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打球至少要一小時後才能夠真得碰到球。
反省:
一、練太少,所以手感很差,不僅是身體僵硬,而且打球根本就打不到拍的甜區,怕打不到,所以就就"一直瞄"連帶-------動作僵硬==--發力不佳----
二、改進方法,只有多練,而且練時的發力一定要有"力量"發出,不能"節力"或故意"慢吞吞"。
三、板數要提高,增多才行。
四、找到適合的人練習。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要有自信-------贏得比賽的第二關鍵
充份用自己的優勢技戰術,來打擊對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優勢"。一、二球失誤一樣用原來的技戰術來比賽,不能因為一、二球就改變,其實自己的優勢並不多,放棄了第一強項,也只餘第二強項而已,再不用也沒好用了。所以一定要加強自己的自信心,強化自己的技術心態,就能該贏得一定贏,不易贏的也常能造作機會,不可能贏得總是能獲得很多的進步。
心態---------是贏球的最基本關鍵
融入比賽:
無論是平時的play 或是積分賽,或是大比賽,一定要快速融入,不要將心思放到觀眾中,這樣才能確保第一局的開頭能有好開局,而整場比賽的第一局能保持勝利,第一局勝利整場比賽就幾乎勝了四分之三了。
情況:
一、常想到觀眾是否會認為我這球打得"漂亮或難看"。
二、腦筋一片空白。
三、認為"對手一定弱,所以我一定贏"或對手超強,我一定輸定了。---一定要持平,先以自己的"技戰術、節奏"來比賽,遇有阻礙,再依情況改變,不需"視"對手是何等級,而預判用什麼"奇怪"方法來打球。
四、完全將"注意力"在比賽中,發球到對手罩門,落點,不會接的地方。對手愛拉,就放短。對手愛搓,就打上旋球。對手什麼球都能攻,就注意弧線,搓球的快、慢調節,落點的變化,情願是對的戰略而輸,也不要是"消極"的等對手"自爆"打算就此贏對手----這樣的機率是太小,所以想都不用想。
無論是平時的play 或是積分賽,或是大比賽,一定要快速融入,不要將心思放到觀眾中,這樣才能確保第一局的開頭能有好開局,而整場比賽的第一局能保持勝利,第一局勝利整場比賽就幾乎勝了四分之三了。
情況:
一、常想到觀眾是否會認為我這球打得"漂亮或難看"。
二、腦筋一片空白。
三、認為"對手一定弱,所以我一定贏"或對手超強,我一定輸定了。---一定要持平,先以自己的"技戰術、節奏"來比賽,遇有阻礙,再依情況改變,不需"視"對手是何等級,而預判用什麼"奇怪"方法來打球。
四、完全將"注意力"在比賽中,發球到對手罩門,落點,不會接的地方。對手愛拉,就放短。對手愛搓,就打上旋球。對手什麼球都能攻,就注意弧線,搓球的快、慢調節,落點的變化,情願是對的戰略而輸,也不要是"消極"的等對手"自爆"打算就此贏對手----這樣的機率是太小,所以想都不用想。
接發球------預判
近來都是站以"正手"為主的站位,也就是偏一側。
但是當來球是身體中間時,又自然的以"反手"來拉、彈、撞等造成質量不佳,或直接失誤。
反省:
一、應該首先要對"正手"或"反手"有自信,這樣的"正手"站位,表示除非,來球大角度,否則一律以"正手"起板(現階段1900以下)以經驗來說,多數是以"出檯、半出檯"為主,所以"正手"一定要能有"起板"的能力,且至少要能"搓"一板質量高的球才行。
二、否則就是以"反手"為主,這時站位可不能左腳前,右腳後的步幅過大,會影響反手站位。只要偏中間,或左邊的球,就一律以反手處理,除非是很偏正手,才以正手處理。
三、這樣才不會導致,中間球(對手一定看準中間發,來測對手對處理球的反應好不好)就是"死門"之一。
四、相反我也可以這樣造做,來看對手如何處理,處理得好不好。
但是當來球是身體中間時,又自然的以"反手"來拉、彈、撞等造成質量不佳,或直接失誤。
反省:
一、應該首先要對"正手"或"反手"有自信,這樣的"正手"站位,表示除非,來球大角度,否則一律以"正手"起板(現階段1900以下)以經驗來說,多數是以"出檯、半出檯"為主,所以"正手"一定要能有"起板"的能力,且至少要能"搓"一板質量高的球才行。
二、否則就是以"反手"為主,這時站位可不能左腳前,右腳後的步幅過大,會影響反手站位。只要偏中間,或左邊的球,就一律以反手處理,除非是很偏正手,才以正手處理。
三、這樣才不會導致,中間球(對手一定看準中間發,來測對手對處理球的反應好不好)就是"死門"之一。
四、相反我也可以這樣造做,來看對手如何處理,處理得好不好。
搓完之後-----一定要準備防守
過往遇到的是"分數"較低的愛好者,如今都是"積分"賽的常客,所以需要變換以前的習慣戰術,搓一板後,無論"質量"多強,落點多好,一定要準備"正手"的快帶防守,不能連球都摸不到就失一球。
當對手無"攻擊"而是"反搓時,就一定自己要"攻擊"了,無論好壞,這時一定要"積極"發力才行。
所以最多只搓一次,就防守,再來就輪到自己攻擊。
當對手無"攻擊"而是"反搓時,就一定自己要"攻擊"了,無論好壞,這時一定要"積極"發力才行。
所以最多只搓一次,就防守,再來就輪到自己攻擊。
發球----要不段加強
原以為發球,已是自己最自豪的技術,能夠贏人的就是"發球"。而近期一個月之中,發球竟覺得被"對手"視為"無物"之技術。
反省:一、手感太差,正手發球失誤率過高,平均二局一顆,這樣就影響整個正手發球的質量。
二、旋轉,速度,落點不佳,也連帶出現。
三、連接第三板不順,因發得不好,對手"接發"得好,或導致自信不足(怕失誤,發太高,質量不夠等因素),所以使得整個局面打不出來。
四、反手質量有,但是速度不快、落點不夠廣,角度不敢出現大角度。
五、無論到什麼階段,發球永遠是"常常"練習的。
反省:一、手感太差,正手發球失誤率過高,平均二局一顆,這樣就影響整個正手發球的質量。
二、旋轉,速度,落點不佳,也連帶出現。
三、連接第三板不順,因發得不好,對手"接發"得好,或導致自信不足(怕失誤,發太高,質量不夠等因素),所以使得整個局面打不出來。
四、反手質量有,但是速度不快、落點不夠廣,角度不敢出現大角度。
五、無論到什麼階段,發球永遠是"常常"練習的。
"搓"----竟然是那麼的重要啊!!!
原本以為"搓"僅是"小兒科"的玩意,不會"搓"沒啥關係。奈何!!經過連番"輸到脫褲"的慘痛經驗下,一局有三、四分,竟然是因"搓"得不好,而失分。
首先--接發的"搓"就下網,或太高。無法"搶拉"時,要過渡,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搓","擺短"這個技術,仍然還有段距離,"挑"的時機更少,強拉是遭遇到"發球"不佳時才會有的,多數是很難"強拉",所以需要"搓"(已到某個程度時的對手,在發球上都是技術中佔強項部份)。而這時的我,連"搓"都不會,自然丟分是必然,也影響到整個中局,尾局的發展。
所以"搓長、快、搓落點"都必須是加強項目,正、反手皆必須能搓得好,才不會"立刻"失分,和對手才能進入"相持"的較顯優勢階段。
第三板同上。
首先--接發的"搓"就下網,或太高。無法"搶拉"時,要過渡,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搓","擺短"這個技術,仍然還有段距離,"挑"的時機更少,強拉是遭遇到"發球"不佳時才會有的,多數是很難"強拉",所以需要"搓"(已到某個程度時的對手,在發球上都是技術中佔強項部份)。而這時的我,連"搓"都不會,自然丟分是必然,也影響到整個中局,尾局的發展。
所以"搓長、快、搓落點"都必須是加強項目,正、反手皆必須能搓得好,才不會"立刻"失分,和對手才能進入"相持"的較顯優勢階段。
第三板同上。
插撥--新發燒 LPCD 試聽
插撥--新發燒 LPCD
試聽先PO 照片,心得後補: ]LPCD 45 新歷其聲:一、 包裝非常高貴,有點燙金的塑膠軟皮包覆,質感很好,高價的CD早就應該做如此包裝。二、 內容有二張,一張是普通CD 一張為 LPCD 45 超深綠。三、 試聽:重覆對照聽了前面幾首優點:相當發燒的錄音,內容多樣可謂相當好的試聽片。吉它 提琴,鼓,箏等都包含在內。第五軌,尤其是古箏,那彈奏者手指滑過的力道,與箏弦的配合,讓你一聽就緊張不已,每根弦被彈,被擦或是來回快速撥弦時,每根弦音都能聽得清楚和仔細,沒有連在一起,糊模的聲音,突然弦斷掉,真的會嚇一跳,各位有機會聽看看,與我所描述的會不會差很多?音樂性也高,精選集總是能選出較好聽的曲子。缺點:就是在AB TEST下 想要絕對分辨 那一張是LPCD 並不容易,兩張都一樣棒。因為沒有同曲目的 SACD XRCD比較。但是要是以印像來說,即使是內附之普通CD的錄音品質,也不輸任何一張 SACD OR XRCD24. 。如果要說LPCD 真的有什麼超級贏面,應該沒有,要是將他當成XRCD 等級看待,反而較有CP值,因為等於有二張”XRCD”可以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3-20-2006 的 08:22 AM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3-20-2006 的 08:22 AM
硬體器材選購
硬體器材選購這可重要了:也是最多人想要知道,但也最頭痛的地方。“老師有沒有告訴你,有嗎!你有聽嗎!沒有嗎! 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這句話應用在此,真是再合適不過。但是重點來了,”老師”是誰?誰是”老師”???—沒有答案(那不是說廢話 )。因為每人的客觀環境不同,要求不一,如果一定要有答案—MYAV 就是你的老師,問題是你能從中攫取多少,就看自己的努力,多做功課。看是要用”時間”(上MYAV 的時間),換取金錢(較不會買到不適合的產品),或是用金錢(買下去自然就會知道),換取時間(買了也不用再做功課)。二選一,我相信,多數人都交互經歷這二個過程。個人經歷過幾套器材,沒有不好的,只有不合適的,所以器材的選購就談到這邊,沒有所謂的固定答案,但這也算是一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3-19-2006 的 04:16 PM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3-19-2006 的 04:16 PM
視聽室的選擇:
以下是一年多來的整治音響室的心得:就僅是一個分享,也可當成"新、準發燒友"的錯誤借鏡。當中難免有錯,有正確的地方。個人盡量以"主觀上的客觀"書寫文字,敘述"真實"心得(有可能自己經驗,書籍知識,前輩指導會混雜一起),謬誤之處所難免,但此篇非一篇論文或報告,前輩看到資料有錯,或與大家若有不同觀感之處,就請"悄悄話"告知。一篇簡單心得,不用引起筆戰--這樣的前文,有點破壞氛圍,但是近來網站多喜論辯,還是先寫於前,大家有共識較佳。 視聽室的選擇:緣由:我原來是用客廳當成視聽室,客聽約有七坪,5*5M 但是受限於擺位,電源、生活機能等多重因素下,我開始想著家中是否有合適真的能做音響室的,後來考慮再三,從三間房間中,我使用現在這一間,原本就是客房使用長寬高 4.9*3.3*2.3(扣除架高地板),最主要好處有:1、 還蠻接近所謂的黃金比例(約有三種。其一為1.00:1.14:1.39。 其二是1.00:1.28:1.54,第三為1.00:1.6:2.33)。2、 房間就有一個電箱,也 有220V ,拉電源專線又方便,路線又短3、 玻璃製品少,這個玻璃在我客廳時,就深以為苦,一有低音,就轟隆隆響,完全無法控制,,對聲音有很大的壞處—非常不宜,反射強,易共震等4、 很完整的一個長方型空間—容易做調音、擺位處理5、 較唯的缺點是有架高地板,但是聆聽到現在,感覺還好,他的共震影響聲音,沒有大家評論來得大。所以就選擇這個為視聽室—此後在一年多的調整中,我一直覺得幸好有這麼一間視聽室,否則在整理聲音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變數,無法確定,可能會陷於一直換器材,疑東疑西的境界,變得神經兮兮的”發燒”客。如:調整喇叭擺位後,還是得不到適當的音場結像,或是前,或是後,或是聲音密度偏向一邊(這個在非密閉場所中很容易發生—以後會再談到),可能就會以為是器材(訊源,前級,後級,喇叭)或是線材、又是電源線,或是墊材發生不適宜的情形—光這一些就會搞死人,神經衰弱。所以如果可以,還是有一間房間,是成為神經正常的”發燒”友的最好的設備
小弟的視聽室--分享一下
小弟的視聽室--分享一下
大概是告一段落的視聽室,--存摺已很久不敢看了全家的娛樂中心:聽音樂,看電影,唱歌都畢其功於一役。為了將中置喇叭置於電漿前面(掛壁不喜歡)放入底下,又不能擋到器材,但是又不能醜,想了又想,大概有三四個月,終於想到就買stand art 的音響器,並且這樣設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真的考慮了三四個月,才定案),--但是照片實在差太多。總之分享一下 :感謝各myav 網兄,還有超級感謝花蓮資深前輩的指導讓我觀摩及學習,還有知識傳授,我們花蓮網友真的一級棒。(此次照片為重拍,希望看起來能較舒服一些--原有之po圖,已刪除)*************************************************一直想寫出一年多來的入門發燒心得,分享給欲新入門之網兄,苦於懶散。先PO大綱出來:,會陸陸續續增加個人心得,一直持續PO在最後的網頁中。有關視聽室的選擇器材選購喇叭的擺位吸音、擴散軟體的選擇發燒軟體的分享如何能好聲我如何聽音樂劇院的搭配5.1聲道 OR 6.1 7.1卡拉OK的調整個人發燒心得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7-17-2006 的 03:09 AM
大概是告一段落的視聽室,--存摺已很久不敢看了全家的娛樂中心:聽音樂,看電影,唱歌都畢其功於一役。為了將中置喇叭置於電漿前面(掛壁不喜歡)放入底下,又不能擋到器材,但是又不能醜,想了又想,大概有三四個月,終於想到就買stand art 的音響器,並且這樣設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真的考慮了三四個月,才定案),--但是照片實在差太多。總之分享一下 :感謝各myav 網兄,還有超級感謝花蓮資深前輩的指導讓我觀摩及學習,還有知識傳授,我們花蓮網友真的一級棒。(此次照片為重拍,希望看起來能較舒服一些--原有之po圖,已刪除)*************************************************一直想寫出一年多來的入門發燒心得,分享給欲新入門之網兄,苦於懶散。先PO大綱出來:,會陸陸續續增加個人心得,一直持續PO在最後的網頁中。有關視聽室的選擇器材選購喇叭的擺位吸音、擴散軟體的選擇發燒軟體的分享如何能好聲我如何聽音樂劇院的搭配5.1聲道 OR 6.1 7.1卡拉OK的調整個人發燒心得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編輯 s70147258 在 07-17-2006 的 03:09 AM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續二十日的賽事
今天參加一八九九和一九○○以上的二場賽事。
一八九九竟又遇到昨天的小女生,心裡怕怕的,昨天完全不會接發球,雖然調整了一下子,但今天就能贏嗎?
"觀察"發生了重要的啟示,就看著,一位大哥如何打她,結果很簡單,就是反手用"削"一板,讓他"扣",正手就"拉"高弧圈,讓她自己發生失誤。
問題來了,我要不要"削"一板,我可以做到,但我仍然決定不這麼打,雖然可能會贏,我依用我自己的打法"反手出檯"一律"攻"回。但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第一局,仍然與昨天一樣,快快落敗。第二局開始,變動作戰:
反手"攻"仍然使不上力,她的球可能是"沒力"很難借力打回有質的球,就只好"擋一板"弧"線較低,讓他打再"擋回一扳,看她是否自己失誤。正手則"盡力"拉一板,讓她用"擋"我主動再拉一板,因為我拉的質量是大得多,所以她很難擋住,就這樣,以三比一拿下。
決賽進到第二輪,遇到同樣沒贏過的一位國中生,這一次我用盡心力,每一局,每一球都是"用腦"打,所以有一二局輸得很慘,但是另二局,我就又找到方法頒回下一局,讓比賽進入到第五局。
第五局一開始,開局很慘,六比二,輸四顆球。
此時用反手發側旋,加上反手快速直球到對手正手位二種球,對手幾乎無法招架,而前四局對手的發球,讓我很頭痛,但是我此時用"消極"的方法,切一板回去,再看是如何打,結果將比賽帶到九比八,反而贏一球,下一球又是我發球,前一球,發到正手位,對手失誤,這一球到底要發正手位、反手位? 還是決定反手位,並且決定側身扣殺,可惜對手回的立置,是我不利,自己扣失誤。接下來二顆球,又到了自己"軟手"的關鍵了,都"接發"失誤,就這樣努力半天的球賽,一下子就被拿達了,哎、哎、哎。
反省:
不過這一場球,進展很大,場上”動腦”在一二個月前,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是現在已能夠”調整”技戰術,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進步。
另外,發球變得”質量”很差,原本對自己的發球有信心,但是這一段日子,感覺對”質”一直發得不好,這是未來需要快速加強的地方。
一八九九竟又遇到昨天的小女生,心裡怕怕的,昨天完全不會接發球,雖然調整了一下子,但今天就能贏嗎?
"觀察"發生了重要的啟示,就看著,一位大哥如何打她,結果很簡單,就是反手用"削"一板,讓他"扣",正手就"拉"高弧圈,讓她自己發生失誤。
問題來了,我要不要"削"一板,我可以做到,但我仍然決定不這麼打,雖然可能會贏,我依用我自己的打法"反手出檯"一律"攻"回。但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第一局,仍然與昨天一樣,快快落敗。第二局開始,變動作戰:
反手"攻"仍然使不上力,她的球可能是"沒力"很難借力打回有質的球,就只好"擋一板"弧"線較低,讓他打再"擋回一扳,看她是否自己失誤。正手則"盡力"拉一板,讓她用"擋"我主動再拉一板,因為我拉的質量是大得多,所以她很難擋住,就這樣,以三比一拿下。
決賽進到第二輪,遇到同樣沒贏過的一位國中生,這一次我用盡心力,每一局,每一球都是"用腦"打,所以有一二局輸得很慘,但是另二局,我就又找到方法頒回下一局,讓比賽進入到第五局。
第五局一開始,開局很慘,六比二,輸四顆球。
此時用反手發側旋,加上反手快速直球到對手正手位二種球,對手幾乎無法招架,而前四局對手的發球,讓我很頭痛,但是我此時用"消極"的方法,切一板回去,再看是如何打,結果將比賽帶到九比八,反而贏一球,下一球又是我發球,前一球,發到正手位,對手失誤,這一球到底要發正手位、反手位? 還是決定反手位,並且決定側身扣殺,可惜對手回的立置,是我不利,自己扣失誤。接下來二顆球,又到了自己"軟手"的關鍵了,都"接發"失誤,就這樣努力半天的球賽,一下子就被拿達了,哎、哎、哎。
反省:
不過這一場球,進展很大,場上”動腦”在一二個月前,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是現在已能夠”調整”技戰術,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進步。
另外,發球變得”質量”很差,原本對自己的發球有信心,但是這一段日子,感覺對”質”一直發得不好,這是未來需要快速加強的地方。
一月十九、二十日的花蓮積分賽
這已是花蓮辦的第三場積分賽事。連參加三場後,對實力的提昇有相當的幫助,相較以往只有團體賽,等個一天打不到四場賽事的,現在只要一個級距就能超過,一天參加二個以上就至少能打個十幾場了,實在比以往好太多。
第一次參加花蓮積分賽,仍然手腳會僵硬,比賽發揮全然沒有水平可言,能輸的都輸了,能贏的也無法贏,很大的打擊。
第二次在一個月後,稍稍將第一次的技術缺漏補了一些,感覺較充份,但是比賽結果,依然是"一塌糊塗"來做結尾。
第三次,則較接近正常,但想想,其他小選手、大選手又有誰能在場上發揮百分百實力呢?大家都仍處於同樣的"公平"地位。
此次十九日,參加的是1799以下的賽事,分組以第二名上決賽。在分組中最記得的是遇到一位小女生,左手,擺速很快,顯現平時的訓練成果,但球質無旋轉,雖快,但質不佳,感覺應該好打才是。甫一上場,接了二個發球,失誤。完全感覺不出 ,她要發那一邊,她的發球也蠻簡單,就一個我的正手大角度的快球,或正手出檯的短球。到我的反手則是快速球。說出來感覺沒啥?但是很奇怪,不知是否是左手關係,完全不知道,她要發何處,使得"反應"慢了幾拍,反手一接就下網,正手又來不及,而自己的壞習慣同樣在此發生,"接發球"不佳,導致全部的技戰術都失誤或走位了,一下子就被三比○下來。????????????
上了決賽,倒楣遇到上次輸過的一位反手長顆的國中生,上次回家有稍稍的反省輸的原因,此次遇到並不覺得可怕。
打了一二球就決定了整個技戰術的主軸,反手發到對手反手快球--這是對付長顆的慣用戰術。接發球時則盡力接回,讓對手再用長顆搓一板,此時用反手拉回。
可惜的是,反手拉竟然失誤累累,但還是堅定戰術,不過抵不住"失誤"的拖累,前二局就二比○。第三局,改變主動,一發完反手就轉正手"扣"殺,這樣達到了"震撼"的地步,對手被"正手"壓制,也導致失誤多,就這樣扳回二局。
第五局,心理想要繼續,但是手裡又發生"軟"了下來的慘劇,連續失誤三、四顆球,沒有將前二局的氣勢,帶到這一局,反而又讓對手將壓力放回到我這邊,所以要記住。
反省:對付左手球員的發球,要更適應。直的快球,要能夠快速回擊。正手球出檯,一定要練到"必拉"的決心。
心理方面,一定要隨時注意將壓力放到對手的手上,"積極"是贏的關鍵,不能"手軟"
第一次參加花蓮積分賽,仍然手腳會僵硬,比賽發揮全然沒有水平可言,能輸的都輸了,能贏的也無法贏,很大的打擊。
第二次在一個月後,稍稍將第一次的技術缺漏補了一些,感覺較充份,但是比賽結果,依然是"一塌糊塗"來做結尾。
第三次,則較接近正常,但想想,其他小選手、大選手又有誰能在場上發揮百分百實力呢?大家都仍處於同樣的"公平"地位。
此次十九日,參加的是1799以下的賽事,分組以第二名上決賽。在分組中最記得的是遇到一位小女生,左手,擺速很快,顯現平時的訓練成果,但球質無旋轉,雖快,但質不佳,感覺應該好打才是。甫一上場,接了二個發球,失誤。完全感覺不出 ,她要發那一邊,她的發球也蠻簡單,就一個我的正手大角度的快球,或正手出檯的短球。到我的反手則是快速球。說出來感覺沒啥?但是很奇怪,不知是否是左手關係,完全不知道,她要發何處,使得"反應"慢了幾拍,反手一接就下網,正手又來不及,而自己的壞習慣同樣在此發生,"接發球"不佳,導致全部的技戰術都失誤或走位了,一下子就被三比○下來。????????????
上了決賽,倒楣遇到上次輸過的一位反手長顆的國中生,上次回家有稍稍的反省輸的原因,此次遇到並不覺得可怕。
打了一二球就決定了整個技戰術的主軸,反手發到對手反手快球--這是對付長顆的慣用戰術。接發球時則盡力接回,讓對手再用長顆搓一板,此時用反手拉回。
可惜的是,反手拉竟然失誤累累,但還是堅定戰術,不過抵不住"失誤"的拖累,前二局就二比○。第三局,改變主動,一發完反手就轉正手"扣"殺,這樣達到了"震撼"的地步,對手被"正手"壓制,也導致失誤多,就這樣扳回二局。
第五局,心理想要繼續,但是手裡又發生"軟"了下來的慘劇,連續失誤三、四顆球,沒有將前二局的氣勢,帶到這一局,反而又讓對手將壓力放回到我這邊,所以要記住。
反省:對付左手球員的發球,要更適應。直的快球,要能夠快速回擊。正手球出檯,一定要練到"必拉"的決心。
心理方面,一定要隨時注意將壓力放到對手的手上,"積極"是贏的關鍵,不能"手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