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校內選拔賽-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總算了解奧祕--手腕千萬不能使力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收穫很大的一天──壓板形的運用
早上打了一場很悶的雙打後,再到x昌打球。再打雙打試試,打得真順手,因為今天將昨晚覺悟到的壓板形徹底使用。原本己方過去的球再被打回來,總是用“起下旋”板形(也就是用拉的),速度總是慢半拍、且需引拍較長、又即使回去質量也不高。今下午就直接壓下去,速度快且進球率大大提高打起來舒服多了,所以有一篇特別提到板形的重要。
另外今天又將正手發球演練一遍,為何有使正手發球用得很順有時搞不清。原來啊!正手發郭躍式發球,一定要側身用正手來拉回去,因為有時和別人打都沒側身,只能用反手,但反手要等到較高才敢拉,多數又是搓一板回去,而搓的質量太差,反而給對手機會打爆自己。今天再和一些層級較低的再度運用才終於明了這一組明明非常好的發球,怎得有時靈有時不靈。
另一個是反手的壓板使用:也發現一個訣要,就是打左下方較好控制,想要打中間或是左前端力量較大的區域,總是板形會跑掉,但若是用左下方打就較能感覺拍形的存在了。
桌球世界--得”拍形”者得”控制”
桌球每人都能說得出是很細微的運動。而其中的旋轉更是千變萬化。控制則是每位打球的愛好者想要達到的能力之一。但她就如高傲的美女般,想要得到你必需先備好幾件高超的基本能力,才能獲得她的青睞。其中之一就是”板形”其重要性就如美女愛俊男但俊的背後”多金”能夠提高愛的溫度。
球打得好不好,看”控制”能力就知道,控制能力好不好,看板形就知道大概。板形不對,大致上沒什麼質量和控制是可預期的。失誤率高也是一定的,所以對”板形”的了解,必需下一番功夫。
下旋要起,板形就是”起下旋”板形,平球、側上旋,純側旋(當成側上旋),上旋就用”壓板”板形,尤其是檯內球非常快速,許多人只會一種板形,搞不清何種球該用何種板形,所以再怎麼熟練也快不起來,俗語說的”擺速“快不起來。
又如挑球用那一種,多數人只會“起下旋”板形,那上旋、空球如何挑?有人會說一樣啊!!結果當然不一樣!! 又如雙打時特別明顯的例好,己方拉了一個球遇去,被擋回來了,你又用“拉”當然速度慢,這時當然用“壓板”板形才會速度快。
了解後,你就知道接發球中那些球要用那一種板形都是相對的,如此接發球才會接得更實在,有信心,接得穩,而不只是接回去或保險,想要“積極”是永遠不可能的事了。
有關板形的握拍,在之前曾po過講自己翻閱吧!!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輸、贏--心理狀態的分析
假日杯的省思:
輸一 贏一
輸給一個約一千六百分的國中生。
又是弱點的全浮現,不會接發球。鉤球導致全盤皆輸,這個鉤球要特別練習才行。
第一場贏得太容易,對方失誤很多,使得心理產生一個微妙變化,我保守就行等他死。想不到第二局他回神少失誤,自己完全改不回”放鬆”的狀況,而導致全身發僵,幾個發球接不好使狀況更惡化,這是一個心理的改變,能反省出來是不錯的經驗。
加上另一個昨天發現的狀況,就是打實力差的打得好,整個揮拍動作正反手都很符合相對正確的姿勢和平時練習的狀況。但打實力較好的就會”不自覺”的使勁,想將速度加快,質量提高,反而使得整個動作不協調雖說球會快些,轉度高些,但線路無法控制,失誤更是高反而得不償失。 無論打什麼樣的實力,仍然必需”氣定神閒”的打球,每一球都是姿勢完備的打球才行,而不能光傻發力。
“這一球要進(己方)”,不要進(希望對方),只要心理出現這樣就是尾局時常會發生的”心理狀態”。絕對要回到原點才行。
贏今天贏了一場是打到第五局才贏的。正式比賽印像中沒有第五局贏球的,”贏”的經驗很重要,輸也很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怕輸,為何輸如何改進這樣就輸得值得。但想要”常贏”也需要開始贏幾場,連輸一百場才要連贏十場是很困難的,即使技術進步了一大級以上。桌球是這樣的,”信心”會決定質量,所以贏的經驗仍非常重要。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彈拍形、挑拍形--正手對付中顆(取中顆為代表)
構思中還未實戰過:
假設對方持正、反都持中顆,的理我拉一顆較轉的球過來後會變較下旋的球,所以原本是以”拉拍形”來拉,回來後(變些下旋)所以用挑拍形來擊打四、三點位置,擊過去後再擋回來應是微下旋或不旋球,微下旋用什麼拍形,就用挑拍形或平擊;此後此就能有效記憶該如何打了。
復習一次:拉拍形----挑拍形---挑拍形或壓拍形—重覆下去。重點是前三種拍形的變化要記住。
另外是含搓在內,搓過去會變上旋,所以用 彈拍形。
復習一次:搓過去後,就用彈拍形。
今日超順手--心得和反省
今天打得超順手。
反手有點痛,但沒有大礙,不要用反手扣殺即可。
昨天才po的搓要”慢”一點再觸球後再”緩”的摩擦來球,果然非常順。過往球一到中路,無法起板就是搓一板,到昨天才發覺,我幾乎一局有三四顆都這是這樣被拉死的,竟然毫無所覺,直到這一、二天才發覺,為何我好多球都是被扣殺,而不是拉死的。所以中路的搓球之前就是急著打,整個人還沒站好就搓,結果差不多是”碰”而已,過去好運的好會較旋些且落在端線上,但多數是高而不旋就被扣。今天發覺後,真正拿來使用就是較慢、緩、摩得多些,不使轉度夠,失誤還能減少,且控制落點更準確實在差太多了。 雖是後知後覺,但自己搞清楚後練起來更是得心應手,多點時間應能夠進展得更好,只要搓過去會有信心除非拉loop 否則是拉不起來的。
今天的拉球節奏上,總算較符合心裡所要求的慢0.5秒的感覺,整個蓄勢後,拍頭能放鬆下垂後,再扭腰後再拉小臂,感覺非常協調,對於正手拉球更有自信,不需再發蠻力。
挑球(短挑還不行)右手搓過去後,對方搓回我正手,現在已能夠用挑直接回去成功率約三分之二(但還是太低,至少能回十球以上才行),但已是一個大進步接下來是熟練度而已。
反手挑球,左短檯內的直線挑,也因拍頭下垂後,以打下旋的拍形來起板成功率和質量都提高很多。
發球都發得有八成功力,但要達九成力怕會失誤。會太多也是麼煩,在實戰時不知要用那一招會有點多頭馬車反而不專心,這需要更高水準的比賽實戰磨練才行。
擰球:自發覺以拍右下角來擰球,成功率高且斜度很斜,若要擰直線則是右前方為擊球點,非常好用的技術在對方發反手位短球時用擰比用挑,成功率高且威脅度也不錯。用挑是較漂亮的球,但是不敢暴挑,只是挑回的球不一定更好,且線路幾乎不易變(幾乎一定會挑回對方反手位的)。 所以目前技戰術是以正手以挑,反手以擰為短球技術。
正手無法拉直線,這還需要再多練,下意識的就是拉斜線,目前還很難改。
反手拉球,但對側出檯的幾乎都用”撈”的感覺打 或是搓但又質量不足,較合理的方式還是要拉回,但是以”拉拍形”較好用。
拍形正確才能擊出高質量 PART 2--拉拍形、挑拍形千萬不能弄錯
A.(A為彈拍形或拉拍形) 反手:對上旋的彈球、推球、壓球的拍形,除了之前說過的要整面去擊打外,另一個側面看過去的拍形,如果是擊上旋球時,拍下緣在後上緣在前,手腕下垂並一點收縮再往球的二點鐘擊出(有點下壓的感覺,不能有往上翹的感覺喔)到擊二點鐘位置拍形快成垂直時再順勢往前,切記此時拍下緣有往前但到垂直後就停住不能有翹起的感覺,否則球會往上飛。
B. (B為挑拍形)對下旋挑球則相反:下緣在前下緣在後,擊打的位置在三~四點鐘位置,但擊打後能有”蓋拍”的感覺是沒關係的。(要訣是拍頭要自然下垂喔)。
反手要拉球時,則呈A的拍形,往前往上拉即可,不要在蓋拍、翹拍等的動作會影響穩定度。
正手和反手不太一樣,正手沒有B的拍形,要壓、扣時就先以平面揮動到快擊球時則呈 A的拍形擊打2~1點的位置。
正手若是要挑球則和反手一樣要用 B的拍形。
以上很複雜,所以要熟練再熟練才行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拍頭下壓後--解決了好多的技術問題!!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自學方案:拍形正確才能擊出高質量的球
是否能像高手一樣的擊球,鏗鏘有力的聲音、速度和轉度所謂高質量,有非常多的因素,甚至多到細如牛毛般的講究,但多做到一點,多理解一點、再多練習一點就能勤學有功的將某樣技術進展個百分之幾。
但是某技術中總會有主要的單項動作是佔大比例的,而要擊出高質量的球,指標和外觀能簡易判別的就是”拍形正確”與否。高質量的擊球大家能看出,但是關鍵處可能不易明白,我也這樣揮,力量一樣大為何就是天差地遠?拍形正確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淺顯來說,你要擊球到對方正手位,在拍形來說,從引拍--擊球──擊球後,這一段距離拍形勿必穩定,而整個拍面幾乎是垂直(如果是平擊,拉球就拍面暗些)更重要(常忽略)的是俯瞰面則是“接近”一直線的運動軌跡,無論是打斜線、中間點、直線,在俯瞰面都近乎一直線(常見缺點是成扇形狀,加上手腕的使用,使得大扇形還加上小扇形,更使得整個擊球就只有側向力的擊球力道,且方向完全隨性而難控制),而這時的拍形(同樣是俯瞰面)一定是整個拍面向著想打的方向揮動(最常見的就是拍面多數向著側出檯的方向──太斜)。
改進之法:請隊友擋球到一定點,先以正手拉球。在整個動作中,注意“拍形”是否符合上述所言能做到在引拍--擊球──擊球這一個時期能保持“近直線揮擊”和“拍面對準目標”。如能做到,就表示你的擊球已校正了很大部份。
再來會有人說,難道腰轉、小手臂、站位就不重要,答案是當然超重要。但是要拍形正確的話,其實它是一個“果”,而上述的腰轉、小手臂、站位都會因為想要達到“拍形正確”就會讓你的腰轉更正確的使力(很多人用腰,但使得不對),小手臂不使用,則會使得拍形要“近直線”很困難,所以會強迫自己多使用小手臂;站位不正確同樣達不到“拍形正確”之果。
如果你完全沒用過腰力、小手臂的施力、站位的適切點則再請練習和爬文,或下次有機會再敘述上述要點。如果你都有上述基礎,但仍然拉不好那這些或許能對你有那麼一些些的小幫助的話,對筆者來說就是非常高興的事了。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今天在x中和x麟比了六盤,四比二輸.--反省缺點
一、 沒帶攝影機。
二、 該贏的球卻輸,技術多,攻擊強。但接發球失誤過多,到尾局就接發失誤。竟然還是忘了看”發球”-可見要養成習慣,再來是”記憶”—快速反應是用什麼方法接發球,的確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才行。
三、 在中檯拉一顆,就要進一步,今天很多球都是反拉或主動拉在中檯時,但沒進一步,所以對方擋後,自己還要臨時再進一步,這樣會造成失誤率增加。
四、 反手反內縮,使得好多球該進而沒進。
五、 正手的挑球敢用,但球質太輕,只能說是慢挑回去,沒啥攻擊力。
六、 不敢側邊檯出去,x麟好多都側出檯,而自己六盤幾乎沒有一顆是側出檯,這和”看發球”同樣要隨時注意鍛鍊才行。
七、 整個動作自己不控制,讓身體、心態產生興奮但卻無法控制,所以整個身體亂閃亂動亂跳的。一定要控制住興奮,要讓心情沉澱後,整個擊球要合理,該挑的就不要再拉,該直線的就不能打斜線,不需要整個人跑過去擊球,只需要墊一步就能打到的就該墊一步即可。這做不到,主要是實戰時自己不控制才會如此。
八、 今天發現很多球不自主的擺短,但十球有九球都冒高,嘗試幾球搓球轉度提高,其實較”實用”。應該要多”搓球”的戰術,擺短在練習時練,但比賽時多用”搓長”戰術。
桌球系統簡介(五)-- 業餘桌球玩家---最適合的小型技術戰套路------二線打法 --新排版
適合很多類型的業餘選手,舉幾例:
一、練習量無法增多。
二、常自嘲只是"練習型"而非"比賽型。
三、覺得練習太單調
正文:
業餘沒人教導,自行摸索式的打球,至少要練習這個技戰法,就是兩線打或回兩線之法。自己可以做攻擊方或防守方。
攻擊方就是主攻一點,而防守方要將球擋到左、右的兩角,讓攻擊方能用, 至少會出現四種變化。
一、 正手+側身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二、 正手+反手----擊到對方正手位
三、 正手+側身---反手位
四、 正手+反手----反手位自己變成防守就又有四種變化,所以至少就能有八種基本變化在裡頭。
它的優點有:對攻擊方而言:
一、能練習正手及側身的扣殺球及弧圈球的拉法。
二、能練習腳步的移動,特別是正手直線位的拉直線在這個技戰術中會使用得很頻繁,讓接發球時,對手偷發正手位時能加強處理。
三、側身的習慣養成,側身不能僅靠判斷,而是需要對球”預”判且有”信心”移動”適宜的腳步。預判----看到起手勢就大略知道這球的方向及攻擊法。信心---有信心才”敢”使用。適宜---腳步的大小、擊球的站位等。
四、相對不複雜的練習—對手只要是有球齡以上多能配合練習,當然板數是愈多愈好。
五、不僅能練習習慣性的斜線攻擊,更能練習較困難的”直線”攻擊,線路變化在業餘是較難的,而此項技術法能將直線攻擊練得更純熟。
對防守方而言:
一、 站能練習正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正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正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二、 能練習反手擋直線反應,因為多數斜線來球以反手擋,多會下意識又回到對方的反手位去,這種練習能讓你多增加一種球路,使得對手原本熟悉的球會變得較難打,甚至自己失誤。
三、 多板數後,雙方已練得純熟。這時就能增加不僅光是穩穩得擋球,也能使用反手加力推、彈、反拉,或正手反拉再加上快帶等,這些很進階的技術,同樣能使用這套很方便的技戰術就能達成。
四、 能以正手練習,也能以反手練習擋球,而且是擋直線及斜線,這在實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也都是實戰中最常遇到的球路,所以能加強實戰的實力。能練得純熟就表示不易失誤,自己不失誤,就是對手壓力增加,也容易失誤。
結語
這套二線的技戰術法,個人覺得很適宜非選手的玩家型選手,就是因為經濟、時間、空間等因素無法有教練、球館、陪練員練習時,自己在普通球館就能找到的最適宜練習方法。有很多玩家級對桌球非常熱愛,但是限於許多因素實在無法能有”系統”的綜合練習,但是光是練這一套二線球路的技戰術套路,相信就能滿足很多的需求才是。十分鐘能練,二十分鐘能練,即使是一小時,它仍能滿足這個運動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