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新技術:六、前沖上旋長球

這又是個人的一個大突破,但對別人來說根本不值一晒的技術。

發此球,不需要磨球底,只要是往前磨但磨球體中線以上就是側上旋了。以前固著於一定要從下磨上方,所以總發不出好的側上快長旋球(短球這樣是正確的)。所以勾球就要練成一個是磨到球體中下一些(就是側下旋),球體中上一些(就是側上旋)。剩下的就是動作儘量做成一致,且速度要快一些。

新技術:四、正手能拉"順"旋轉的球了

對我來說真是不得了,但對他人來說可能"本就"不需用心想就會的技術,但不管,這對我來是一個莫大的突破。

因由正手拉來說所有的球幾乎都是逆時鐘的方向,暫稱"逆"旋轉。但好幾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拉出"順"旋轉,但總拉不好,不順,即使用擋的也擋不好,故在比賽過程中,遇到需要"順"時鐘拉球時,總會失誤很多。例如對方右撇子,用反手發球,到我這邊我就需要用"順"來拉,但總拉不好,所以非常怕對手用反手發球。

技術重點:
一、順、逆握拍皆一樣。
二、但逆的拍面是向左前方(也就是大約是對手的正手位),但順的拍面則是變成對手的反手位了。
三、拉出來的球就是要順旋轉才是正確的。
四、但以前就知道為什麼就是拉不出來呢??因為"揮"拍和"擊球"和擊球後的方向,擊球點的位置。

新技術: 三、正手拉球姿勢:

配合著斜邊位的站姿,左右移動腳步的改變後,接下來這個正手拉球姿勢其實改得不算多,但配合著前二項的改善,讓正手拉球(特別是近檯球)能拉得更順、轉。

一、重點就在於讓正手的大臂、小臂和身體中間保持有一顆小於躲避球的空間,這樣會讓臂的揮動稍許有圓形做動,且手要" 放鬆"下垂(這個放鬆非常重要)。

二、手置於右腳處的右邊15-20左右處(此時因放鬆,所以拍頁下垂)

三、等對方的球到了這個點再打。以前:就是會超前15公分打,這樣有許多坏處:1、是力量直線前進困難。2、擊球時間要提早,就等於準備時間更少。雖寫起來只有二個缺點,但其實不改的話再怎麼練,球就是無法力量集中且倉促下整個動作易變形擊球不易準確等,所以實在非常重要。   其實這個擊球點在五六年前自己就提過,但是因為站位、腳步沒有搭配,且姿勢不是有"抱圓"的動作,所以雖有意識,但實際上再怎麼練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是標準的木桶理論。

新技術:二、站位--一定要保持住斜邊位

除非要打反手就會變成平行步,或甚至右腳在前,不然只要是正手攻,都要變成斜邊步。

新技術:一、腳步-往正手、反手位的走法

這是聽李曉東的解說後:才知道的,就這麼個步伐就可以了,再搭配正手拉球的姿勢調整後,現在大致就能站在側身位而對手發貼身球時,仍然能拉住球。這在以前只能靠自己的快速移動(或稱亂動)半運氣的能回個球,現在則有七八成把握了。

之前站位是站平行,即使有意識站斜邊,但一動後就會立即變成平行步,此時的擊球除反手還稍能發力,對正手來說幾乎無法發力,故以前常會因此而失誤很多球。

現在就站斜邊,往正手時就是左腳往右後,右腳再往右(此時站位就仍會時斜邊),重點來了,而要轉到反手位時,則是右腳往"斜後"方,左邊交叉到左腳後面,此時站位會變成人的側面幾乎和桌面垂直,這個好處是此時仍可發力打球喔!
如果是要整個側身,則接下來左腳再往左邊移動(又會變成斜邊站位),只是相較之前變成移到反手位的位置。

新技術:五、因正手,所以反手也拉得更好:

反手因正手的"抱圓",反手也是對稱的照著正手做,也是有一個劃弧的感覺,也就能拉得更轉。

過了一年之後--新技術成功

一年多沒打了,雖再打時手感很差,協調也差但有個好處就是原本的錯誤肌肉記憶能較易消除。所以---
一、腳步。
二、站位:
三、正手拉球姿勢:
四、正手能拉逆轉球了:
五、因正手,所以反手也拉得更好:
六、發前沖側上旋長球。

準備改進:
一、反手也能拉"逆轉"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