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

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是保持重心(前題是已知道重心如何使用了)的另一個議題。

過往:
重心保持的好好的,例在練球時對方擋給你己方拉或攻、這時雖不是發球機的定點,但是來球還是在一個較易打的"範圍"內且"節奏"較固定,在範圍和節奏固定下重心就不易跑掉,但在實際比賽時,則往往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我們一定需要不定點的練球或多球練習。但光加這二項仍有許多學員打得不好,其中大部份原因,就是左右重心較易發現跑掉,所以在糾正上較簡單,但在前後重時特別是只差一步時有些教練會沒有發覺或學員自己是完全無法發覺怎麼就會練個一二百顆的多球時就是有那麼幾顆會擠到身上無法發力或其他感覺就是常造成失誤了。  但又很難改正原因就在於這顆球擠到反手位身上時我們知道腳要退,但此時身體也會跟著退如此原本重心保持的好好的時候(假設此時我們的站位是平行步或左腳稍在前,右腳稍在後面),在身體一退的當下重心就提高了,所以此時就無法順利的打球。

改正:

所以此時這顆來球時,我們的腳可能需要稍退多一點--變成左腳在後,但身體仍儘量維持原來位置,若是從側面來看的影像,若是錯誤的就是整個人變得像是站起來的感覺,若是正確的則仍保持傾斜角度。

同理:

正手位來球大致也是同原理,最易發生的同樣是身體跟著重,重心也就跟著跑掉了。


習慣難改要記得

1021030
打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打則虛

打而不思則罔(罔然、迷罔)型:多數球員即使專業球手,多是光打而不思的,所以多數會陷入迷罔期,藉著多打有時就跑出來了,但又會陷入另一波的泥淖之中。

嘴泡型:
但一種是嘴泡型這不可不是思而不打型,這就是嘴泡而已沒有歸類就是嘴泡此類型可橫跨歐亞非三洲,且橫越現代人類史--這就不提了。

思而不打則虛:
打球要思考是進階者一定需要做到的,但是有時思考過多,但打的過少時則會呈現形式大過實質,臨場經驗少則再多的想法也無從實踐的。
習慣難改就是"思而不打則虛"的好例子:
對方發長球到反手位,你則長搓到也到對方反手位且是側出檯,此時多數人會打的就是斜線位沒錯他打出了斜線位,但此時己方的防求可以只防斜線位嗎?當然不行,一定直線斜線都得防,這是標準答案。但另一球對方發你 中路短球,你搓到對方正手位且又快要側出檯了又高起來了,此時對方最好的攻擊路線是??斜線位這是正確答案,但對方竟打了一顆直線位,目前總結是對方總共打了二顆都在你的反手位置,無論你是給什麼球,請教下次防守、站位你該防守的位置是?? 當然就是八比二的比例,就是反手:正手=八:二。不要再正、反手皆想要防守了,此時就是"習慣難改要記得"。也是就光思而不打時就會產生這種二邊皆需要防守的觀念,但若是實戰經驗多時就會發現此時的防守觀念就要立刻改變了。

以上只先舉個例子,還有很多下次再談:







王強教練vs葉致緯國手---大戰心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3fG1aBX0
感謝游大的影片

二人對戰精彩,要是現場看的話應該更精彩三倍以上。
因王強和周東昱那一戰我就在現場看過,影片和現場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精彩。


這場比賽葉一開始打感覺就是沒有全力的打球,等到勢頭不對想挽狂瀾已太晚了。這樣的打球心態在我前面文章已寫過長篇論打球的心態文章。這不是說因葉沒盡全力王教練才贏的,而是打桌球的態度和實力一樣是短板水桶理論:態度、實力哪個較低整體實力就是偏向低的一方。

但就客觀來說,要是葉一上來就是全力拼戰這也不太符合實際,畢竟這個小比賽一個大國手來了怎知這個地方有這麼強的國手級選手,而且恰好是台灣選手多數最怕的削球手,所以要以結果論來論斷葉一開始就全力就不會輸了,這就有結果論之嫌了。


    不過要大力讚嘆王教練,在影片中不論是葉國手還是普通的乙組校隊他都非常的認真打球,這是當教練最基本但也難做到的身教問題,相信一起過去的球館學員、學生在教練這麼認真的打球下一定有所啟發的,這是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

1021027

技術要寫就得趁熱不然就會忘了當時的感覺,如此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經過一輪的省思才又記起來的。

why
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是很多人入門的打法而直板我看過是最多的,因直板的握法加上從前是38mm小球,不需完整動作加持只要小手臂能擊中甜區就能產生非常大的破壞力,極端的說就連國內最好的直板選手以現在的橫板眼光來看,他的動作並不一定比一些後來的尾端國手還好,這也證明國內的技術還是一直在進步的。



1021029 compare
但是不會小手臂擊球的缺點其實就和不會發力擊球的缺點是一樣大的,只是過去的我忽略不計自以為這樣只要發力即可連檯內也要全身發力才是王道的以管窺天的想法。
但是檯內球的打法若非直板而是橫板打法的話其實以小手臂打球能打得好的業餘選手不多相較於直板而言。這也是因為握拍的關係。

what
這個對個人而言特別是在接發球特別的重要,之前就是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所有的正手球都須
"判斷--站位--引拍--拉或攻"
有這麼多的程序只要有一關延遲整個接發就立刻發生失誤。現在則是
"判斷--站位--拉或攻"引拍大幅減少,使得動作更精簡。

外顯姿勢:
一、肩頭向前 --"肘窩"(相對於肘的另一邊, 不知如何稱呼就暫稱肘窩吧,見諒)就會做正手拉球動作時就會產生超級漂亮類似拳擊手打"直拳的感覺----可見世界級比賽時,如小莊等鏡頭在上往下拍時,他們的正手拉或攻球姿勢,絕不會是"半圓弧"或是扇狀,而是就像我說的他們是打"直拳"式的拉球法,這是研究多年並自己試驗很久的各類姿勢才領會的。
二、光這樣就可以了嗎?還缺個百分之七八十吧!桌球是需要這麼的精細。舉個理論能說明我的意思。
短板理論: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那塊木板決定;桌球質量能擊出多少由最差的那個動作所決定。
所以光是一個肘窩向前是打不好的,還有許多的部份。

三、擊球位置:如果站的位置、重心沒錯的話此時最佳等待擊球位置就在於右前上方。過去可能已在引拍了,而拍子早已放到身後去了,現在則改為右腳上方,重點就在"等球來"不要去"追打"球,這樣重心就能保持著,等判斷球不會來時(不要忘了,我們現在談的是小手臂擊球法,但更要緊的是目前是在說"接發球"的時候,不是攻擊)再往前這樣就能隨時保持重心。

四、小手臂擊球法:當有以上二點時你就可用小手臂擊球了,當然這還得另外訓練才行。

五、放鬆外顯行為:在手掌方面,正手擊球時負責壓拍之食指能夠放鬆的外翻,反手則則內拗,要打球時再瞬間用力讓食指能回到和小手臂一直線的位置。

以上寫得過仔細了,累了,下次再寫。


1021030寫: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打不好球的基本問題群

打不好球的問題很多,但就如打好球有很多的基本技術一樣,打不好也有許的誤謬之處這列
前題是在已有「基本和合理」的擊球姿勢下仍會出現問題。
就是將這些問題一一呈現。
一、擊球的節奏問題
二、不合理的發力。
三、不到位的擊球。
四、忽視發球的重要性。
五、忽視搓球的技巧性。
六、只注意神球忽略基本球的保護。
七、重視擊球強度,忘了進檯率的重要。
八、無法持續改進"想要改"的缺失。
九、乙組練習時易犯錯誤:a:只練平球的攻球. b:只練攻不練擋。c:只練拉或攻不搓。d:站位錯誤練習--站正手位時擋球卻以反手擋。
十、攻擊球的路線過多變化

接發球技術--近況

單打、雙的接發球是否有不同?
如果非專業選手應該是不同,因為練習的時間差很多,站的位置,接完後的準備動作,接發後球的位置皆不同。
細言:
一、站的位置:單打多數會偏反手位,雙打直接站在正手位。
二、接完後的準備動作和位置:單打接發完後會依自己接完後球到的位置預計對手會發動的位置上而站到適當的位置,但雙打則不用,雙打的重點在接發時"主動"性會更多一些,如挑球-對手發了短而高,適合挑或撥。對手球出檯了,所以可直接拉。或是做被動性放短時,主要的位置是考慮到第二位接球是否好接,而單打則是有時高並沒關係,只要對手不好發力則行。雙打則一高就可能對方就易發動攻擊。

不過以上而言, 對我來說大致單、雙打是一樣的。所以目前的接發狀況是一直在進展中,算是一二年來最好的境況。因為悟了新的檯內或近檯擊球法。會在另一篇「檯內球的小手臂擊球法」談到的。

不考慮友誼賽的輸或贏,多數以正手接發球,發球時發較簡單的讓對手易接,但此時也可練習某些球被接以後的位置熟悉度,例如發反手短球時,持直板者多數若強搓或挑就會到己方正手位,若放短則會在己方反手位。
若發對方的反手下旋長球則對方多數還是會以強搓方式回球,不夠多數很少能隨心控制隨時能放二條線,多數會依習慣就是搓斜或直線,這種方式我也會在另一篇「習慣難改要記得

所以近期的接發球進展,就在小手臂擊球法的支持下頗有進展,對於對方發的正手位的短、長球較能適時發動搓或拉的攻擊。對於反手位時,若對方習慣或無法發出反手側出檯的球時則儘可以完全都以正手回球這樣更簡單。另外腳步的移動、重心的保持會發展出另一篇「重心保持--腳動身不動」這樣正手擊球時重心就不會跑掉會更能以完整姿勢擊球。再來就是「正手位拉直線加反手位拉直線」的新技術。還有「正反手擊球,肩膀的重要性」。

綜觀以上至少還有四篇要說明,且待有時間有更多的領悟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