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是變
自上次的二月份自今又是半年過去,整個技術和二月份又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從正手開始:板形-手腕-小臂-大臂-肩-腰-腳整個又做了一個大改變,主要是從倫敦奧運中看到科科的握拍後,從握拍整個改起。所以在對戰中仍然處於技術更新、未熟練的狀態中要得到好的情況,實在不可能。不過如我以教練的位置處之,這則是不可多得的改變,許多人的錯誤大致上一看就能發覺錯誤之處,而能知道為何錯誤再到如何修正該如何修正,而這正是教練的最重要之處。當所有的冤枉路都走過之後就能避免選手再走一遍了。
近來技術特點:
一、 正手能拉直線:搞了許久的拉直線,最近終有進展了。看似簡單的拉直線和斜線在場上有許多即使積分低的也能拉斜線,但竟然使我研究了許多,而到目前為止還真的難度很高。
甲、 難度一:他需要打球的左邊(拉斜線是打球右邊)或中間才能形成斜線和直線的線路。但是光這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擊球質量。
乙、 需要擊球時的腳步站位扣除整個偏正手位的站法外,需要腳和身體做一個很適切的配合才能形成力量往斜或直線飛去。
丙、 板形目前是較立的板形出發,但是大陸國家隊選手幾乎在準備時仍能以斜線拉法的版形擊球,這一點還需研究,是以立的板形的確能擊球直或斜線的路線。
丁、 擊球時的引拍:不能似斜線的將小手臂伸出,而是需要儘量將手腕位置大概是置於右側腹部位置,才能有辦法從這位置出發去擊到球的左側,若是以從前一開始引拍就是將小手臂伸出,這很難能擊出斜線位置。這也是很多動作的改進,一定要從頭改,光是改個手臂、手腕或拍形很難達到目的,一定要整個系統去改,本身拉斜線就是明顯的好例子。
二、 正手能以似科科的手法拉球:科科的握拍就是以反手握拍為主,轉為正手時不需再轉正手用的拍形(當然有些時候還是要改),和孔令輝一樣但二人的握拍不同,目前覺得以科科的握法更合理更適合發力(但每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三、 正手拉的較準、較穩:以科科的握法後,正手擊球的拍面擊球瞬間更大使得擊球失誤率減低,動作小質量一樣很好,撞擊和摩擦能在更短時間完成。
四、 反手發力更合理,但姿勢仍需調整:
甲、 之前常會發生的錯誤就是當判斷出擊球點時,小手臂就會揮到定點,此時接下來會由手腕往前甩(以往以為這是”順手”甩出不拍影響到拍形,其實在手腕仍是彎曲過大,板形已變形),現應改成腕放鬆控制住不能甩前,小手臂判斷擊球點後還要再往前一些,才會是直線擊球(手腕甩前就不是直線)小手臂就是擊球後還要繼續往前多一些。
乙、 正反手的正確擊球線路是扁楕圓形(從側面看)且是偏上的楕圓形不是平行的。
五、 搓球仍很差:
甲、 目前還是無法感覺到甲組水準的動作,目前是用較”立”為主的搓,如果是上旋長球在判斷正確後,應是下降期以”立”來搓這樣就會有如馬琳的反切回去會更轉,重點是”下降後期”若是前期這樣鐵定會噴高,因前期的反彈力過大。
乙、 下旋球推理合理方式:下旋來球時則是下降前期,往前但完全板子無力的切球的中下部等於放回去即可,這樣便可成為擺短。千萬不能有“往前”的力前送,因前期的反彈力很大。
丙、 總結:下旋球能擺短或挑球(打球的中下部),上旋球就直接快撥(撥就是打球的中上部),上旋擺短難度很大,若是反切(也就是順旋)也可但難度也是很大,多數會冒高。
六、 發球仍持續發展新技術:
甲、 目前發球技術過多,現在處於去蕪存菁期,將較無質量的去除。
乙、 留幾種並發展配合的第三板攻擊。
七、 接發還需某些技術支援:
甲、 搓球的技術,需要這項才能夠更穩定的接發,不會亂死或冒高,接不好至少能安全放進,不會是”強司”球。
八、 腳步的改進:
甲、 只要是正手球一定是”左腳要先動”。不論是併步擊球(原本就是先動左腳)或是跨步擊球(原本是只動右腳)。
乙、 例如雙打時,常會對方接發時是搓出正手側出檯的球,以往是以大跨步(先左再右)幾乎是跳過去拉球,但現在以為較合理的方式是以併步方式(其實多數以併步就能到)但是要先出左腳後再依來球出右腳的距離即可。這樣打球能讓重心降低保持最佳擊球姿勢,不會重心冒高,動作變形(這是以往打球的姿勢,要改過來才可以)。
九、 檯內正手挑、撥的改進:
甲、 有一陣子已練得很好了,就是板形立起來能夠挑、撥還蠻順利的,但質量會差一些,不過總覺得姿勢不美,且怪怪的和影片的世界級比起來完全不同,雖然可以打但本著一定要最好最點理的要求下,還是又改變了。
乙、 現在則又回到以前有陣子的挑球方式,但我發覺以前以為這樣打是”橫”著發力的板形不符往上往前合理方式,但再次鏡中發現,其實打球那一瞬間的確是直線,只是時間時間很短而已造成錯覺以為這樣不好,而影片中多數是這樣的擊球法,所以一直無法體會為何他們能”橫著”擊球,但現在知道了,其實這是直線沒錯。
丙、 板子上用貼紙畫一條線蠻有用的,他能讓揮控拍時能看清是否符合”往前往上”的方式。
十、 反手彈球的消失:雖然好用但進球率不高,可先放棄。
十一、 反手檯內擰球有缺失,要更動:
甲、 改成和正手挑、撥的擊球方式,不要再用整個旋轉,這樣不符”往前往上”擊球點常會不對,所以檯內擰不要太誇張而是要敢”發力”才是王道。
乙、 判斷來球是上或下旋非常重要,不能判斷不出就隨意擰,當然不敢發力只能做出高球而已。所以重點就是一”判斷”下或上旋就能擰出該有的質量。二是敢發力,不能軟趴趴的往上而已。
十二、 手腕用過多:在正手、反手這三四年已改進很多,自以為很少用手腕來發力多是自然順手而出,結果近來再次檢視中發覺手腕還是使用過多,才能反手一直感覺很順但擊球率、控制球的摩擦少,路線控制不良近來再次更正,特別注意手腕的不動,擊球質量,效率明顯又改進。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不變是變
自上次的二月份自今又是半年過去,整個技術和二月份又有明顯的不同,例如從正手開始:板形-手腕-小臂-大臂-肩-腰-腳整個又做了一個大改變,主要是從倫敦奧運中看到科科的握拍後,從握拍整個改起。所以在對戰中仍然處於技術更新、未熟練的狀態中要得到好的情況,實在不可能。不過如我以教練的位置處之,這則是不可多得的改變,許多人的錯誤大致上一看就能發覺錯誤之處,而能知道為何錯誤再到如何修正該如何修正,而這正是教練的最重要之處。當所有的冤枉路都走過之後就能避免選手再走一遍了。
近來技術特點:
一、 正手能拉直線:搞了許久的拉直線,最近終有進展了。看似簡單的拉直線和斜線在場上有許多即使積分低的也能拉斜線,但竟然使我研究了許多,而到目前為止還真的難度很高。
甲、 難度一:他需要打球的左邊(拉斜線是打球右邊)或中間才能形成斜線和直線的線路。但是光這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擊球質量。
乙、 需要擊球時的腳步站位扣除整個偏正手位的站法外,需要腳和身體做一個很適切的配合才能形成力量往斜或直線飛去。
丙、 板形目前是較立的板形出發,但是大陸國家隊選手幾乎在準備時仍能以斜線拉法的版形擊球,這一點還需研究,是以立的板形的確能擊球直或斜線的路線。
丁、 擊球時的引拍:不能似斜線的將小手臂伸出,而是需要儘量將手腕位置大概是置於右側腹部位置,才能有辦法從這位置出發去擊到球的左側,若是以從前一開始引拍就是將小手臂伸出,這很難能擊出斜線位置。這也是很多動作的改進,一定要從頭改,光是改個手臂、手腕或拍形很難達到目的,一定要整個系統去改,本身拉斜線就是明顯的好例子。
二、 正手能以似科科的手法拉球:科科的握拍就是以反手握拍為主,轉為正手時不需再轉正手用的拍形(當然有些時候還是要改),和孔令輝一樣但二人的握拍不同,目前覺得以科科的握法更合理更適合發力(但每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三、 正手拉的較準、較穩:以科科的握法後,正手擊球的拍面擊球瞬間更大使得擊球失誤率減低,動作小質量一樣很好,撞擊和摩擦能在更短時間完成。
四、 反手發力更合理,但姿勢仍需調整:
五、 搓球仍很差:
六、 發球仍持續發展新技術:
七、 接發還需某些技術支援:
八、 腳步的更進:
九、 檯內正手挑、撥的更動:
十、 反手彈球的消失:
十一、 反手檯內擰球有缺失,要更動:
十二、 手腕用過多:在正手、反手這三四年已改進很多,自以為很少用手腕來發力多是自然順手而出,結果近來再次檢視中發覺手腕還是使用過多,才能反手一直感覺很順但擊球率、控制球的摩擦少,路線控制不良近來再次更正,特別注意手腕的不動,擊球質量,效率明顯又改進。
近來技術特點:
一、 正手能拉直線:搞了許久的拉直線,最近終有進展了。看似簡單的拉直線和斜線在場上有許多即使積分低的也能拉斜線,但竟然使我研究了許多,而到目前為止還真的難度很高。
甲、 難度一:他需要打球的左邊(拉斜線是打球右邊)或中間才能形成斜線和直線的線路。但是光這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擊球質量。
乙、 需要擊球時的腳步站位扣除整個偏正手位的站法外,需要腳和身體做一個很適切的配合才能形成力量往斜或直線飛去。
丙、 板形目前是較立的板形出發,但是大陸國家隊選手幾乎在準備時仍能以斜線拉法的版形擊球,這一點還需研究,是以立的板形的確能擊球直或斜線的路線。
丁、 擊球時的引拍:不能似斜線的將小手臂伸出,而是需要儘量將手腕位置大概是置於右側腹部位置,才能有辦法從這位置出發去擊到球的左側,若是以從前一開始引拍就是將小手臂伸出,這很難能擊出斜線位置。這也是很多動作的改進,一定要從頭改,光是改個手臂、手腕或拍形很難達到目的,一定要整個系統去改,本身拉斜線就是明顯的好例子。
二、 正手能以似科科的手法拉球:科科的握拍就是以反手握拍為主,轉為正手時不需再轉正手用的拍形(當然有些時候還是要改),和孔令輝一樣但二人的握拍不同,目前覺得以科科的握法更合理更適合發力(但每人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三、 正手拉的較準、較穩:以科科的握法後,正手擊球的拍面擊球瞬間更大使得擊球失誤率減低,動作小質量一樣很好,撞擊和摩擦能在更短時間完成。
四、 反手發力更合理,但姿勢仍需調整:
五、 搓球仍很差:
六、 發球仍持續發展新技術:
七、 接發還需某些技術支援:
八、 腳步的更進:
九、 檯內正手挑、撥的更動:
十、 反手彈球的消失:
十一、 反手檯內擰球有缺失,要更動:
十二、 手腕用過多:在正手、反手這三四年已改進很多,自以為很少用手腕來發力多是自然順手而出,結果近來再次檢視中發覺手腕還是使用過多,才能反手一直感覺很順但擊球率、控制球的摩擦少,路線控制不良近來再次更正,特別注意手腕的不動,擊球質量,效率明顯又改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