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EpSswHQoQ
這片的重點是"狀態",有時候就是會出現超級塞亞人的狀態,如2004年柳承敏vs 王皓 ,當時柳就出現了超人狀態。
而這部的徐晨皓也有如小柳般一樣的出現了超人狀態,看了就知道。
另外重點是,科科的反手可號稱世界第一,但國內國手的反手少有如此的模仿,是層級未到還是其他原因。
從
一、反手站位左腳在前還是右腳在前?
二、重心擺放位置:從左腳發出到右,或雙腳一起,或是右腳到左?
三、大臂位置? 大臂+小臂組合的姿勢? 大臂+小臂+腕+掌的組合姿勢?
四、反手擋的姿勢?
五、反手拉的姿勢?
六、板面是壓一些,還是立一些?
七、擊球後甩拍是甩很多還是小?
八、擊球瞬間是哪個部位為主體發力(整體都要發力是一定的,但到底科科的反手拉,最使力的是哪一部位?
我這樣說的原因是、徐晨皓的反手雖和科科不完全同,但相似度七十五以上了,反觀國內的成人國手,看不出有類似的反手,再往下看青少年國手學的技術應該更新,但同樣沒有一樣的姿勢。
意謂什麼?
事實上若不是科科,但和馬龍也不同?
所以我們國內的反手是否出現問題?說實在除吳志祺常用反手外,但若以馬龍、科科的反手來看,吳的反手和他們的姿勢不同,可能說的話較類似小莊,但動作穩定度、質量、進球率來說都遠不及小莊的反手,但至少有五成以上的類似度。其他國內選手的反手就少有和以上提到的相似了。
這值得探討?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科科的發球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JaoTSYzhHw
最細膩的發球動作,還有加上慢鏡頭,太棒了。好幾種的發球,要如學跳舞一樣的模仿,完全的學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eh_2sKyLs
和隊友的練習,可看一些平時科科非比賽的發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科科的二種發球,特別的是為使重心往前,所以左腿再前進一步,
而 銜接第三板時的移動,幾乎是二腿一起動就能變成側身的擊球,速度超快,可效仿。
最細膩的發球動作,還有加上慢鏡頭,太棒了。好幾種的發球,要如學跳舞一樣的模仿,完全的學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eh_2sKyLs
和隊友的練習,可看一些平時科科非比賽的發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k3hn77se8
科科的二種發球,特別的是為使重心往前,所以左腿再前進一步,
而 銜接第三板時的移動,幾乎是二腿一起動就能變成側身的擊球,速度超快,可效仿。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器材簡評: ZLC VS ZLF
ZLC是指水谷和波爾的ZLC
ZLF是指Innerforce ZLF
如果是盲打,我會覺得這把ZLF 可能是山寨拍吧。,非常的沒力。
水谷 ZLC VS BOLL ZLC (1-5分)(目前還沒遇過5分的板子)
速度 3 3.25
手感 4.25 4
做工 4 4.1
ZLF是指Innerforce ZLF
如果是盲打,我會覺得這把ZLF 可能是山寨拍吧。,非常的沒力。
水谷 ZLC VS BOLL ZLC (1-5分)(目前還沒遇過5分的板子)
速度 3 3.25
手感 4.25 4
做工 4 4.1
器材簡評:donic m3
我不太喜歡donic 的皮,這是從donic 白金系列(還有用氮封裝的)和andro plsama 430的明明就430很好打,又不易脆化但是價位又便宜。
直到近來有機會買新皮,買了張donic m3,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就和其他皮差不多,但是就是用到了roxon 500 pro, nittaku g-1 後才覺得這皮怎麼這麼好打啊!!
但別忘了 andro hd系列也是同樣的,只是m3是在這二張皮對照下更有感覺。
直到近來有機會買新皮,買了張donic m3,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就和其他皮差不多,但是就是用到了roxon 500 pro, nittaku g-1 後才覺得這皮怎麼這麼好打啊!!
但別忘了 andro hd系列也是同樣的,只是m3是在這二張皮對照下更有感覺。
器材簡評:內建快速膠系列(不含蝴蝶系列)
這二年下來:
可能用這樣的"內建快速膠"這樣的名詞有點舊了(反正有很多新名詞,請自查),但事實上即使現在這麼多的新皮,價格又是漲新高下,皮的本質實在沒有特別的變化。
大眾喜歡的YASAKA RAKZA7 氣泡式海綿平面膠皮
donic f1 f2 f3系列到現在最新的 m1 m3等
andro (個人總覺得andro 比donic較佳一級)plsama 430 再往上系列 hd等
joola x-plode用過幾種也差不多
大約打個十分鐘就能上手,意思就是即使有比賽時若是臨時換的話,我也不會覺得非常不習慣(如果能打個十分鐘以上時,幾乎就不會有差異的感覺了)
所以我買皮多數就買網上的二手皮,大小沒關係不用貼滿板,因我覺得貼滿板皮跑出板子常會撞到桌子皮就掀起又要重貼。
有啥皮便宜就買,也就是皮用個二、三個月就換,一年大致就換個十幾張(還要含打不習慣的,買到不好的,過期的等)。
不過近來有一張我覺得是神皮的,再特別另篇說一下。
可能用這樣的"內建快速膠"這樣的名詞有點舊了(反正有很多新名詞,請自查),但事實上即使現在這麼多的新皮,價格又是漲新高下,皮的本質實在沒有特別的變化。
大眾喜歡的YASAKA RAKZA7 氣泡式海綿平面膠皮
donic f1 f2 f3系列到現在最新的 m1 m3等
andro (個人總覺得andro 比donic較佳一級)plsama 430 再往上系列 hd等
joola x-plode用過幾種也差不多
大約打個十分鐘就能上手,意思就是即使有比賽時若是臨時換的話,我也不會覺得非常不習慣(如果能打個十分鐘以上時,幾乎就不會有差異的感覺了)
所以我買皮多數就買網上的二手皮,大小沒關係不用貼滿板,因我覺得貼滿板皮跑出板子常會撞到桌子皮就掀起又要重貼。
有啥皮便宜就買,也就是皮用個二、三個月就換,一年大致就換個十幾張(還要含打不習慣的,買到不好的,過期的等)。
不過近來有一張我覺得是神皮的,再特別另篇說一下。
器材簡評-- nittakt g-1 + andro roxon-500
g-1廣告說是石川佳純用的。
這是近來用過的內建快速膠系列的皮,我習慣打的 r7 donic 全系列,andro全系列
另外andro roxon roxon-500 pro(andro plasma 430 已打十張以上了)和430是完全不一樣的皮的。
這二張真的很硬(面皮還不是最硬的、但海綿有硬到)我真的想不到,還有我覺得超硬的皮(內建快膠系列的,不是指大陸皮、bryce等這種原本就硬的),所以若不是撞得很好的人,可能這二張皮可以先略過的。
個人覺得難用的地方在二處,而這二處是我常用的技術:
一、慢速時球就拉不住,如反擰時,判斷稍慢想打一點安全過度球時,原本球很易拉起來,但這二張是感覺得球進不去皮裡,所以拉不起來。
二、正手拉球時,原本在檯內低球時,從後到前時稍稍有點時間不夠時,球板無法很立的打球時,往常還是很易拉起的,但這二張要是球板不夠立,不夠亮,那就下網了。
這是近來用過的內建快速膠系列的皮,我習慣打的 r7 donic 全系列,andro全系列
另外andro roxon roxon-500 pro(andro plasma 430 已打十張以上了)和430是完全不一樣的皮的。
這二張真的很硬(面皮還不是最硬的、但海綿有硬到)我真的想不到,還有我覺得超硬的皮(內建快膠系列的,不是指大陸皮、bryce等這種原本就硬的),所以若不是撞得很好的人,可能這二張皮可以先略過的。
個人覺得難用的地方在二處,而這二處是我常用的技術:
一、慢速時球就拉不住,如反擰時,判斷稍慢想打一點安全過度球時,原本球很易拉起來,但這二張是感覺得球進不去皮裡,所以拉不起來。
二、正手拉球時,原本在檯內低球時,從後到前時稍稍有點時間不夠時,球板無法很立的打球時,往常還是很易拉起的,但這二張要是球板不夠立,不夠亮,那就下網了。
科科近期之比賽--乒超、直橫大戰 、wtt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lZjOISGKaQ
約0:40:00開始有馬琳 vs 科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aqKd0SGszo
直橫大戰:主要為歡樂氣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beHJymv9g
wttc 大戰 科科vs 許昕
約0:40:00開始有馬琳 vs 科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aqKd0SGszo
直橫大戰:主要為歡樂氣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beHJymv9g
wttc 大戰 科科vs 許昕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3-接發球姿勢改變
上次有提到一些改變,就是先以正手為主的預備心理,但是怎麼也無法用"正手",因腳步過慢,且判斷也過慢,除非亂側身,否則球一出來再側身都太慢。
目前改為:
一、以反手握拍為主,一開始站位就已稍有側身(這樣要正手時會較快)。
二、中間位來球:以前會右腳跟出變成平形步或右腳更前一些,但因球多數在中間,所以擊球仍很困難,目前則因以側身為基本站位,所以偏中間來球時會較習慣以正手拉球。
三、配合正、反手的擊球姿勢改變,目前這樣的接發球站姿能較順利的以正手打正手小三角的球,反手也能順利的拉球。
目前改為:
一、以反手握拍為主,一開始站位就已稍有側身(這樣要正手時會較快)。
二、中間位來球:以前會右腳跟出變成平形步或右腳更前一些,但因球多數在中間,所以擊球仍很困難,目前則因以側身為基本站位,所以偏中間來球時會較習慣以正手拉球。
三、配合正、反手的擊球姿勢改變,目前這樣的接發球站姿能較順利的以正手打正手小三角的球,反手也能順利的拉球。
正、反手--姿勢改進中
正、反手近來再更動將
一、"大臂"下垂。
二、小臂+掌-平形等於-會形成手背+小臂會往下的姿勢。
三、 拍頭下垂會會加大擊球時的範圍。
有時會忘了怎麼打了,要練一陣子才又想起如何的使用反手拉球及正手拉球。
目前這樣的拉球法,質量更大,正反手銜接更快更順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erbFzi-w_Vo&NR=1
可參考科科的大臂下垂動作。另外站到稍中檯時,整體動作很小幾乎看不出有啥動作就能有這麼強大的回擊力道,這是很完整的教學影片,值得觀摩。
一、"大臂"下垂。
二、小臂+掌-平形等於-會形成手背+小臂會往下的姿勢。
三、 拍頭下垂會會加大擊球時的範圍。
有時會忘了怎麼打了,要練一陣子才又想起如何的使用反手拉球及正手拉球。
目前這樣的拉球法,質量更大,正反手銜接更快更順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erbFzi-w_Vo&NR=1
可參考科科的大臂下垂動作。另外站到稍中檯時,整體動作很小幾乎看不出有啥動作就能有這麼強大的回擊力道,這是很完整的教學影片,值得觀摩。
"接發球"仍是大罩門--part 2 -仍無解啦!!!!!!
近來重點仍擺在接發球,但是....................
一、正反手搓球技術過差,無法過度的"普通"好,不是要很好,只是要"普通"好即可,但做不到,因平時練搓球的機會很少,這要加強。
二、拉上、下旋球時二者改變過慢,導致有拉上或下時來不級準備好擊姿。
三、站位、擊姿還不固定:因接發的差所以一直在測試中,因此是有些突破,但也因不熟練導致失誤也較多。
一、正反手搓球技術過差,無法過度的"普通"好,不是要很好,只是要"普通"好即可,但做不到,因平時練搓球的機會很少,這要加強。
二、拉上、下旋球時二者改變過慢,導致有拉上或下時來不級準備好擊姿。
三、站位、擊姿還不固定:因接發的差所以一直在測試中,因此是有些突破,但也因不熟練導致失誤也較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