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130-新、舊技術的整合

1130-新、舊技術的整合

已過了三四個星期,但是整合上沒有多球和陪練的密集練習,在新技術(拉上旋球)上仍未成氣候且還影響了舊技術的穩定性,這在沒有適當訓練的環境上是值得業餘球友可多注意的。也因此在學習新技術上會產生信心度的懷疑,到底這項技術是練對了嗎?是技術上有誤或只是熟練度有差或兩者皆備,很難找出確切原因時也會影響到以後學習新技術的意願。

此次新技術需要陪練和做多球的變化如果僅依平時的練球是不易練成的,或是僅從比賽中來練習更是緩不濟急,可能要打好幾個月才能有所進展,且動作的成型不易做糾正容易練成錯誤技術動作反而更不好。

所以練習新技術固然很棒,但是需在一個好的環境練習才易達到原先的目的,否則容易迷失甚而影響到往後整個技術繼續進展而只練習目前所擁有的技術,只能練習老技術而已。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1125-打顆粒的應對

1125-打顆粒的應對

  對真正的顆粒高手目前遇到要贏還是很難,但至少在有限的經驗中試圖找出一些規則。

一、發球和第三板的銜接:

甲、少遇顆粒的:如果常遇的球友中並無顆粒,只能在比賽中遇到時這類就歸於“少”練顆粒的,此時發球絕對不要太複雜,反而會讓自己感到不適,建議就是儘量發快速上旋長球-顆粒碰到多數會回成下旋球,這樣拉起來會和平時的較吻合,多變的發球反而讓自己對球的旋轉判斷失去信心。

乙、尚可:球友中至少有顆粒球友,三不五時能打一下的。這樣發球就能較有變化的練習,但一定要經過特別的套路練習,比賽時就用幾個套路打即可。如1、發上旋長球到反手位,第三板就拉。2、發正手位網前不轉球過來就拉。3、中間位的快速球過來就拉。而下旋球就偶爾來一顆即可。

丙、常常:有顆粒球友能和你對練:就練套路更多些,且針對對方會“倒板”(就是會顆粒、平面換邊拿的)要多練發球的感覺,一發過去感覺來球就能判斷是上或下或不轉球。

二、接發球:

甲、對方要是只有單面顆粒:不論什麼球都是微下微上旋而已,且多數常有不轉且快速球:只要是單面就是先拉成上旋,因為對手最喜歡下旋球,所以只要檯內球即使下旋很強(其實顆粒就是不會很旋就是)就用撥或挑或拉成上旋變成相持,回過來得多數是不轉或下旋此時就很好對付。而出檯球就全部拉就對了。

三、相持:

甲、長顆:長顆對手最喜長或短下旋(旋度不很強的)對手很容易製造兩大家的球,讓我們在跑動中失誤或回出質量差的對手再快速擊球得分。

乙、中、短顆:同上,但在相持時顆粒的回擊常會形成下旋,所以用擋或回球時都要帶點“拉”的感覺拍形要稍立一些,才不會一直下網。

1125-接發球的技術和節奏

1125-接發球的技術和節奏

接發球是整個桌球技術大項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若分三大項就是:發球、接發球、相持球)所以必須很認真的探討其中的技術要點。

一、接發球應有的基本技術:以下是實戰時籠統歸類的大項技術,還有很多細項沒寫出,是因為技術還不熟悉,另外這些就時足夠,除非是國手級才會用到。

甲、搓球:出檯搓球、檯內搓球、正、反手的搓球、上旋和下旋的搓球拍形。

乙、拉球:正反手的拉上旋和下旋的拉球法,檯外、檯內的拉球,正、反的拉球。

丙、擰球:針對反手或中間位正手無法處理的短球不論上或下旋皆可用此法擰過去。

丁、撥(挑):以拉上旋的拍形,對於近網不轉或上旋短球則以此撥過去,重點在路線的選擇且愈近檯邊或側出檯愈好:

戊、擺短:對球是下旋或不轉且在網前時,就擺一下。若是下旋則先以拉過去為主,感覺無法拉時再用“撥”。

己、站位:要自己用心的體會如何站位會讓技術發揮的最均衡。

庚、節奏:目前自己還在探究的部份,從以前到現在仍有人說我的接發球節奏不太對,自己仍不清楚何謂節奏,是太快或太慢,是常在上升或下降接球或是搞不清應該是該快該慢,自己無法調節,這是自己還要訓練的。

1125-正、反手的反拉時機

1125-正、反手的反拉時機

  正手反拉時機是要經過長時練習,所以在沒有長期練習和熟練各式對方的來球時還是儘量不要使用,但正、反手的快帶則較易上手且成功率和突擊性很高,值得使用(對業餘選手言)。

一、 其使用時機,當然就是對方來球是拉球時,站位要儘量接近,相較如果要正手反拉則不一定要與球那麼接近,因反拉動作要更大一些。

二、 快帶為了讓進球率更高判斷球的落點後以腳步接近球,讓球在小臂附近這樣球會更準確的擊中,拍形以對方旋轉強弱而調轉拍形,手腕切記不要和小手臂形成大角度(放鬆最好),整個大臂──小臂一起將長“快”速帶往前(有球在拍面磨一下的感覺),不要僅有撞擊的感覺因這會容易下網或噴出。

三、 在球的上升期擊球效果最好,橫拍的反手位更易練習,所以可先練反手位的反帶(快帶),再練正手位,之後再來考慮反拉。

1125-內外弧、和上下旋拉法的分析

1125-內外弧、和上下旋拉法的分析

之前一直揣摩、拉內外弧的拉法使用時機,後來發現拉上、下旋的不同點後,感覺可能用外弧來替代拉上旋的用法即可,而內弧就是拉下旋的方式。

所以在對方接發球時常會在第二板搓強下旋時,此時就用拉下旋(就是內弧)拉法,而過度之後就都是用拉上旋(外弧拉法)即可。因為下旋度都不會很強,故用上旋拉法就可以。

但遇到削球時,假設對方削過來的球都很旋,照理應該就要使用拉下旋的方法,但在影片中選手用的多是外弧,也就是讓球往上的力很多這樣就不會吃到下旋,所以拉下旋的方法,應該就是在第二板時會應用到最多,其餘多是拉上旋的拍形。

1113--鳳凰杯心得:

鳳凰杯心得:
共比二場而已,但是心得卻很豐富。
一、二場比數皆是三比○,有五局皆在五分以內。
二、“熱身”的重要:一早七點就約人進行練球熱身,雖然原預計熱身一小時,但熱身和時間關係所以僅熱身半小時不到時間,並不感到對球很熟,且練球時時常拉不好,甚至產生對手感的懷疑。
三、第一場部到長青球友,當然是好打的一場,且打第一點,但重點是和以往的不同是感到很快就進入狀況,包含身、心狀況。雖然對方應是很簡單對付,但之前的心理進步已很大能夠很專心的對付,不再因對方是弱者就產生身、心變化。比賽時的發球、接發、相持時自己皆能維持良好的對戰狀況,所以比賽進行順利,對手三局沒吃到十顆。
四、第二場遇到北x的副會長,賽前三十分鐘前已預知,雖然知道對上他大致上只佔一點點的贏的局面,但是身、心理非常緊張,且感覺熱身不足,整個身體動不起來,所以在比賽前二十分鐘內,一直揮空拍做發球、接發球、相持動作來熱身,仍感不足決定再跑一圈操場後再揮空拍做接發球、相持動作來熱身直到比賽前,並未感覺完全熱身(就是像剛比完一場球賽那樣的感覺)。一上場自己發了二個球後一比一,接下來就感覺身、心很進入狀況了,無論是發球、接發球、相持球都能維持專心度,且身體不會僵硬,並且還發覺身動的動能非常好,賽前感覺身體很疲累怕動不了此時竟像生龍活虎一般,這是腎上素的結果,但更好的是我控制了他,對手卻控制不了,原本應該最多是六四波的比賽,最後仍是三局直接結束,現成八二波的懸殊比賽。
五、信心的增強:之前就明白自己的過往的贏的經驗過少會導致自己的信心不足,若配上之前未經明白的心理狀況,只要一比賽總是發揮得不理想,能有六、七成就不錯。此次鳳凰杯的比賽二場,雖僅有二場但是卻讓我的桌球的經歷和經驗增加了相當高的資歷。像和以往的呂xx、馮xx沒有贏過或打起來總感覺會贏是很難的事情,但此次下來覺得即使和再高一層次的打應該也不會很困難,因為自己的心理狀況總算在一二年內的分析中終於明白了過往的”變”和現在的”不變”的分別。”變”是沒錯,但那是屬高層次世界級的選手所言,底下的依當下的我以為仍以”不變”為考量即使是國手級仍應是此道理的。而控制腎上素更是一大利多,這是正式比賽中多數人未能參透的現象,遇到弱者當然沒問題,本來對方就以為是強者的也不會有問題,因為都會有準備,但是”意外”的對手出現時,更需要””平常心”,但這是需要平時的訓練,而無法臨時抱佛腳的,就如技術項目一樣心理技術同樣需要練習。
六、技術落實需要時間:前幾個月開始練習的擊球點練習三四個月的現在,大致已能下意識的擊球到這個位置,不需再有”意識”故意的打這個點,這樣在擊球過程中失誤會已少很多。
七、接下來的平式擊上旋球:最近發覺其實在拉上旋和下旋的板形中,其實上旋的板形反而是較多的,除了對方搓強下旋(多數在第二或第三板發生)會用到拉下旋的板形,其餘多用上旋板形即可。退檯時因屬拉下降期所以用到”下”旋板形。
八、順、逆時鐘的搓和拉球:前一陣子在外弧、內弧中練習和徘徊在前一陣子的心得就以為二種都可以,但是使用時機的確分不清,這樣反而易導致失誤更多。而現在將重點放在順、逆的搓和拉球上更能將重點分清,對方的順、逆旋轉漸漸的也快要成為下意識的反應(現在還不行,仍要強行故意的分別,所以有時會分心)。
九、對方發順、逆的強側旋時,球是會歪的,這在過往是明白,但是明白歸明白但在動作、意識和技術上卻從未改進,直到有天才真正的發覺,原來一開始就要判斷他會歪反手位(對方的正手發側旋)或歪正手(對手反手發球)此時拍子就要歪一些來打,這在從前是明白但手卻沒有動作,導致徐xx發此顆時,張xx的強力正手側旋和替代役的正手側上旋都變成魔球,接回去的球都很差。
十、目前的練習重點:
甲、正、反手的快帶,尤其是正手還無法有正確的拍形和擊球時間還需多練習。
乙、正、反手的拉直線,尤其是正手拉直線還不自然容易被看出。
丙、正手發球:夠隱蔽但質量不夠。
丁、正、反手拉上旋板形能拉輕的下旋球(除發球很旋的下旋或削球,其餘應都能用這樣的方式拉,尤其是強力側旋強帶點下旋的發球如鉤球),正反手要熟練。
戊、正、反手網前快撥:都用上旋板形只要是非網前強力下旋(這種機會不多,除非是超高手)也都能用此板形帶過,但是質量通常不高,但重要的要在突發性和線路上做變化。帶直線很難,要更多的練習。

99.11.15 心理建設的透析

99.11.15 心理建設的透析
心理建設:心理建設在這一陣子的友誼賽中,發現過往看文章常提到因應對手、場地、時間的不同我們要改變,但是近來發現這樣的”改變”對業餘非專業選手或即使是選手但沒受過專業運動心理輔導(大陸連運動心理都是他們的後勤,難怪強大)者這樣的方式顯然不適用。在當下我這一個級數,至少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階段。之前遇到弱的對手到一開始打球就會有點不想跑,看對手動作不佳的揮擊可能連防守的意識或動作都不做,這樣的危險就是萬一碰到的對手是超乎自己想像的不論是原本就很強或是突然才發揮的,都會讓自己陷入危機,等到輸了一二局後想改變總是很危急且桌球從準備-熱身-進入狀況是要一段時間的,所以常會打輸或贏得艱辛,讓自己產生信心不足。而遇到強者,則是一直改變自己的打法,擊球想更強卻導致動作”變型”和失誤增加,動作想快速但又變成”急躁”,完全和平時不一樣更讓自己技術顯得粗糙和笨柮。到局未點時總會手軟,因為心理變化大不知該如何打導致最重要的關鍵局數總是輸七贏三的局面。 經過這陣的心理評估發覺應該是完全的”平常”打法,從技術、準備、心理、身理在第一盤第一課球直到比賽結束都應該用一樣的打法,面對不同的對手(極弱或極強)也要同樣,這樣才能打出自己的水準。 而腎上腺素是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我們需要面對他,他會讓我們的身、心亢奮但也會讓我們緊張時不自覺的發抖,身體僵硬,力量過大等這些對桌球選手(或許如舉重就是優勢)是不好的,但是如真正比賽時我們即使身體較虛,沒睡好但是腎上素的分泌就會讓我們精神佳、身體強,原本跑不動接不到的球此時在正式比賽就接到了,所以我們要正視這個一定會發生的狀況,所以身體的症狀就讓他發生,但不要和他抵抗,經驗上僵硬感覺會更快消失,只剩下好的部份。
而”完全”平時的打法每一顆這樣打更是屬於桌球的最好方式,因桌球很難因臨時力氣增加就能讓球質增強,而是心理控制更重要,遇到強者弱者皆用一樣的應對雖然在面對強者時機率上來說可能會輸,但是當對手感覺你不會緊張時,此時非頂級的強者幾乎都會出現或短或長時間的低迷,其實是更有機會贏的,而不是遇強時則用一些平時練習都很難進球的拉直線,挑球,超強力弧圈球等多數只能進一次,除非超好運氣百年難得一見剛好碰上否則”異端”打法更會讓對手”凝神以待”不會緊張。而遇到弱者時,也要按照一般打法,練習”心理”往常是常練習少用的技術,反而是亂打,這樣是應該用在平時的練習對戰上,不能用在比賽中的。這樣整天的比賽才能一直維持高峰身心狀態。

991116-拉弧圈、接發球

991116-拉弧圈、接發球

一、繼上次的拉上旋球拍形發現後,在鳳x的友誼賽和北x play中發現,果然這拍形對過往的影響非常大,少了這拍形所以在1、接發長上旋或反手長快下旋(原來過往幾乎只要是長球,下旋度都不大難怪以拉下旋的板形,常常會出界)2、反手拉或攻第二板時失誤率大,因為都是以拉下旋的板形在拉或攻,而這時球往往都是平球或稍帶上或下旋,一攻之下往往都是出界(很少下網)

二、所以現在來的球是上旋時,皆以平形拍形來回擊就會大大提高進球率。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為何又有新發現的技術?-是好?是壞?

一連串的檢討和調整技術,竟然結論是二三年來我竟然不會拉上旋球,板形完全是針對下旋球而做,所有的技術都沒有處理上旋球的板形,所以對方的上旋發球我一直被吃或接得不漂亮,原來是—我沒有使用拉上旋球的板形—超誇張啊!桌球—實在太深奧了。
為解決反手發到正手位的側上旋球中,近幾日終於想到一種板形,整個手腕拿拍後,整個拍形是近乎平面,但這不奇怪,平時也有拿這個,問題是過往在揮拍後就會” 不自覺”讓拍立起(因這樣才容易打到球,較有安全感),但這平形拍形經揮拍姿勢調整後(指正手)很容易會擊到球了(當然仍需長時間的練習-熟練-成為下意識的動作),這個手感調整完成後,竟發覺就是和當初從府瞰角度的直線拍形,因為以前一直以為拿這樣的平形是無法擊到球,一定要”近垂直”才有力且”易”擊球,但經過姿勢調整後,竟然還是讓我回到過去最佳的姿勢了。但假設若在之前半年前我就這樣拿是否能提早半年的練習,這答案就無法得知,因當時無法感受到這樣平形能打到球(且竟然是不自覺,完全沒有打上旋球的拍形),所以硬學外觀可能情況仍是很慘,這就是為什麼,桌球若只學外觀,沒有真正了解為何是如此的動作,那仍然只能學得其形,不得其實。
發球近日的正手隱蔽式發球,總算有良好突破,能發出較隱藏的發球,且質量持續增加,再熟練後應該能發出近似”甲組”的發球(目前質量仍差了一些,但隱蔽的效果不錯)。這仍是靠重心才行。
反手位的中間位置,就在剛才發覺要有二種重心,一種是偏向反手位,此時就以左腳為重心(和正手同)揮出。一種是球來到身體前方或中心時,到底是以左腳為重心,還是像之前的突屁股的醜外觀,再來就是用馬龍的雙腳以腳尖頂,雙腳一超往前的重心。答案是三,因為用推牆的測試,第三種是最穩的,且拍形拿法是大手臂和小手臂和手腕一起往前(類似陳衛星賽前練球時的反手動作—原本以為他是削球手,所以反手可能不正確,哪知自己調整後竟然就是要這樣打才對)。所以結論一下,正手、反手(反手間)就以右腳、左腳為重心;中間位時則以兩腳為重心往前頂來使重心往前,這樣球質就會重了。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99.10.12打球心得

好幾個月沒寫心得,但練球在鳳x練得更多一些,且一些技術能練得較純熟,新技術也突破的不錯,但仍存在某些從以前到現在仍無法有效克服的技術面,仍有待思慮、時間、經驗來改進缺失。

基本技術:

一、正手拉弧圈:

甲、內弧

二、反手拉弧圈:

甲、內弧

三、搓球

甲、正手

乙、反手

進階技術:

一、反手快帶:

甲、對方正手拉(等同左撇子反手拉)

乙、對方反手拉(等同左撇子正手拉)

二、正手拉弧圈:

甲、外弧

三、反手拉弧圈:

甲、外弧

四、接發球:

甲、反手上旋快又轉的長球

五、發球:

甲、反手

乙、正手

待改善技術:

一、接發球:

甲、檯內短側上旋搓球:

乙、二跳會剛好到邊線的下旋球:不太敢拉,若是搓又常質量不高。因為這種球我會一直等到出檯,直到不出檯再搓此時動作為完整,故也搓得不轉。

二、發完球第三板的站位和銜接:今天(1012)剛好有練球,有一個啟示就是,一發完球一定要退後半步再拉或搓。因為以前原本都是在檯前等,因怕對方擺短;或等對方搓冒高球時就可用正、反手強拉下旋得分,依比例來看這類球隨著自己技術成長要找的對手也愈來愈強,這類似質量不高的失誤球是愈來愈少,接替而來的多數是強下旋的長搓球,或是正、反手位的撥球,此時就會陷入自己發球反而失分的現象,但總是不自知,以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所發得不好,其實是對手的水準也在提升,不能依以前的對手模來打球了。

三、接發球時一搓完球,同樣和上面一樣要退後半步準備擋球。同上面一樣犯了一個錯誤,都想說對手會過渡一板此時我一直準備發力,但多數都是對手已經準備進攻,或拉直線,斜線,或是強下旋的搓球,遇到下旋還能對付,但愈來愈多的上旋球自己一直失誤,但總會以為是接發球不好的緣故:不夠下旋,旋度不強,或是不夠側邊,或是不夠短等等。其實是第四板在非選手練習量、技術量足夠情形下,第四板等著擋一板心態是較好的,若對手是過度球時,此時再來攻或再過度,而不是先想攻再過度,這樣是差很多的。再總結一下:第四板時心態是先求再攻,以前是先攻再守。這是今天發覺的不同點,值得好好的觀察。

四、弧圈內外弧皆會拉,但使用時機仍不明。檯內拉內、外弧都可,但進球率和質量其實無法細分高下。檯外也是一樣。

如何在鳳x練習中排定那些課程,才能改進以上缺失

一、正手攻至少練二條線。

二、反手攻也至少練二條線。

三、對方發各種球路,我來試接。

四、和顆粒多打。

甲、我搓短、下旋球過去,對方以(長、中、短)顆粒搓回時(長:時球是上旋,中顆:不旋或稍帶上旋,短顆:弱下旋)。口訣就是「搓、搓、平拉」

乙、loop過去,對方以(長、中、短)顆粒直接攻(磨少得意思),此時(長:時球是下旋,中顆:弱下旋,短顆:弱下旋或不旋)。口訣就是「拉、攻、上拉」

丙、我搓球、下旋過去,對方會以顆粒直接攻(這常忘記,因平面來說,至少要準備引拍,但顆粒很少引拍,直接擊打,所以常措手不及。解決之道:一搓就要準備拉球或防守,總之就是退後半步做準備)。口訣就是「搓、拉、平拉」。

綜合以上反正就是,我拉時,再來就是小上拉。我時,再回來就是平拉“了。

五、和左手多打(這機會很少,更要多練。)

甲、左手正手拉球會往反手位跑(和右撇子不相反)。

乙、左手發球也是一樣不同,所以要多打才會下意識有正確反應。

籠統而言:

一、相持球較有保握

二、接發球很虛。

三、發球也有把握。

四、桌球總技術得分:看得是最弱點的分數。例如:1-101表最低,10表最高分。甲球員是:拉球8,擋球8,搓球4;乙球員是拉球7 擋球7,搓球6,二位的實戰分數多數情形會較接近是,甲是4分級球員,乙是6.6級球員。因為桌球常因弱點而會失更多分,而優點多數不是得分的要點,少失分才是重點。所以技術均衡下,如大陸球評言:技術全面(也就是平均之意),重點突出,這時這重點才能是提高總分而言,就如六項技術,每項都是 7-9-7-7-7-7,這樣平均才能突破七以上。若是優點突出,弱點也突出,7-9-9-5-7-7 這樣平均是不會是七,而可能只有5.x而已。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990704-整年度的省思、歷程和進展

近來桌球省思、進展歷程、目前成果、續繼努力
有好一陣子的沉潛,就從鎮長杯輸了一二場球開始。覺得打不起勁,在接發球的軟肋下打球只要遇到不會接發球,就大致上輸了比賽,再練再打也都是一樣,所以就這樣一二個月沒打球了。
歷程:在鳳中打了不到二十個小時吧,再重新將之前的技術演練、精熟並再改革一下,總算在搓球、正拉、反拉、發球、撥球等都有不小的進展還有心得。
壹、順、逆時鐘的總結:這是日前最重要的發現。
甲、對方正手發球時,就己方視野來看就是從左至右的順旋轉,且無論是側上側下不管,反正就是從左至右的順旋轉,此時我的搓球或拉球一樣也要從左至右(這樣打出的球會變逆旋轉)_才能剛好抵銷旋轉(鏡子原理的再次理解)。對正手搓球來說就是板要立起來(像拿冰淇淋般)這樣才能打出從左至右的逆旋球(可用實際動作演練,要是板子往下要打從左至右是很難的)
乙、正手拉球也是同樣,例如正手拉側旋球(有點像拉鉤球)幾乎都是這樣的球。
丙、重點再寫一遍:就是對方發正手側上或側下(正手下旋或鉤球之意思),如果到正手位,一律搓球或拉球都要從左至右的手法。如果對方發到反手位,一樣反手要從左至右的搓法(此時板子會向下與正手搓相反),反手拉就不能以平時擰球(因擰球多數是從右至左)的拉法,而要特意的拉出從左至右的拉法(板形有點向上)。
丁、同理對方要是以反手發球(等同左撇子的發球)就相反就對了。
貳、打球用” 重心”再次的深度理解:
甲、發球、擊球都要用重心。
乙、拉球就是讓球到自己的右脅下方,讓手臂儘量保持不動,平球時仍能打出響聲(表示擊球位置和力道都正確)就表示大致正確。
丙、正手拉球要以重心擊球時,外顯行為常會顯示”腰轉”這樣會造成錯覺,腰轉是力量在轉動會變成圓周運動的切線方式,這樣力量反而不集中。正確的是”重心”讓他前後移動。
丁、”重心”讓他前後移動:重心先放置於右腳,再將重心移至左腳。而自己的感覺就是整個人一定要蹲下,右半邊的臀部和右腳此時會感覺重心在此,注意”臀部”也要一起過來(因為以前都是臀部不動,造成重心會偏過,只要臀部一起過去就能有效降低重心)。再來是左肩自然下垂並稍稍靠右邊會感覺到與右腳重心是連在一起的而非分開。
戊、正手拉球時就依上例所述,每一次的擊球都要回復成如此動作的”感覺”此時不要用腰轉或腳跟提起等外顯行為,而要用”感覺”會更正確。
參、用重心的反手拉:
甲、剛才說明的是正手拉,接下來是反手拉,正反手有何不同呢?常理判斷應該一樣。但是反手多數不是拉球(如克林格一般)多數是像女子選手在身體前方的彈打或小拉所以此時的重心要如何放呢?
乙、重心整個放低,以右肩(如正手拉球的左肩一樣)迎球,讓球來到胸前或偏右胸前時再以重心擊出。但此時的重手不似正手能以整個身體來拉球,因為整個反手擊球我們的左腳會可能在前(即使是平行站位也一樣,除非是反手的好機會球,才會有右腳在前此時就和正手拉一樣了),所以是整個重下擺低後,右肩迎球,等球來到時,此時右腳有點以右腳撐右側住之後發力時就從右側換到左側(此時我指的右腳掌左側,是面向對方的,就是站外八才會這樣,請試試看實際的站法)且右小腳原本是蹦直發力後就會微彎。
丙、發球:
i. 測試:小臂、腕不動能直接以重心往前的方式能夠發出球就表示有用到”重心”了。
ii. 好處很多能比原來光用臂的質量更高且隱蔽性也高。手臂不用做特別動作,交給手腕運用假動作,對方更難分辨。
iii. 發快球時的動作會更小,不像以前手臂一定要揮快揮大力,此時用重心一撞球就能飛得快(當然還是需要臂+腕,只是動作會更不明顯)。
肆、搓球:
甲、就是搓球不能搓正下方:而要搓右側下或左側下。這是我以往以為搓正下方這樣做會使球更旋,殊不知對方的來球在實務上來說幾乎全是側為主,所以常造成小力搓不轉或下網,大力就出界的冏境。
乙、正、逆轉後再改進搓球方向: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的搓法。
丙、近的用板子的上半部搓:神奇的是在昨天0703偶然中發現,對於近網短球的搓球要用球板的上半部,較遠的則依舊用下半部來搓,這樣在近網短球時,更不會有下網的情形,會自然的高過網子,非常好用。
伍、正手拉球:要拉出高質量的內涵:
甲、重心拉球:注意姿勢
乙、板形要正確:還要注意幾點才有辦法,如忽略以下重點,不會自然拉出正確板形。
丙、從2010日本公開賽16歲的日本神童羽希和國內的19歲陳建安的比賽中發現:
i. 松的板形超正確:幾乎每一板都是整個平面擊球。
ii. 重心運用得宜:瞬間就能重心轉換(但剛練時還是得誇張一些)
iii. 外顯:人小,擊球緩且輕,但球質和陳建安發大力的一樣重,且好機會發大力時球質還能更重,所以陳建安輸得不冤枉。
丁、正確板形:還需要大、小手臂的配合。最適合的拉法,就是肘眼窩要平形、往外(多數沒練過的會自然肘窩會朝上)朝前,這樣就能最大的利用到小手臂的屈伸能量。大手臂的配合往前後,整個大、小手臂就都是往前的感覺了。這樣加上了”重心”還有板形自然就能”質量”超過。
戊、測試:如上述”丁”點所述,請照作後,但以緩而慢的動作來擊球,看是否仍能擊出高質量的球(可用擊球聲響做判斷或球速等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