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0614明x國小積分賽

0614明x國小積分賽
贏得不說因原本就有實力上的差距。
輸三次
小燁:去年底的少年國手。去年三月即輸過乙次。特點是反手中長顆,正手反膠,近檯以正手攻打為主,反手主擋(但記憶中去年反手能做攻擊)。正手進球率很高,但動作未完整,不算基本功很好的選手,易失誤。
此次打到第五局,前四局二比二,贏的局數差距很大,但隔局就無法繼贏。第五局落後在五比二開始換邊,再追到七比九,換我發,此時發得球就是對方弱點,都接得高,可惜又是”手軟”問題,不知如何打(這情形已很久了,關鍵時間就是會手軟,心態問題),喪失了追平機會且反而變成五比九,之後再續追趕到八比十,最終失誤一球結束。 此次最大的缺憾,還是關鍵無法把握,不自然的就是一片空白,可惜了一個練習關鍵球的好機會。
下次打的應變:發球要質量上旋更強的到反手顆粒位置,第三板更有機會。接發球時對檯內無力的不轉球要擰的強度和路線更好,或反手挑要練得更佳。


小宜:少年國手已經國三。基本功大致上沒大問題,但正手攻、拉的動作有偏失,板形和小手臂的施力不當導致失誤偏高。此次打其實還是有能力與她打的,但是運氣上差一點。另外場地過窄過短也是劣勢之一。她對我的接發球接的很好,擺得很短,很久沒打這樣擺短技術,竟然自己也忘了本身也能做擺短,所以自己在第二板的接發和第三板都忘了擺短都用強搓(但搓的能力雖有進展,但對好選手來說仍算是強司球)這板就喪失超多分。
下次打時:正手的發球反而接不好,下次要多用。搓強要儘量搓短或反手側出檯的路線。對方的拉球不轉,但是多是己方的正手側出檯球,所以很難擋到,下次要特別注意這位置的防守,當然回球質量要高,才不會這麼容易被擊出側出檯的路線。

小心:雖然心在團隊中大概屬第三、四單打位置,例反而覺得最難打得反而是這一位,從去年二三月的積分賽到目前為止,打了三或四次,仍然覺得沒什麼能打進她的弱點。她的正手短顆,反手中長顆都是我最討厭的顆粒打法,且正手進攻能力的力道和進球率遠大於燁,所以多數處於被動防守。被起板多數會失分,且短顆還能在檯下硬拉起上旋球,這也是特點。
下次遇到,仍然是近來對顆粒的總結,就是以正、反手強列上旋球拉二線為主(速度為次),對方顆粒一搓就整個拍面壓低,打一點鐘位置,且要夠信心,不要拍面過於垂直,這樣不僅速度更慢且易拉出檯。第二板接發(短顆的下旋質都不夠,而下旋的旋轉也不夠)一定要儘量就挑或拉成上旋球到反拍(正手會被攻回來)再用正手拉二你線找機會讓對方防守失誤。 發球也要更快,上旋要更強烈些更能制住顆粒。對方要攻要拉都要準備,不能當成一般不進而放棄準備。多數仍從攻擊反手開始,且不能退檯,還為顆粒擋球就是軟軟的,一退檯就拉不及再拉第二顆。

此次的整個發揮大致有七到八成,場地就限制一成以上,正手手感喪失,多數仍靠反手和發球得分,整個反應狀況偏慢且無力。 下次的積分賽一定要保持好體力,且睡眠一定要充足。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小選手拉球--動作蠻標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SkqFTnOqc&feature=related

手部動作雖無成人選手的力道,但是在協調性,手部擊球、拍形等都類似成人選手,可惜腳步、腰動作無法看法,但以整個協調性來看,也不致有太大問題。

圖中第二或第三稍胖選手,拉起球稍慢,但持球時間很長,非常適合初學的標準動作。不要再換”快速”器材,拉慢不是動作慢,而是為了持球時間長。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六月第二次小心得

檯內撥球心得:
多數在右小心角位置來說,先判斷是上旋(不轉)或下旋,
上旋來說,就是直接拍面較壓,擊球的二點至一點位置間,將球帶起後再以拍形下壓藉以讓球不會出界。
下旋:拍呈較暗,拍擊球的三點半至三點位,將球先往上擊至拍為近垂直後就往前帶再稍稍一點點的壓拍,讓球就從拍中滾到下緣出去。

右手發球,以鉤球方式發側下旋和側上旋效果非常好且質量高。比原本的轉不轉來得佳,所以可再多加練另一種發球法。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六月初心得報告

六月初心得報告

一段時間沒用發球機練球,和人打球機會增多,到底有何不同呢? 直到寫此篇時才想起或許能做個小心得:

一、容易發現缺失。實戰後經歷各技術呈現的變化,才能明白那些技術缺乏,那些不夠熟練,哪些需再改善。

二、接發經驗進展較快些:發球機畢竟在變化上少太多,接發除基本功外,如何來應用基本功成為一個銜接完整的接發技術,還是需實戰才行。

缺點:

一、 沒有檢討,就不會進步,也無法改變技術動作和熟練:它就是會這樣打,即使動作錯誤,因沒有單獨單項練習,容易維持錯誤動作。

二、 發球技術進展很難:僅靠實戰練發球,雖可發現缺點也能銜接第三板技術,但要將某一顆發球練到極緻、高水準還是需要在桌前單獨發球練習才能達到。

技術進展

一、 正手拉球動作再改變:就是將拇指扣住拍柄整個和小手臂內面呈一平面,與以往比較就是拍面會更亮,這樣的好處是,整個拍面會更自然的接近垂直,以往採自然時拍面總是過,這樣能讓拍面亮些,在拉、扣和檯內拉球時以同樣力度能有更好的質量出來。

二、 正手遮蔽式發球的改進:目前仍在研究中,之前雖已發展多種但質量,路線、旋度始終不滿意,顯見可能有很大的缺失。目前發現要以一樣的動作發出側上、側下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拍擊球時間上做改變,早擊到球(球觸拍中間)成上旋,晚一點(球觸拍上緣)成下旋; 另一種是擊球時間一樣,但是拍觸球不一樣,球擊拍中間成上旋,球擊拍上緣成下旋。

三、 遮敝式發球:拍動得少,僅以身體重心移動來擊球,效果會很好,且遮敝效果非常的棒。

四、 擰球:現在大致能將球擰的起來,但是都過高路線都是中線,一定要改成低弧線且偏一側出檯,效果會呈倍數成長。

五、 反手拉:質量、進球率都成長,但同擰球一樣,都僅能拉偏左或偏右,無法側出檯,威力大大減低,一定要練成側出檯,威力同樣倍數成長。

六、 搓球:反手搓球已有改進,但是搓得還不夠轉,仍要加強。另外同樣要練側出檯的路線。正手搓還不夠穩,且出檯球仍用搓,一定要改成拉才可以。

七、 接發準備:現在準備姿勢時,拍面呈反手打上旋球為主,效果不錯,但拍擊球(打上旋球時)總是打不準一點鐘方向,一定要夠準且準備充足才行。

八、 正、反手拉檯內球:還沒用發球機試驗,昨天再將姿勢調整一番,運用新的拉球法應能夠將檯內拉球形成一個有得分信心的技術。

九、 和顆粒打法: 總算較習慣顆粒搓過來的球,反正顆粒一搓這時就是打一或一點半鐘的上旋打法位置,就能拉過去。如果是一板一板拉時,就是當成微小旋的拉法,變成一板一板的拉下旋球,不能拉成上旋球。

十、 發球:質量續增加,在轉度不變下,姿勢儘量一樣,但能發出不一樣的上下旋,和慢、快速的球。

十一、 正手反拉技術:漸漸形成,雖苦無練習對手來做單課訓練,但過一段時間應能從實戰中養成反拉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