出檯的方式(這很常用)。再來二個較難,其實是腳步沒伸進桌內(如果是自己發球時,就懂得將腳伸進桌內,但是接發球可能來不及或沒概念就忘了這樣處理),所以將左腳伸進桌內後,就類似檯內拉或挑的方式,就能處理好這一類的球。但要多練習,因為才剛剛認知摸索而成的新技術。
三、對應短顆打法:因學弟x建是短顆,很久沒打短顆,陌生得很。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項,在往後對打時再提。但重要的有二項:
1、發球:仍舊以上旋+快+長為主,最好有二線變化。配合偶爾正手小三角,效果很好。
2、接發球時,少拉弧圈球,多一點推、彈、壓、帶的方式,直接到對方球區,在不失誤的原則下,儘量回球速度加快,”線路”變化非常重要(突然性的意思)。少搓(常會冒高或搓回質量不佳被扣)。
3、相持多:如習慣性的第一板拉起後,第二板就鐵心不要再拉,直接扣或側身轉正手扣,用拉弧方式,對方不怕轉,反而失誤率高。另外相持時和接發球一樣,多用推、彈、壓、帶、扣的方式。
4、不能退檯,一退檯就輸,一定要在前或中前檯將球處理掉。
四、新技術:
1、會較注意對方出手瞬間:
在一年之前完全沒想過要看,所以算是新技術(別人即使球齡早的,也早就會這一招,難怪接發球進展的這麼慢)。近來總算會”知道”要看,且因多次練習後總算還能有一點點的端倪能看出。這個技術仍需要時間才能更好,配合自己的多項接發球技術,應該在接發球能做得更好才是。
2、做合(以釣魚術語來說,做合就是擊球點)的時間一定要晚一些,才能有質量,且斜線、直線的變化能更隨意。做合晚些就能控制要打直線或斜線,做合過早(球一來就擊球)除少數高手外,多數就是”順勢”而已,自己一定習慣打斜線球(了解後,也能據以猜測對方的擊球線路,除非過高,對方易控制),要打直線很困難,所以要打直線首先就是要做合”晚”才行。
五、其他:如x盛的接發球,就一律用搓,且搓得夠轉,夠球、路線又能改變,無論是空球,短旋球,長旋球都能用”搓”來解決,這也是一項令人值得學習的技術,目前自己在過度球的”搓”就是做不好,導致很多球會被扣,雖然防守力算可以,但是”扣”要擋是很難的,所以要先能搓得好,對方就不能”大力”扣殺。另外就是如何回這一顆搓球,以往都是大力拉球回去,且整個身體重心、姿勢都亂了,但問題是有些球拉回的成功率還不高,拉回的球被擋回後,就變成了成方的機會球,真是得不償失的回球方式。所以就還是要用之前二個月學得,拍形垂直些,整個腳步先到位後,整個重心加上拍形來拉球,重點在拉球的線路上,初期質量先不管(可能拉起來會被反拉或扣殺),就是要拉回去,且整個姿勢保持住能再有”第二板”的機會才可以,這才是正確、合理的回球方式。
近來心得總整理
實例:1108的假日杯,和x宏的比賽,明明第一局開始,就五比一領先,之後仍被蠻蓋而輸了第一局。第二局,拼盡力氣和心理,靠著發球下終贏得第二局。此時一比一平手。 第三局一開始到中局就是三比七的頹勢。中間竟然無緣無故就miss二顆球,接發又死一顆。發球也死一顆就四分。 第三局的專注力外表來判沒啥改變,但是”更深層”的意識,是不夠專心在”比賽”而是在場外的加油聲,一直想打”好”球,而沒有去”打”出來。且”信心”不足,很少贏球,接近贏球時刻時仍然缺了臨門一腳。
二、大學生的打球:
和東x學弟們十個人以上的賽球後,大學生的球較快,側身較多,還能”反拉”。缺點是”發球”變化少,多長球,不會搓球,發球還是以”快和長”為主軸。這和技術高低當然每人不一,但這能提供普遍性的經驗法則,下次遇到時能更有經驗的應對。少讓他有機會”起大板”,大板之意就是不要有”扣殺”的機會,搓轉一點,弧線低些,線路多變化,能造成失誤率增加。要是被扣太多板,表示前述方法沒有做到,要儘快在比賽中改變戰術、方法或質量。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今天頓悟--奔球、接發、擰球、側出檯四大訣竅
奔球會發也能發,但總抓不著訣竅,無法常常有95%的成功率。今天再試再抓,總算明白了(已試五六十次以上有了吧,終於明白),也因反手抓到祕訣,連帶的正手也能發出,就只差熟練而已。
以反手為例:先以發側旋球來引拍,直至要擊球那一剎那(原是拍頭向下)而變成平擊的感覺(拍頭平行)擊打左下位置平擊出去(但一擊就要拍面朝下,壓住球的往上竄),若要發成上旋球(球速會變慢,但會很上旋,在直線發球上或是對付顆粒拍會有很大的作用)就往上多些。
另外針對接發球,對方發的反手側上、側下,正手側上、側下,要是側上(類似側旋的)就一律當成對方拉球過來,直接用”壓”拍方式壓或彈打回去,重要是保持拍形,不要呈斜擊,這樣擊球點很小,老是錯過擊球點,要用整個拍面去壓就成功率較高。而側下時,則保持一樣的姿勢,只是腕內縮再往上拉,將它當成下旋球處理。以上兩種接球,都要加上重心前移增加球質,而拍形不要亂甩要保持恒定這樣擊球才有保證成功率(其實任何擊球都是如此)。──不過這接球法,是今天又新想出來的,還是要經過“實證”後才能確定。
擰球,近來遇到同級的,都能反拉或反打我的擰球,多數是自己擰得太高又沒質量,今天測的結果是,整個拍要放鬆,讓球咬得更久,就會產生“側旋”的突笏,另外是要有意識的朝對方反手側邊出檯才更有質量,萬一質量不好,對方也不好拉回。
另外今天又發現一個重點,就是打側出檯的方法。原來每次打都是以打中線與中線交接處(竟然打了這麼久沒發覺啊!!),原來只要將瞄準點橫移到中線偏左,且更重要的是提早瞄準到檯的中間線在三分之二處(原來都是在檯與檯的中間處)這樣就會構成斜的一條線了。
今天小小練球,但經過上百次的嘗試後,突然在今天“頓悟”許多技術,真是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