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打球時--生理、心理一樣重要-不能偏廢

此次全國錦標賽在花蓮,看國手李佳陞的打球方式剛好可證明我的想法。選手打到某一個高程度而要進入另一個層次時,此時的心理素質有時甚至比生理(技術)來得更重要。



就是李的打球方式在心理一定得更"沉靜"有點像是在看佛經時的感覺,這樣他的球才能隨意而走,只要是過於"強"或弱,緊張、亢奮時他就打不好球。

如他和張順紘的一場球,前三局剛開始打得氣定神閒即使落後時神情一樣輕鬆,整個球風看似隨性,但是在正手、反手、退檯、防守中每球的質量、落點都很重、很好。但第四局再贏一局就能贏得比賽時,就開始顯得有點走神,打到了"丟士"後輸了這一局,此時三比一按理面仍很大。  但接下來第五局李開始打得很緊張了,發大力的結果,在正手、反手、接發球、退檯時整個實力降了一級很快的又輸了二局變成三比三。說實話最後一局張順紘若不是也自己失誤+手軟的話,李可能就被大逆轉了。 

心理層面很困難解決,但若能有專業的心理教練,看得出來選手的真正原因,其實在心理加強後選手整個就能變得更強了。而不是一而再的重覆某種情境的練習,如大陸有一球決勝的比賽,每局五球的比賽,讓分制的比賽,這些是需要的,但實其上來說若選手練一陣後仍然無法得勝則更需要深一層的探究選手最需要的是什麼了??

我建議李佳陞能夠多看一點書特別是宗教書籍,感覺一下在最沉穩的時候是如何,再拿來用在打球緊要關頭時能夠有一個點抓住,這樣心情就能更沉穩些。

又如莊智淵的正手,絕不是力量的不足而是整個姿勢需要再微調,正手板形不夠立,發力無法集中才是關鍵且退檯時絕不能全身散盡力量打球,這就是需要正手調整自然就不需要發全力了。











如何搓得轉--重大發現

搓球-是最差的技術之一,困擾許久了。但就在睡前突然的一個想法,今日實驗後竟然可以使用,沒錯這是一個新發現,果然"研究"技術的溯源,正確且合理的姿勢比練十位來得更重要。

外弧--可拉球這許多人知道但更可用來搓球這就有許多人不知道了。對就是外弧搓球,且用在隱蔽式發球法中,不只讓球更下旋,且用在快速球上竟然控制力和隱蔽性也更高,真是一舉兩得。

另外今日在挑球的研發上,還有另一項值得實驗的就是以挑的方式後再立刻以"蓋"的方式來擊球,這樣發力上整個很順不會是"彈"的感覺。我又覺得那就直接用"蓋"不要用"彈"+"蓋"不是更直接嗎"這還需要再練習和研究後,才能更進一步的在檯內球中發力,而這是最堅實的桌球技術了。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雙打基本打法

先有個標題,有時間再寫:
S(發球者)  T(發球者的隊友,第三板)   R(接發者)  F(第四板)

一、接發球後的跑位:分右+右;左+右二大類。如果是右+右者,則R接完球後要向右跑,免得卡住F進來打。若是右+左:則R需向左跑,這樣F才能進來打。練習重點:接發球者需有接發球後向左或向右跑的能力,但有時球的來勢問題,有時不得已只能從不好的方向過去,此時F需注意S的發球,不能一味就進去,這樣容易相撞。
二、第三板打的最好位置:T要打的位置就是(如果雙方皆是右+右),而對方的R竟是向右跑時,則這不用再想,就是往反手位打法就對了。其他情形則還要看狀況。
三、接發球時不該有的跑法:如一所言,一定要跑對方向。
四、和單打不一樣的部份:雙打時可發力的更完全,因不用立刻恢復姿勢。另有線路之爭,到底是以A路線為主,還是以B穩而大板為主,這主要看自己的熟悉度。A的話能有一板畢命功效,但是進球率要考慮。另外B是較穩當,不過易被擋回來,不過此時就要信任伙伴由他再發動第二次攻擊(但若是強+弱,則可多用一板死的方法)。
五、平時的練法:走位很重要,打完後伙伴到底跑那裡,才能讓另一伙伴進來打。
六、雙打的發球:以短球為主,若要發快球則是要發到中線附近,這樣會讓R至少會有卡卡的感覺,不能很順利的接發球,若是發得好這直接得分率很高,若是回球也多是中間球,讓T再補一板(不需發大力,因對方的球會較快,注意落點更重要)。短球轉不轉沒關係,重要的是短而低更好。
七、多在三至五板就結束(且更多是第四板):雙打除非雙方皆是專業選手(如國小練到國中的專業校隊):一個SET頂打就打二板而已,所以跑位方面只要順暢就可。補第二板非常重要,若是伙伴對第二板無法補板,則己方弱勢明顯。
八、雙打重點:發球好(對方不能發力,或二邊有能力隨意搓),接發不用特強,注重線路,低平或快速,讓T無法大板發力,這樣F才能擋住球或能轉守為攻。









八、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12花蓮全國桌球賽--看球心得一

現場看球和視頻看球有沒有不同?
答案是:有。但是.....要看位置,例如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正手彈打--一種檯內的過渡技術

正手彈打(暫名)--這一二個月來試驗的新技術,一直用來熱身練習,除雙打接發球外,很少用到。一直到昨天才發覺這可以用在檯內球的使用。原本檯內球一直是用"撥""挑"擺短等,但是因腳步反應過慢,總是慢半拍的無法以最好的時間擊球,導致打這三項高級球時(雖練得最勤,但效果不佳)。
昨想到若是以正手彈打,似手可以成為過渡到三項技術的一種方式(不是很好的技術因世界選手沒在使用),但做為現階段來說,少了檯內球的完整性一直在"對戰"或比賽中無法成長的瓶頸,一定要合理使用適合的戰術和技術是個人所堅持的,不能完全使用自己熟練的技術而已,這樣一下就變成"熟球王"了,也導致自己不想再研究新技術練習新技戰術。
正手彈球技術解:
一、瞬間擊球。
二、板面正對球和方向。
三、肩、小手臂、腕要記得一定要向前。
四、可先適用在檯內的上旋球(因下旋球不易彈回且練習情境很少,要有對手才能練習下旋彈球)及顆粒對手。
五、當顆粒對手一搓回時,多是上旋或不轉,這時就可利用這一顆彈回。
六、彈和撥的不同,因撥的技術點還有需克服的地方,撥、挑的進球率至今還不好,所以先以彈為主。







搓球自我練習的好方法

搓球-最易讓年輕人疏忽的一項基本但超重要的技術。
和球齡一二十年以上的直板業餘玩家打,你一定發現,搓球是他們的得分要素,且是最重要的要素。
打不好的幾個主因:
一、少練-這是最主要的了。
二、少研究-有人研究發球、拉球、檯內撥(這是最高技術了),但研究搓球好像是"不夠潮"或"老"的代名詞。
三、以為很容易??

一個人也能練搓的方法來了,且甚至比你找一個不太會搓的人(意謂非特選伙伴,就是場上隨意找的意思)來的好。

練習方法(超簡單):
一、要有一個至少半檯的桌子練習。
二、桌要有網子(雖像廢話但很重要)
三、就練習搓球到網子上讓他彈回來,再繼續搓回去網上再彈回來。
四、彈回來時你可讓球落檯上彈二至三次再搓回。
五、也能反手搓、正手搓,正反一起搓。
六、網子的彈性要試一下,不是最硬就最好彈回,要軟硬適中剛好適合你自己的搓球回彈。
七、到球場時帶五、六顆就能練很久了。不用等對手就能先練。
八、練個二三天,每天搓一、二千次時會比你在三個月中光PLAY中搓球的經驗值來得更好。
九、下次到球場記得帶"練習球-便宜啊"五顆以上就能練到爽。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近日一些新技術的形成



一、 正手拉下旋,拉下旋:這一次應該不會錯了。

甲、 下旋長就是”拉下旋”方式(內弧-拍頭儘量水平),遇上旋球時就是”拉上旋”)(外弧-拍頭向上),之前總是在拉下、上旋的手法上,到底何時用內弧、何時用外弧,因為二種同時都能用在拉下、上旋,所以一直徘徊在使用契機,因為二種都能用的話,那幹嘛學二種用一種手法才是以簡御繁的王道。但這幾日有新發現就是以往在拉上旋時,總是不順手因為”手法”沒變-應該以拍頭向上的外弧來拉才對。

二、 正手快帶-這個名詞或許不很正確,形容上就是在雙方牽球時,能以近挑球方式(垂直拍形)來快帶起來,撞多於磨且聲音要夠大,表示撞得夠深,板形才是正確。這用在挑、撥時是基本手法,挑、撥就是再加上撞球的中下或中上部,且要判斷時機但基本手法一樣。而擋球或對方快速來球時,來不及拉時而以前都是隨意亂強攻一拍,進不進聽天由命。但現在新練的這新技術能在擋球時習慣借力(這才是真的借力且借到力時擊球會大聲)及對方快速來球不需動作很大即時就快帶一板比以前的進球率提升快多。

三、 反手快帶:還是著墨當中還沒練成,不過近來是以拇指內側和食指夾緊拍面(反手拍的拍形),再儘量內拗,以小手臂揮出就擊球的感覺,不能以手腕來擊球這樣聲音小且變形是錯誤動作。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技術的進、緩、持續研究

近來有的正向進展:


一、 正反手銜接:這個已練多年,但因沒系統訓練所以不說有大的進步連小進步都很難,但近日不知何因就銜接的較順暢球到反手能打,到了正手能稍移動腳步,正手能打得較順暢。猜其原因有可能是學科科的握拍法後正反手更順些,另外就是時間到了自然就順了。

二、 正手拉球的質量:改良多年可能達二十次以上的正手,目前拉進的機率有提升,擊中球率有提升,動作小仍然能有相當的質量,有好機會也能拉直線(以前只會拉斜線)。



近來有的正向進展:


一、 正反手銜接:這個已練多年,但因沒系統訓練所以不說有大的進步連小進步都很難,但近日不知何因就銜接的較順暢球到反手能打,到了正手能稍移動腳步,正手能打得較順暢。猜其原因有可能是學科科的握拍法後正反手更順些,另外就是時間到了自然就順了。

二、 正手拉球的質量:改良多年可能達二十次以上的正手,目前拉進的機率有提升,擊中球率有提升,動作小仍然能有相當的質量,有好機會也能拉直線(以前只會拉斜線)。



近來更動技術:

一、 搓球:這真是令人苦惱的技術,別人沒啥練就能切得好,即使是基本功差,打得少球齡少的人都能搓得比我好,真是奇怪了。所以近來也開始鑽研搓的技術,目前在板形亮與不亮,和板面的面對面都做了研究,發覺就是從(以正手言)右下角切就能更好。

二、 反手拉球:近來深研多月的反手質量提升問題:從直線往上拉的這個基本準則言,以前都不直,只能說不會很歪,所以繼續深研如何能更直線,由此也移轉到正手,如何能更直線的往上拉(正手比反手稍佳)。昨日11/07在鏡中發現,要能更直線時有幾個訣竅:

甲、 從左腳到下巴為一直線—很重要的一個參考點。

乙、 拇指外側和食指加虎口夾緊

丙、 指-掌-腕-小手臂(肘相對固定)---當成一個部件(簡稱小手臂部),不要將世界選手的指頭、腕算進去,這樣鐵定只會動到腕變成亂甩而已,要到很大一個固定後、再進展腕、掌、指頭的發力。就是用小手臂部發力即可,但注意小手臂、大手臂、肩的位置,就是肩往前,大手臂下垂,小手臂平行大致位置。

丁、 注意板形的左右、上下。

戊、 反手拉要能成直線-最重要的一個小訣竅(很難發覺,就在11/07晚發現)就是瞬間小手臂部發力時,手腕及掌的感覺要甩向外(以前是感覺要往內甩)這這樣就能夠”更直線”甩向外不是外、內弧的關係喔!就是要甩外。聯結到正手是否也是如此,目前在短暫的練習中,是如此感覺,但還不熟練而已。



改了很久沒進展的技術:

一、 接發球-特別是在正手小三角:若遇到對方能發二種長:一是快速反手側出檯的球。二是正手小三角加上發球動作無法判斷要發短發長時,正手小三角常會擺得高,搓不旋,挑不進等等。這需要密集、長期練習。

二、 正手發球完後的第三板銜接:這有點實力差了,許多人都能做到,偏偏這正手發球銜接第三板目前又發生銜接不良,真是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