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990704-整年度的省思、歷程和進展

近來桌球省思、進展歷程、目前成果、續繼努力
有好一陣子的沉潛,就從鎮長杯輸了一二場球開始。覺得打不起勁,在接發球的軟肋下打球只要遇到不會接發球,就大致上輸了比賽,再練再打也都是一樣,所以就這樣一二個月沒打球了。
歷程:在鳳中打了不到二十個小時吧,再重新將之前的技術演練、精熟並再改革一下,總算在搓球、正拉、反拉、發球、撥球等都有不小的進展還有心得。
壹、順、逆時鐘的總結:這是日前最重要的發現。
甲、對方正手發球時,就己方視野來看就是從左至右的順旋轉,且無論是側上側下不管,反正就是從左至右的順旋轉,此時我的搓球或拉球一樣也要從左至右(這樣打出的球會變逆旋轉)_才能剛好抵銷旋轉(鏡子原理的再次理解)。對正手搓球來說就是板要立起來(像拿冰淇淋般)這樣才能打出從左至右的逆旋球(可用實際動作演練,要是板子往下要打從左至右是很難的)
乙、正手拉球也是同樣,例如正手拉側旋球(有點像拉鉤球)幾乎都是這樣的球。
丙、重點再寫一遍:就是對方發正手側上或側下(正手下旋或鉤球之意思),如果到正手位,一律搓球或拉球都要從左至右的手法。如果對方發到反手位,一樣反手要從左至右的搓法(此時板子會向下與正手搓相反),反手拉就不能以平時擰球(因擰球多數是從右至左)的拉法,而要特意的拉出從左至右的拉法(板形有點向上)。
丁、同理對方要是以反手發球(等同左撇子的發球)就相反就對了。
貳、打球用” 重心”再次的深度理解:
甲、發球、擊球都要用重心。
乙、拉球就是讓球到自己的右脅下方,讓手臂儘量保持不動,平球時仍能打出響聲(表示擊球位置和力道都正確)就表示大致正確。
丙、正手拉球要以重心擊球時,外顯行為常會顯示”腰轉”這樣會造成錯覺,腰轉是力量在轉動會變成圓周運動的切線方式,這樣力量反而不集中。正確的是”重心”讓他前後移動。
丁、”重心”讓他前後移動:重心先放置於右腳,再將重心移至左腳。而自己的感覺就是整個人一定要蹲下,右半邊的臀部和右腳此時會感覺重心在此,注意”臀部”也要一起過來(因為以前都是臀部不動,造成重心會偏過,只要臀部一起過去就能有效降低重心)。再來是左肩自然下垂並稍稍靠右邊會感覺到與右腳重心是連在一起的而非分開。
戊、正手拉球時就依上例所述,每一次的擊球都要回復成如此動作的”感覺”此時不要用腰轉或腳跟提起等外顯行為,而要用”感覺”會更正確。
參、用重心的反手拉:
甲、剛才說明的是正手拉,接下來是反手拉,正反手有何不同呢?常理判斷應該一樣。但是反手多數不是拉球(如克林格一般)多數是像女子選手在身體前方的彈打或小拉所以此時的重心要如何放呢?
乙、重心整個放低,以右肩(如正手拉球的左肩一樣)迎球,讓球來到胸前或偏右胸前時再以重心擊出。但此時的重手不似正手能以整個身體來拉球,因為整個反手擊球我們的左腳會可能在前(即使是平行站位也一樣,除非是反手的好機會球,才會有右腳在前此時就和正手拉一樣了),所以是整個重下擺低後,右肩迎球,等球來到時,此時右腳有點以右腳撐右側住之後發力時就從右側換到左側(此時我指的右腳掌左側,是面向對方的,就是站外八才會這樣,請試試看實際的站法)且右小腳原本是蹦直發力後就會微彎。
丙、發球:
i. 測試:小臂、腕不動能直接以重心往前的方式能夠發出球就表示有用到”重心”了。
ii. 好處很多能比原來光用臂的質量更高且隱蔽性也高。手臂不用做特別動作,交給手腕運用假動作,對方更難分辨。
iii. 發快球時的動作會更小,不像以前手臂一定要揮快揮大力,此時用重心一撞球就能飛得快(當然還是需要臂+腕,只是動作會更不明顯)。
肆、搓球:
甲、就是搓球不能搓正下方:而要搓右側下或左側下。這是我以往以為搓正下方這樣做會使球更旋,殊不知對方的來球在實務上來說幾乎全是側為主,所以常造成小力搓不轉或下網,大力就出界的冏境。
乙、正、逆轉後再改進搓球方向: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的搓法。
丙、近的用板子的上半部搓:神奇的是在昨天0703偶然中發現,對於近網短球的搓球要用球板的上半部,較遠的則依舊用下半部來搓,這樣在近網短球時,更不會有下網的情形,會自然的高過網子,非常好用。
伍、正手拉球:要拉出高質量的內涵:
甲、重心拉球:注意姿勢
乙、板形要正確:還要注意幾點才有辦法,如忽略以下重點,不會自然拉出正確板形。
丙、從2010日本公開賽16歲的日本神童羽希和國內的19歲陳建安的比賽中發現:
i. 松的板形超正確:幾乎每一板都是整個平面擊球。
ii. 重心運用得宜:瞬間就能重心轉換(但剛練時還是得誇張一些)
iii. 外顯:人小,擊球緩且輕,但球質和陳建安發大力的一樣重,且好機會發大力時球質還能更重,所以陳建安輸得不冤枉。
丁、正確板形:還需要大、小手臂的配合。最適合的拉法,就是肘眼窩要平形、往外(多數沒練過的會自然肘窩會朝上)朝前,這樣就能最大的利用到小手臂的屈伸能量。大手臂的配合往前後,整個大、小手臂就都是往前的感覺了。這樣加上了”重心”還有板形自然就能”質量”超過。
戊、測試:如上述”丁”點所述,請照作後,但以緩而慢的動作來擊球,看是否仍能擊出高質量的球(可用擊球聲響做判斷或球速等皆可)。