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2012--一年多來的總結

一年多來的總結心得:
好久沒對自己的技戰術做總結,此次文章先寫一下大綱,有機會再寫詳細。
一、技術:
甲、拉弧圈的改變:
i. 握法持續的變更:參考張繼科的握法:我想四五年來持續在握法上的改變對整個技術性合理上佔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教練在教學上絕對不能夠停止對這個握法的先進技術突破,若握得不對,則整個姿勢絕無法獲得理論上的擊球姿勢。
ii. 擊球瞬間更合理性:以往總想要有拳擊手般的發出威力(從上面視角來看的話),現在總算在握拍的改進,擊球時,腕、小臂、大臂的改變後總算能接近這樣的地步了。
iii. 連續揮拍間的掌握節奏:在北昌與一個阿伯超會擋球的練習過程中,終於又突破了連續擊球時常會漏球(因動線改變,或來球變慢變快),在改變了節奏,也就是每一球的來回都需重新用第一次打的感覺來擊才行。
iv. 反手弧圈的改變:整個手腕的拗進來後—總算和影片選手級中,反手的握法終於很接近了。
v. 正手撥、挑的板形改變:近來新的突破,挑、撥能夠瞬間發力,且能夠增進進球率了。
乙、搓球的改變:反手搓較準、較穩、較轉,但路線仍不會主動改線。
丙、接發球仍進步不多:這是最重要,要是能改進則整個實力就以進入甲組狀態,不過這本來就是最難的。
丁、發球的改進:發球的種類超多,近來總算能夠精簡出幾種有效且能銜接第三板的發球。
戊、攻防之間的不同:常只會攻,如果攻轉防時常會漏球,現在總算在防守的改變心態和技術撐住上反手位、正手位的防守應該在持續練習下能進入甲組的狀態。
二、戰術:
甲、比賽時發球的改變:
乙、輸球的心理
丙、一局中領先時的打法
丁、一局中落後時的打法
戊、
三、心理:
四、

發球

這已是2011/3/11打的文章,沒有貼上,找到了順便貼出來


一、發球:仍在持續檢討改進。
甲、反手發可以,在路線、長短、旋度變化不錯,但是第三板的銜接愈來愈保守,常常第三板仍用”搓”的方式回球,導致得分率下降,要改成更積極。
乙、正手發:為了保有”隱蔽性”,和增加”球速”,改成重心和小手臂、手腕皆增快方式,但是在擊球點、落點、路線、長短上還不熟練,無法控制到位,仍需熟練。
丙、另外正手位的擊球點,仍在改良是在”右下角”(最常用的擊球點)還是改下右上角(拍頭位置),還需再練習檢討。
二、正手拉:拉上旋仍不行:在接發球或是對方撥、挑球時的上旋時,常會以”擋”因應,而不是直接”反拉”或想反拉時總會用”鉤”的方式導致球常會出檯(少下網),仍需多練習。
三、反手拉:拉上旋仍不行:同樣的在技術上應無問題,但在實戰中總會將拍面過立,擊球點不準(應擊在反手左下角)。
四、搓球:搓不夠轉,總是撞得過多,回的線路完全沒有,只能回過去而已,導致對手即使實力不足但習慣衝球的也很簡單能打我的搓球,所以仍需在”搓”的方式更多一些的”磨”少”撞”,還要有信心的變化”路線”朝”側出檯”練習,這樣的過渡球才是正確的。
五、接發球:反應不夠快,這的確是事實。但仍有其他方面能改進。
甲、接發時的等待:以往會過急的去”追”擊球,目前發現較好的方式應是”等(姿勢保持住,重心在左腳,過往常會站成平行)”>”預判”(以反手或正手接),看擊球力道判斷是短或長球。>>移動腳步、重心、身體>>準備擊球時小手臂和手腕不要甩太前,就是瞬間”磨”一下即可,這樣可避免球常會拉出檯,且擊球會更準確,力道要能小能強。腳和重心到達定位才擊球(且擊球動作小即可)。
乙、總結上:等>>預判>>移動>>小擊球>>還原
六、正反手銜接不穩。可用二線練習加強。
七、心態:信心不足:最近的熟練度因為在改進動作,所以熟練不佳,簡單的球也會失誤,導致信心不足,所以要增加熟練度才行。

最近的優秀進展:
一、了解上、下旋度的處球,是需要不同的拉法。
二、了解順、逆旋也要不同的拉法(鏡面原理)或搓法。正手發球較有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